320 likes | 619 Views
目賭家暴兒童 心理創傷評估與輔導. 黃雅羚 博士 元品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兼所長 台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權力與暴力. 適當的權力讓人感到安全,過度的權力讓人感到威脅 適當的運用 vs 失控感 權力 vs 無力感.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常有可能出現身心症或強烈的情緒反應,包括 (一) 當時反 應: 害怕哭泣、逃離暴力現場、捲入暴力事件(保護受虐者或自己也遭受暴力)、假裝暴力不存在、自我隔離、黏著覺得可以保護他的家人 …. 。.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E N D
目賭家暴兒童心理創傷評估與輔導 黃雅羚博士 元品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兼所長 台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權力與暴力 • 適當的權力讓人感到安全,過度的權力讓人感到威脅 • 適當的運用 vs 失控感 • 權力 vs 無力感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常有可能出現身心症或強烈的情緒反應,包括 (一)當時反應:害怕哭泣、逃離暴力現場、捲入暴力事件(保護受虐者或自己也遭受暴力)、假裝暴力不存在、自我隔離、黏著覺得可以保護他的家人….。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二)事後反應 ◎情緒方面: 1.恐懼、焦慮(擔心暴力再度發生、害怕失去父母、不敢表達憤怒的情緒)。 2.羞恥(認為只有我家有家庭暴力,覺得丟臉)。 3.罪惡感(認為暴力會發生是我的責任)。 4.悲傷(看到家人互相傷害)。 5.無力、無助(我無法改變、阻止暴力的發生;沒有人能幫我)。 6.困惑、忠誠度問題(我該愛施虐者還是恨他?我要站在哪一邊?)。 7.壓抑、隔絕自己的情緒。 8.自我貶低、難以信任別人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二)事後反應 ◎生理方面: 1.身心症狀:頭痛、胃痛 2.常感到疲倦、想睡 3.抵抗力弱,容易生病 4.注意力不易集中 5.厭食或嗜睡 6.個人衛生不良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二)事後反應 ◎行為方面: 1.退縮(因擔心暴露家庭暴力的秘密、因為自我價值感低)。 2.退化(包括:分離焦慮、尿床、吸手指、用小小孩的口吻)。 3.過度表現(希望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 4.過度討好、照顧他人(害怕衝突、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 5.攻擊、破壞行為(情緒的宣洩、自我放棄、過度自我保護)。 6.自我傷害。 7.逃學、逃家。
一、目睹家暴兒童的相關反應 (二)事後反應 ◎行為方面: 1.退縮(因擔心暴露家庭暴力的秘密、因為自我價值感低)。 2.退化(包括:分離焦慮、尿床、吸手指、用小小孩的口吻)。 3.過度表現(希望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 4.過度討好、照顧他人(害怕衝突、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 5.攻擊、破壞行為(情緒的宣洩、自我放棄、過度自我保護)。 6.自我傷害。 7.逃學、逃家。
四、兒童目睹暴力衍生的輔導議題 • 受暴到施暴:學習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處理壓力。 • 性別貶抑:錯誤而僵化的兩性互動態度,不平等的兩性關係 • 依附關係焦慮、逃避蔓延到 • 人際關係 • 兩性相處 • 家庭無力感、無助感蔓延到 • 生活的無力感 • 學習的無力感 • 人際的無力感 • 創傷反應 • 親子關係緊張、過度緊密、結盟、救世主、離家
二、影響目睹家暴兒童的受創程度之相關因素 影響目睹家暴兒童的受創程度之相關因素包含: • 兒童的年齡 • 兒童的判斷水準 • 適應環境的能力 • 家暴維持時間 • 目睹程度 • 事件後大人的解釋 • 受害一方受家暴的程度及家庭氣氛…等因素而有差異。
二、影響目睹家暴兒童的受創程度之相關因素 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色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她們會認為是自己的行為導致父母衝突或家暴。除此之後,父母一方離家,她們就會害怕父母另外一方也會離家,兒童會處在一種焦慮情境,這種焦慮感受來自於生存受到威脅的焦慮,及擔心被遺棄。
二、影響目睹家暴兒童的受創程度之相關因素 • Terr(1988)研究二十個有目睹家暴創傷的兒童,他的結論是:創傷事件會產生一個持久的視覺效果,日後便會轉化成口語或行為的經驗,這個持久的視覺影像可能是強烈的無力感、認同、毀滅、失去等影像,需要單獨評估或觀察兒童才能得知。有時兒童會藉由認同失去一方的特質、行為模式、興趣來處理自己的失落感。
三、目睹家暴兒童面對的壓力源 • 暴力的不定時出現→失控感、無力感 • 生活環境改變(安置、搬家、逃離、轉學) • 家人關係改變(父母離婚、分居、手足分離) • 與警察、社工、醫護人員、司法人員接觸
目賭家暴兒童心理創傷評估與工具操作 黃雅羚博士 元品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兼所長 台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壹、評估的態度 當你要協助目睹家暴兒童進行創傷復原,理論的概念可以協助你對於懂她們,而該如何懂他們的方法就是心理評估。 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兒童希望被懂得方式不一樣,所以,你需要學習不同的評估策略,並隨時調整。
壹、評估的態度 • 妳在評估也在治療,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 評估→假設→介入→評估→假設維持/修正→介入 • 評估的方法不限,只要能獲得有用的資訊即可 • 評估是客觀,避免讓給與兒童框框
壹、評估的態度 • 五官打開,全面運用 • 耳朵要仔細聽 • 鼻子要聞 • 眼睛要觀察 • 嘴巴要回應及拋刺激物 • 心要開放 評估內容要多方核對:兒童、導師、家長、手足
貳、評估工具與實務操作 • 你自己:談話過程 • 情緒卡 • 紙筆自陳測驗 • 投射測驗 • 語句完成 • 畫爸爸 • 家庭動力畫 • 投射技術基本上是提供一些意義模糊不輕的刺激讓受試者自由反應。在這種情形之下,受試者很容易就將其內在的情感、態度、需要、價值等投射到其反應中。兒童的認知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利用適合兒童特質的投射測驗,是很好的一種衡鑑方式。
評估工具:談話過程-兒童 • 收集孩子的成長史 • 收集孩子的家庭經驗 • 收集孩子目賭家暴的經驗(家暴方式、持續期間、兒童涉入程度) •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外表、能力、人際) • 了解孩子與誰最親近?誰最關心他?孩子最怕誰? • 有無手足?相處情形? • 孩子在家中的重要性如何?地位如何? • 當孩子發生問題,父母如何處理?
評估工具:談話過程-照顧者 • 與父母會談 • 兒童的成長史 • 父母的管教態度 • 父母的管教方法 • 家庭氣氛 • 手足互動 • 家庭的經濟 • 家庭的目前壓力源 • 父母覺得兒童的主要問題 • 父母對兒童問題的假設 • 父母覺得當婚姻出現爭吵時,孩子的反應 • 孩子再父母爭吵後,日常生活有無改變 • 父母是合作者與同盟者
問句 • 跟阿姨介紹一下裡面的人是誰? • 他們在做些什麼? • 你和誰最好?怎麼說? • 你最不喜歡誰?怎麼說? • 當家裡的人生氣時,他們會做些什麼? • 當爸爸媽媽吵架時,家裡會怎樣?
與目睹兒童談話 • 收集孩子的成長史 • 收集孩子的家庭經驗 • 收集孩子目賭家暴的經驗(家暴方式、持續期間、兒童涉入程度) •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外表、能力、人際) • 了解孩子與誰最親近?誰最關心他? • 有無手足?相處情形? • 孩子在家中的重要性如何?地位如何? • 當孩子發生問題,父母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