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第 七 章 化学动力学 初步

第 七 章 化学动力学 初步. Fundamental of Chemical Kinetics. 不同反应速度差别很大且与  G 大小无关. 例: N 2 (g) + 3 H 2 (g) = 2 NH 3 (g) △ r = - 92.22 kJ.mol -1 (放热) △ r = - 33.0 kJ.mol -1 △ r = - RT ln K  K = 6.1  10 5 但实际上, R.T. ,常压,观察不到反应。. 热力学不涉入时间,反应速率,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ga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七 章 化学动力学 初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 Fundamental of Chemical Kinetics

  2. 不同反应速度差别很大且与G大小无关 例: N2 (g) + 3 H2 (g) = 2 NH3 (g) △r= - 92.22 kJ.mol-1 (放热) △r = - 33.0 kJ.mol-1 △r = - RT lnK K = 6.1105 但实际上,R.T. ,常压,观察不到反应。 热力学不涉入时间,反应速率,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3. 1. 指定条件下,正反应可否自发进行; 2. 如果能,正反应能否进行到底 3. 放热?吸热? 4. 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5. 反应多快? 1.反应的方向(△rGm﹤0 ?) 2. 反应的限度(K 大小); 3. 反应过程的能量转换 ( △rHm﹤0,放热; △rHm﹥0,吸热) 4. 反应机理 5. 反应速率 “化学热力学”回答前3个问题; “化学动力学”回答后2个问题。

  4. 7.1.1根据反应进度定义反应速率 7.1 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进度 dD + eE = gG + hH 单位是mol·s-1

  5. 7.1.2根据浓度变化定义反应速率 若反应系统的体积为V,且V不随时间而变 瞬时速率 单位是mol·L-1·s-1 平均速率

  6.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 • 平均速率 c t 2N2O5(CCl4) 2N2O4(CCl4)+ O2(g)

  7. 瞬时速率 时间间隔Δt趋于无限小时的平均速率极限 2N2O5(CCl4) 2N2O4(CCl4)+ O2(g)

  8. H2O2(aq) H2O(l) + O2(g) 不同时间范围反应速率 不同,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9. ξ/V-t曲线的切线,其斜率(为这一时刻的反应进度与时间的比值)就是在该时刻的反应速率ξ/V-t曲线的切线,其斜率(为这一时刻的反应进度与时间的比值)就是在该时刻的反应速率

  10. 7.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m+n:反应级数 7.2.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速率方程 aA + bB= dD + eE, r = kcAmcBn “反应速率方程式”/“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k: 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不随浓度变化 cA:某时刻反应物A的浓度; cB:某时刻反应物B的浓度; m和n分别为反应物A、B的幂指数,其数值必须由实验测定

  11. 2NOCl(g) = 2NO(g) + Cl2(g) 1 4 9 r = kc(NOCl)m 3.60×10-9mol·dm-3·s-1 =k(0.30mol·dm-3)m 1.44×10-8 mol·dm-3·s-1 =k(0.60mol·dm-3)m 3.24×10-8mol·dm-3·s-1 =k(0.90mol·dm-3)m m = 2 k = 4.010-8mol-1·dm3·s-1

  12. 7.2.2 有效碰撞理论 发生反应的两个基本前提足够高的能量适当的碰撞几何方位 有效碰撞

  13. 足够高的能量 E平: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 Ec: 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 活化分子 活化能:Ea= Ec– E平

  14. 适当的碰撞几何方位

  15. 气体反应: Z* = Z f P Z*:反应速率或有效碰撞频率 Z:碰撞频率 f:有效碰撞分数(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P:取向因子 解释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Z* =Z f P

  16. 7.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Z* = Z f P 反应温度每升高10K,r将增大 2 ~ 4倍

  17. 2H2(g)+O2(g)=2H2O rGm =-457.18KJ/mol R.T. 几乎看不到反应. 点燃,爆炸 : T , k  , r

  18. 7.3.1 阿伦尼乌斯反应速率公式 A:反应的频率因子 1. Ea处于方程的指数项中,对k有显著影响,在室温下, Ea每增加4kJmol-1,k值降低约80%; 2. 温度升高,k增大,由于k与-1/T为指数关系,温度的微小变化将引起速率常数k较大的变化,对活化能Ea较大的反应来说,尤其如此。

  19. 7.3.2 阿伦尼乌斯公式的应用 以 lnk对 作图(直线),其斜率应为 - ,据此可求得反应的活化能 Ea。

  20. 已知T1—k1, T2—k2,求Ea 两式相除 取对数

  21. 由Ea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2N2O5(g)2N2O4 (g) + O2(g) 已知:T1=298.15K, k1=0.469×10-4s-1 T2=318.15K, k2=6.29×10-4s-1 求:Ea及338.15K时的k3。

  22. 根据 ln= 对同一反应,升高一定温度,k在高温区值增加较少, 因此对于原本反应温度不高的反应 ,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提高反应速率;但是对于原本反应温度很高的反应 , 采用升温的方法提高反应速率效果不大 对不同反应,升高相同温度, Ea大的反应 k 增大的倍数多,因此升高温度对反应慢的反应有明显的加速作用。

  23. 7.4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是能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组成和质量不变的物质。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作用,称为“催化作用”。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称为“催化反应”。

  24. 很高的专一性/特殊的选择性 • “正催化”和“负催化”、“自(动)催化作用”、“助催化剂”和“催化剂毒物” • “物理催化”、“生物催化”和“化学催化” • “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

  25. 7.4.1过渡态理论 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形成了势能较高的活化络合物,活化配合物所处的状态叫过渡态。

  26. 碰撞理论:Ea = Ec – E平 Ea(逆) Ea(正) 反应焓变

  27. Eac Eac Ea(逆) (正) Ea(逆) (正) 反应焓变<0 反应焓变>0

  28. 化学反应活化能在60~250 kJ·mol-1之间; 活化能小于40 kJ · mol-1时,反应速率极大,以致无法用实验测定; 活化能大于400 kJ · mol-1时,反应速率就太小了。

  29. (二)催化作用(Catalysis) 原因: 改变了反应机理/途径、使 Ea k  r

  30. 注意:使用催化剂并不改变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因此总反应的△r , △r , △r 均不变,由 △r = -RT lnK可知,平衡常数 K 也不变。

  31. 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同(取决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同(取决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同一反应 1.浓度; 2.气体反应:压力; 3.温度; 4.使用催化剂。 Z* =Z f P Z* = Z f P

  32. 7.5 反应机理与反应级数 7.5.1 基元反应和质量作用定律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分子通过有效碰撞,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这种化学反应就称为“基元反应”(elementary reaction)或“简单反应”。 aA + bB = dD + eE r = k(CA)a•(CB)b 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

  33. 基元反应 意义:通过实验一旦证实某一有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反应为基元反应,就可以根据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直接写出其速率方程式。

  34. 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 SO2Cl2 = SO2 + Cl2 2NO2= 2NO + O2 NO2+ CO = NO + CO2 r = k r = k ()2 r = k

  35. 如何判断是否是基元反应? 若由实验测得反应的速率方程,计算反应级数与方程有关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之和不相符,则可认为反应是“非基元反应”。 若由实验测得反应的速率方程,计算反应级数与方程有关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之和相符,反应也不一定是“基元反应”。

  36. 7.5.2反应级数 任一反应 aA + bB = dD + eE, r = kcAmcBn 速率方程式中各物质浓度幂指数的代数和“m + n”称为该反应的级数(order of reaction),它可以是整数,分数或零。 m+n:反应级数

  37. k —反应速率系数:零级反应 mol·L-1 ·s-1; 一级反应 s-1; 二级反应 (mol·L-1)-1 ·s-1; k不随浓度而变, 但受温度的影响,通常温度升高, k 增大。

  38. 零级反应 r=k dc=-kdt = -k - =-kt =-kt 浓度-t作图为直线,斜率为-k 2 NH3 (g) = N2 (g) + 3 H2 (g) k=1.5×10-3 mol L-1  s-1

  39. 一级反应 r=kC C = k ln = kt ln=ln-kt lnc-t 作图为直线,斜率为-k

  40. 半衰期

  41. 半衰期 当(A) = 1 /2 (A)0 时,对应于 t = t 1/2,即反应进行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42. 二级反应 r=kC2 C2 = k =kt 1/c-t 作图为直线,斜率为k

  43. 7.5.3反应机理和反应分子数 一个在给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确定了其速率方程后,可以进一步据此推测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

  44. 基元反应 N2O5⇌ NO2 + NO3 NO2 + NO3NO+O2+NO2 NO3+ NO2NO2 2 N2O5 4 NO2+ O2

  45. 定速步骤/速控步骤 依据反应机理推断其速率方程、判断反应级数 步骤(2) 是慢步骤,对整个复合反应的速率起控制作用,称为“控速步骤”,其速率可认为就是总反应的速率

  46. 依据反应机理推断其速率方程、判断反应级数 例. 现认为这个非基元反应包括3个基元反应: (1) Br2→ 2 Br k1 大(快) (2) Br + H2→ HBr + H k2小(慢) (3) H+ Br2→ HBr + Br k3大(快) (链式反应机理)

  47. 基元反应:aA+ bB = dD + eE, 反应的分子数是(a+b) (1)反应分子数是一个微观概念,表示实际参加基元反应的分子数。只有对基元反应,才能说反应分子数,复杂反应不存在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2)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区别和联系:反应级数是一个宏观概念,代表了由实验测得的反应物质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大小。尽管对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数值相等,但它们的物理意义不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