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856 Views
第 20 课 西学东渐. 普宁 詹戈达. 第 20 课 西学东渐 ( 二课时). 西学 ,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 ,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课程标准:.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导读. 20 课 西学东渐 21 课 新文化运动 22 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 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 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E N D
第20课 西学东渐 普宁 詹戈达
第20课西学东渐(二课时)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导读 20课 西学东渐 21课 新文化运动 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讨 论: 结合单元知识介绍,说出近代(1919年以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及相关历史事件?
器物(科技) 地主阶级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1.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 3.维新变法(维新派) 4.辛亥革命(革命派) 资产阶级 思想(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6.马克思主义传播 无产阶级 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历程
利 玛 窦 【新课引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无知和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道光帝可笑的问题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道光帝可笑的问题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西方技艺是“奇技淫巧” • 洋人“鹰钩鼻子猫眼睛,红毛红须鸟舌音,与禽兽无异”。 • 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与外夷货物互通有无”
下面对“中国”一词的解释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下面对“中国”一词的解释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中国中心论”
一、开眼看世界——学造器物 【思路引导】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先进的中国人为何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一、背景 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的加剧 ⑵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⑶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以新的眼光重审世界 二、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爱国、忧患、责任感 A、主张: B、活动: 向西方学习,了解世界情况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林则徐 C、地位: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魏 源 A.编写著作: B.主张: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 师夷长技以制夷 C.意义: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 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抵御外来侵略 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只是理论宣传,基本没有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④带封建纲常色彩
【学以致用】 你对“开眼”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用“开眼看世界”来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西学活动? 率先主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开启近代西学的第一步,以“师夷”为手段达到“制夷”的目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探究延伸】“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许多守旧官僚的骂声却扑面而来,20年间,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日本人把它看作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如获至宝。此后,15年中,《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还被誉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海国图志》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大影响,但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答案提示: • 1.政治:中国高度集权,日本处于分裂割据 •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中国充分,要求摆脱危机的愿望更加强烈 • 3.文化:中国文化专制,导致文化传播氛围不如日本;日本长期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化 • 4.思想:天朝上国、西学中源说在中国颇为流行
同步练习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2、19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直接原因是2、19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B.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了有识之士 C.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D.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之所以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因为他 ①为了了解外国情况,翻译外文资料 ②组织人员编写《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③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 ④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A
4.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xi)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4.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xi)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C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争 【思路引导】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框题,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③分析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基础回顾】 1、背景: 2、活动: 3、结局: 4、评价: 联系必修2“洋务运动”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②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四大内容) 甲午战败,标志失败 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思路引导】 1.“体用之争”背景 19世纪60-70年代,西学对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思路引导】 2、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 “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李鸿章曾国藩
【思路引导】 3.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学习西方。
4.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派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 王 韬郑观应 早期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其中的佼佼者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要求。
【问题探究】 1、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洋务派 西方的技术等 遇到顽固派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破坏
【探究延伸】 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在洋务运动中采取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慈禧
1、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1、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C 2、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B
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B 4、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①《共产党宣言》 ②《庶民的胜利》 ③《列国陆军制》 ④《儒门医学》 ⑤《汽机新制》 5、(07年上海卷)左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C
谢谢老师们的指导 谢谢同学们的参与
三、仿行制度(器制)——维新变法思想 【思路引导】 (一)19世纪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 1.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4.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二)维新派的主张、西学活动及影响 主要活动及主张 代表人物 代表论著 影响 康有为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 梁启超 维新派的宣传家 《变法通议》 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谭嗣同 《仁学》 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严复 《天演论》
【思路引导】 (三)、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师生互动 (四)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论战的问题 维新派 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要不要维新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变法之本,在育人; 人才之兴,在开学;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
想一想 维新变法思想与“体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1. 最大不同在于维新变法思想对“体”的变动,对西方的学习提高到了制度层面——民主制度上。 2. 缘于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2.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 3.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
B 1.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 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问:“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问:“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 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C 1.(09年浙江卷)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A.没有实行设议院、定宪法的主张 B.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只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革命 D.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D
C 3.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其影响深远,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使人民意识到封建顽固思想的强大 B.使人民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脆弱 C.使人民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民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4.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得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
D 5.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近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的表现,说明他们 A、是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B、已经成为西方列强的忠实走狗 C、不可能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D、采用“中体西用”应对世界挑战 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材料2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②材料2反映了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怎样?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材料3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摘自胡适《留学日记》 ③材料3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不正确。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必然失败。 ④根据材料1、2、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课堂小结 开眼看世界 维新思想 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90年代维新派康、梁、谭、严 地主阶级开明分子代表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代表冯桂芬、李鸿章、曾国藩 代表人物 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术,著书立说,从理论上宣传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活动 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术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民主制度上。 特点 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反思提升】 我们仍在学习西方,全球化下我们见到的是更加全面、真实的西方,这条学习西方的路我们该如何继续?
(1)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西方文化学会去粗取精(1)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西方文化学会去粗取精 (2)富有开放的精神,学习西方先进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西方的糖衣炮弹 (4)提高综合国力 (5)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解析与探究。 2、自我测评 (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简述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自我测评 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开始了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技术层面上广泛应用实践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通过著述,翻译,办报,论战等活动,宣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主张从制度层面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参考答案二: 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历程是: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而且经历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两次思想论战,促使了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