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916 Views
第二章 染色基本原理.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纤维在染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染色的基本过程 第五节 染色牢度及其测定.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 、染色的概念 2 、双电层的概念 3 、亲和力的概念 4 、染色速率的概念 5 、上染速率曲线 6 、中性电解质对染色的作用 7 、匀染的概念.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染色的概念 上染过程的几个阶段. 染色的概念. 染色是指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过程。 主要指标 染色色泽的均匀性 染色牢度 鲜艳度.
E N D
第二章 染色基本原理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纤维在染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染色的基本过程 第五节 染色牢度及其测定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 1、染色的概念 • 2、双电层的概念 • 3、亲和力的概念 • 4、染色速率的概念 • 5、上染速率曲线 • 6、中性电解质对染色的作用 • 7、匀染的概念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染色的概念 上染过程的几个阶段
染色的概念 • 染色是指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过程。 • 主要指标 • 染色色泽的均匀性 • 染色牢度 • 鲜艳度
染色均匀性的概念 • 即:色泽均匀性 • 指染料在纤维上的分布的均匀程度 • 染料在纤维上分布越均匀,染色均匀性越好 • 否则,将会出现色差或色花
染色色牢度的概念 • 即:色泽坚牢度 • 指染料在纤维上固着力和稳定性的大小 • 染料在纤维上固着力和稳定性越大,染色色牢度越高 • 否则,将会出现褪色或变色
色泽鲜艳度的概念 • 即:色泽的饱合度或纯度 • 指色泽中染料光谱色含量的大小 • 色泽中染料光谱色含量越大,色泽越鲜艳 • 否则,色泽萎暗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染料的电离 染料的溶解 染料的分散 染料的聚集
概述 • 染色是以水为介质的染液中进行的,所以染色前必须先将染料配制成染液。 • 配制染液的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结构的染料发生不同的变化,包括: • 染料的电离 • 染料的溶解 • 染料的分散 • 染料的聚集
一、染料的电离 • 离子型染料在水溶液中会发生电离,从而使染料母体带上电荷 • 阴离子型染料电离后,母体带上负电荷 • 直接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可溶性还原染料属于此类 • D上的阴离子基团通常为磺酸基(—SO3-)、硫酸酯基(—OSO3- )、羧基( —COO- )等
一、染料的电离 • 阳离子型染料电离后,母体带上正电荷 • 阳离子染料属于此类 • D上的阳离子基团通常为季铵离子(—N+HR1R2) • X一般为氯离子(Cl-)
二、染料的溶解 • 概念 • 当染料投入水中,染料晶体结构因受水分子的极性作用而遭到破坏,染料能以单分子态与水化合而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称为染料的溶解。 • 该体系称为染料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体系。 • 染料的溶解度一般用每升水中所溶解染料的克数表示(g/L)。
二、染料的溶解 • 影响染料溶解度的因素 • 染料结构:离子型染料溶解度高,分子型染料溶解度低 •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大,溶解度低 • PH值:利于电离,则利于溶解 • 温度:T提高,利于溶解 • 加入助剂 • 尿素、表面活性剂等助溶剂,使溶解度提高 • 中性电解质,使溶解度降低
三、染料的分散 • 概念 • 当染料投入水中,染料晶体结构不能受水分子的极性作用而遭到破坏,染料只能以晶体态的形式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称为染料的分散。 • 该体系称为染料分散液或染料悬浮液。一般是混浊、不透明的体系。 • 染料的分散必须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才能进行,否则会因染料的重力而产生染料的沉降,使体系分层。
三、染料的分散 • 影响分散液(悬浮液)稳定性因素 • 粒子细化:<2μm 越小,越稳定 • 分散剂的性质及用量:分散作用强,用量大,稳定 • 分散液的温度:低,稳定 • 要及时配制
四、染料的聚集 • 概念 • 电离后的单离子染料或溶解后的单分子染料又可能聚集在一起,形成染料和聚集态,这一过程称为染料的聚集。 • 染料的聚集是染料溶解的逆过程。 分子型染料 nD Dn 阴离子型染料 nD- Dnn- 阳离子型染料 nD+ Dnn+
四、染料的聚集 • 影响聚集的因素 • 凡是不利于染料溶解的就利于染料的聚集 • 控制染料的聚集对染料上染极为重要
第三节 纤维在染液中的状态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二、纤维在染液中的电现象及其对染色的影响
概述 • 纤维投入染液后,形态、性质发生变化 • 对染色影响最大的是 • 纤维在染液中的吸湿溶胀 • 纤维在染液中的电现象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特点: • 发生在无定形区 • 溶胀异向性 • 各种纤维结构不同,吸湿溶胀性不同 • 吸湿性好,溶胀大,孔隙大,利于染色 • 染色前通常对纤维进行温水浸渍或汽蒸处理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 发生在无定形区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 溶胀异向性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 纤维结构不同,吸湿溶胀性不同
二、纤维在水溶液中的电现象 (一)纤维在染液中带电的原因 • 纤维与染液接触时,在纤维表面通常会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纤维表面一般带负电荷。 • 原因: • 纤维中羧基、磺酸基等或纤维氧化生成的羧基发生电离 • 纤维在染液中吸附带负电的粒子,如OH- • 纤维的介电常数<染液的介电常数
(一)纤维在染液中带电的原因 两性纤维所带电荷 与当液PH值有关 • PH>等电点,纤维带负电荷 • PH<等电点,纤维带正电荷 • PH=等电点,纤维呈电中性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1、染液中带电离子所受的力 • 纤维表面电荷的静电作用力 • 电性相反时,为引力 • 电性相同时,为斥力 • 自身运动和染色时搅拌的作用 • 使带电离子均匀分布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 作用结果: • 带有与纤维表面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其浓度随着与纤维表面的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直到和染液深处一样 • 带有与纤维表面电荷电性相同的离子,其浓度随着与纤维表面的距离增加而逐渐提高,直到和染液深处一样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2、双电层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 当纤维与溶液接触时,纤维表面带有负电荷,由于电荷的作用以及为了整个体系保持中性,在纤维表面附近的溶液内聚集着与表面电荷相反的离子(反离子),形成双电层。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2、双电层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 纤维表面能强烈地吸附部分带有与纤维表面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形成所谓的吸附层或固定层。当在外力作用下,纤维和染液发生相对运动时,吸附层一般与纤维表面不发生相对位移。 • 吸附层以外部分称为扩散层。当纤维和染液发生相对运动时,扩散层与纤维(或吸附层)发生相对位移。 • 总之,纤维对外部相反离子的吸附形成了两层,这就是界面双电层。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3、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 在外力作用下,扩散层和吸附层之间相对运动的现象称为界面动电现象。 • 扩散层和吸附层之间形成的双电层又称为动电层。 • 吸附层表面与染液深处间的电位差称为动电层电位,或称ξ电位。
(三)纤维的电现象对染料上染的影响 • 亲和力:染料与纤维间存在的吸引力。 亲和力=染料与纤维间的分子间力+静电力 • 力大小与作用距离有关 • 分子间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 • 静电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亲和力越大,表示染料从溶液向纤维移动的趋势越大,即推动力大,故可用来判断染料的上染能力。 引力 引力或斥力
(三)纤维的电现象对染料上染的影响 结论: • 当染料与纤维带有同号电荷时,不利于染料的上染; • 当染料与纤维带有异号电荷时,有利于染料的上染。
(四)染色体系中的盐效应 • 1、盐效应作用原理 • 概念 • 盐效应是指在染色过程中加入中性电解质后对染料上染(上染速率、上染百分率等)的影响 • 分类 • 促染效应:加速染料上染 • 缓染效应:延缓染料上染
(四)染色体系中的盐效应 常用:元明粉(硫酸钠)或食盐(氯化钠) • 促染效应:染料与纤维带有同号电荷,提高上染速率,提高上染率。如:直接染料染棉。 • 缓染效应:染料与纤维带有异号电荷,降低染料的上染速率,提高匀染性。如强酸性染料染羊毛,阳离子染料染腈纶等。 • 影响因素 • 染料结构:染料所带电荷与质量之比越大,盐效应明显. • 盐的种类:促染效果Na+<K+<Mg2+<Ni2+<Mn2+<Zn2+<Al3+
(四)染色体系中的盐效应 2、盐效应的影响因素 • 染料结构 • 染料所带电荷与质量之比越大,盐效应明显 • 染料结构中所含电性基团的数目越多,盐效应明显 • 盐的种类 • 取决于金属离子的化合价和离子半径的大小 • 促染效果: Na+<K+<Mg2+<Ni2+<Mn2+<Zn2+<Al3+
上染过程的几个阶段 • 1、染料的吸附 • 染料从染液中转移到纤维表面的过程 • 2、染料的扩散 • 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转移,直至染色平衡或基本平衡 • 3、染料的固色 • 染料在纤维内固着
一、染料的吸附 • 染料的吸附:染料从染液中转移到纤维表面的过程。 • 当纤维投入染液中后,由于染料与纤维间存在着亲合力,所以染料便很快地被吸附到纤维的表面,从而使纤维表面的染料浓度提高。 吸附解吸 • 当染料的吸附与解吸速率相等,染液和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不在发生变化,即达到平衡状态。
一、染料的吸附 • 染料的吸附阶段是染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对染色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起重要意义。 • 染色平衡:当染色达到一定程度时,染料的吸附与解吸速率相等,染液和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不在发生变化,即达到上染平衡状态。(三个阶段同时达到平衡) • 染液中的染料与纤维表面染料的平衡 • 纤维表面与纤维中心部分的平衡
(一)平衡上染百分率和上染百分率 • 平衡上染百分率A∞ • 是指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式中:A∞ ——染色平衡时上染百分率 Df∞——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 Ds∞——染色平衡时残留在染液中的染料量 DT ——染色时投入染浴中的染料总量
(一)平衡上染百分率和上染百分率 • 平衡上染百分率是染色限度的指标 • 也用直接性来表示染色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即直接性越大,表示上染百分率越高 • 当纤维和染料一定时,平衡上染百分率仅与温度有关 • T↑,平衡上染百分率↓ • ∵染色是放热反应
(一)平衡上染百分率和上染百分率 • 上染百分率At • 是指染色结束时,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液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式中:At ——染色上染百分率 Dft——染色至某一时间时纤维上的染料量 Dst——染色至某一时间时残留在染液中的染料量 DT ——染色时投入染液中的染料总量
(一)平衡上染百分率和上染百分率 • 影响上染百分率的因素 • 染料与纤维的性能、染色温度 • 染料相对分子质量小,染色速率大,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达到染色平衡,T↑,上染百分率↓ • 染料相对分子质量大,染色速率小,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达到染色平衡,T↑,上染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