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453 Views
國語文 教學設計的理念與實施. 網溪國小 林慧玲 ann4647@ms39.hinet.net. 教學設計理念. 教學應包含目標、學習者、內容、方法及評鑑等五大要素。 為聽、說、讀、寫(字詞形、音、義)、作(以文字表達思想、情感、事實)的混合教學。. 設計目標的決定、內容的選擇、組織、層次、順序安排應配合學生認知人格發展 以教材為教學核心,帶領學生作有意義的學習。 設計要能達成九年一貫注重對語文的聽說讀寫、基本溝通能力、文化與習俗等方面的學習,促使學生學以致用。 國語文教學評鑑是依據目標、學生特色、教學內容決定。.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教學目標的敘寫 教材研究
E N D
國語文教學設計的理念與實施 網溪國小 林慧玲 ann4647@ms39.hinet.net
教學設計理念 • 教學應包含目標、學習者、內容、方法及評鑑等五大要素。 • 為聽、說、讀、寫(字詞形、音、義)、作(以文字表達思想、情感、事實)的混合教學。
設計目標的決定、內容的選擇、組織、層次、順序安排應配合學生認知人格發展設計目標的決定、內容的選擇、組織、層次、順序安排應配合學生認知人格發展 • 以教材為教學核心,帶領學生作有意義的學習。 • 設計要能達成九年一貫注重對語文的聽說讀寫、基本溝通能力、文化與習俗等方面的學習,促使學生學以致用。 • 國語文教學評鑑是依據目標、學生特色、教學內容決定。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教學目標的敘寫 • 教材研究 • 教材統整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教學活動 • 教學活動的敘寫,應儘量詳細,並考慮教材特性、教學年級、學生個別差異、教室班級氣氛、各項能力培養的均衡性等。 • 教學活動應由大至小、抽象而具體、配合行為目標的順序、前後教學活動的銜接、時間的考慮等因素,妥善規劃。 • 教學活動設計切忌大而無當,導致前一活動無法遂行而影響後續的活動,影響教學者的心情、步調,因而全盤皆亂。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每一教學流程結束,應該預留習作指導與下一活動時間的緩衝,否則將與實況落差過大。 • 如果教師希望補充課外的資料,應該在呈現完教材內容,並使學生熟練相關技能與知識、情意體會之後,再結合已習得的事物為基礎,作一發揮或統整、延伸的教學。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節數分配 第一節 引起動機(5分)→概覽課文(5分)→講述大意(5-10分) →討論生字新詞(20-25分) 第二節 朗讀課文(5-10分) →內容深究(30-35分) 第三節 形式深究(20-25分) →發表讀後感想(10-15分) →美讀指導(0-10分) 第四節 說話指導(20-25分) →作文指導(15-20分) 第五節 作文習寫 第六節 綜合活動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時間分配應注意: • 時間分配應儘量以完整時間為主(如5.10.15.20分等),此將使教學者遇有活動延滯或提早結束時,可以從下一活動補足,達到掌握整體教學時間的目標。 • 教學活動時間的搭配,以大項的時間呈現即可,次項不必一一呈現,此可使教學者了解活動大致的教學時間,不用為追逐每一細項活動時間的符合度而分心。
切換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不要過於頻繁,主要教學流程時間不宜太短,由於教學活動設計只是沙盤推演,本與實況有所差異,所以主要的教學活動時間不宜太過緊促,當然,也不能太過寬鬆,過猶不及。切換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不要過於頻繁,主要教學流程時間不宜太短,由於教學活動設計只是沙盤推演,本與實況有所差異,所以主要的教學活動時間不宜太過緊促,當然,也不能太過寬鬆,過猶不及。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時間分配於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差別: • 低年級特重說話教學,所以在引起動機時,花費較多的時間,有時可多至20分鐘,比較中高年級約5分鐘的時間顯然較長,原因無他,即在其字彙認識不多之下,以說話的方式激發小朋友學習動機,促進其學習效率。
教學設計內容格式 • 低年級概覽課文和講述大意時,花的時間也比較多,大約分別是五分鐘和十分鐘。概覽時多以範讀、領讀、分組讀為主,講述大意多以問題形式出現,加以引導。第一節結束前的時間,一定得指導學生做習作練習。中高年級這兩個部分加起來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講述大意時也可用發問的方式。
低年級的生字新詞教學和中高年級一樣,先教新詞後教生字,但不同的是低年級的教學是帶領學生從課文中圈出新詞,再從新詞中找出生字,課前教師必須決定以何種方式展示(如圖片、照片、實物、經驗分享等);生字的形、音、義等內容,總共花費多少時間,再換算每一個生字或新詞所需的教學時間是多少,這部分的教學大多會佔掉第二節所有的教學時間。低年級的生字新詞教學和中高年級一樣,先教新詞後教生字,但不同的是低年級的教學是帶領學生從課文中圈出新詞,再從新詞中找出生字,課前教師必須決定以何種方式展示(如圖片、照片、實物、經驗分享等);生字的形、音、義等內容,總共花費多少時間,再換算每一個生字或新詞所需的教學時間是多少,這部分的教學大多會佔掉第二節所有的教學時間。
中高年級這部分的則在第一節的後半段,教學內容與時間的分配也和低年級同,但講解的時間比較少,可規定學生先預習,課堂上分享,教師再予以輔導。中高年級這部分的則在第一節的後半段,教學內容與時間的分配也和低年級同,但講解的時間比較少,可規定學生先預習,課堂上分享,教師再予以輔導。 • 所有年級在內容深究之前,都必須先進行生字新詞的複習,以及朗讀課文的活動,藉以確認學生先前的學習成果,但時間不宜太長,皆以五分鐘以內為宜。
低年級的內容深究活動在第三節,中高年級則在第二節進行,兩者雖都以問題形式進行,但低年級的問題較淺白、生活化(請參見「內容深究」的部分),問題不用太多;中高年級則可問多一點問題,問題也可以較為深入,所以中高年級的「內容深究」多佔掉整個第二節(包含教師引導全文的中心思想)。低年級則只是佔一半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則是概略介紹包含大意、主旨、文章結構、文法與修辭、心得等「形式深究」的部分。低年級的內容深究活動在第三節,中高年級則在第二節進行,兩者雖都以問題形式進行,但低年級的問題較淺白、生活化(請參見「內容深究」的部分),問題不用太多;中高年級則可問多一點問題,問題也可以較為深入,所以中高年級的「內容深究」多佔掉整個第二節(包含教師引導全文的中心思想)。低年級則只是佔一半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則是概略介紹包含大意、主旨、文章結構、文法與修辭、心得等「形式深究」的部分。
中高年級的「形式深究」佔掉第三節的所有時間,這節課將要教導的是包含大意、主旨、文章結構、文法與修辭、心得等活動,教學內容應視教材難易及學生程度決定,但教學前均應將各活動的項目、時間、練習,做明確的界定,以免屆時手忙腳亂。中高年級的「形式深究」應該強調學生在習作上的練習,配合學習單或作業,要求學生確實掌握教學的內容。中高年級的「形式深究」佔掉第三節的所有時間,這節課將要教導的是包含大意、主旨、文章結構、文法與修辭、心得等活動,教學內容應視教材難易及學生程度決定,但教學前均應將各活動的項目、時間、練習,做明確的界定,以免屆時手忙腳亂。中高年級的「形式深究」應該強調學生在習作上的練習,配合學習單或作業,要求學生確實掌握教學的內容。
不論中高年級,或是低年級的教學,第四節可以做為教師教學的彈性空間,一般低年級老師會把第四節用來加強「形式深究」後的練習,或者是整個閱讀教學活動的成果驗收。不論中高年級,或是低年級的教學,第四節可以做為教師教學的彈性空間,一般低年級老師會把第四節用來加強「形式深究」後的練習,或者是整個閱讀教學活動的成果驗收。 • 中高年級也可以將第四節用來做為習作的某些練習(譬如換句話說、造句、改寫句子、替換與詞、句子的延伸或縮短)的充實時間。 • 如果該班程度不錯,可以進一步做延伸的活動,如美讀、說話、作文等教學活動,或是語文遊戲。
教具準備 • 某些教材(如康軒版)每課教具皆已十分完備,故教學者善加利用即可(諸如呈現的時機、位置、技巧等皆須列入考慮),無須自行製作。 • 由於教師甄試國語科是試教的主要科目,因此教具製作十分重要,諸如投影片、單槍投影機、錄音錄影機、布偶、圖片、實物等,都是可以參考的做法,當然,如字卡、長條板、閃示板等基本教句,自不可少。
教具的配當,實已包含黑板的利用,教具在黑板的呈現,如同刊物的版面設計一樣重要,不宜太多太雜、合理的呈現順序、呈現教具的相對位置等問題,應該都列入考慮。教具的配當,實已包含黑板的利用,教具在黑板的呈現,如同刊物的版面設計一樣重要,不宜太多太雜、合理的呈現順序、呈現教具的相對位置等問題,應該都列入考慮。
效果評量 • 舊有的效果評量方式,多順著行為目標用語敘寫,或是用百分比通過率作為效果評量的參考,此兩種方式乃訴諸教學者的直覺,並不具體,但教學流程不能因評量方式而有所阻滯,故效果評量的方式實乃至關重要。 • 依評量的時機而定,評量的方式可分成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兩種。 • 現在的評量強調多元評量,故諸如檔案評量、實作評量等十分重要,請參考相關資料。
教學規劃重點 • 教學前 • 確認單元主題: • 了解教材與主題的關係──主題過寬或過窄? • 主題的訂定和學生經驗的相關程度。 • 擬出主題在內容及概念的學習重點。 • 製作單元主題概念圖。 • 了解教材文章提供的所有內容。 • 補充與教學主題及為達成目標相關內容的文章
教學規劃重點 • 規劃單元知識、技能的教學重點 • 構思課程進行中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工作責任 • 思考單元課程進行的大致流程與時間分配 • 課程規劃可從結果來思考
教學規劃重點 • 教學中 • 介紹單元主題: • 和學生共作單元概念圖,確認學生的先備經驗與興趣所在。 • 依此微調原先的教學計畫 • 向學生說明在此單元課程中,學生可以學到什麼,以及學生需要負責的工作為何? • 例如:寫學習日誌;參與討論
關於習寫字詞的安排 • 低年級對於字詞的習寫重點在筆順、筆劃的練習,以及構字原則的認知。 • 對於習寫字要求寫得少;寫得好。 • 一段時間和學生一起整理、歸納國字的結構(如從形、音、義來整理學過的字)。 • 中高年級生字詞的習寫練習交由學生自行規劃安排,教師只負責督導。
教師可規劃一星期要練習多少生字詞(除課文下的習寫認讀字外,亦可包含課文中的字詞),讓學生自己規劃每天進度。教師可規劃一星期要練習多少生字詞(除課文下的習寫認讀字外,亦可包含課文中的字詞),讓學生自己規劃每天進度。 • 也可以一課為範圍,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行練習,教師只做定期的抽測
文章教學 • 閱讀理解的練習:提供學生一些策略的練習(如:結構圖、區別事實與意見、找出論據、主題與細節、文學地圖) • 比較閱讀:群文閱讀、文學圈(如:范恩圖、對照表) • 閱讀賞析:探討作者傳達的訊息或意義,發現作者的表現方式或技巧 • 閱讀與討論:獨立閱讀後的討論
讀寫結合: • 將作者的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 • 書寫學習日誌、仿作或創作(單篇或主題書) • 利用過程模式寫作教學策略
教學後 • 回到主題 • 統整與回顧: • 發表與分享:作品發表會、建立自我學習檔
教學活動流程準備活動 一、教師部分: • 準備有關說話的情境圖卡 • 蒐集相關教學資料 • 製作本課生字卡、語詞及圖卡 • 張貼課文結構分析表於教室佈置上 二、學生部份: • 查語詞、生字 • 預習課文 • 完成相關學習單
發展活動/引起動機 一、功能: • 喚起舊經驗 • 連結其他領域的學習 • 引發新的思考 • 概略提示內容(點到為止)與「準備活動」銜接
發展活動/引起動機 二、可參考做法: • 實物、圖片 • 音樂、影帶 • 說故事、布偶 • 角色扮演 • 三、注意事項 • 不可佔用太多時間(5-10) • 不可因而導致秩序混亂 • 不可偏離主題,造成學習混淆 • 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並銜接順暢
發展活動/概覽課文、講述大意 一、概覽課文: • 低年級:朗讀(訓練語音) • 中高年級:默讀(培養閱讀速度) 二、講述(試說)大意 • 教學上的考慮: • 不同文體的考慮 • 不同年級的考慮:大意是歸納能力的展現 • 低年級:缺乏包含概念,無法順利掌握大意。應幫助其理解大意的概念,以及發展部分和整體的關係。 • 三年級以上:才要求其獨立的摘取課文大意
發展活動/講述大意 • 問題的設計 • 記敘文: • 敘事、記景類: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有什麼感想。 • 人物、狀物類: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感想。
發展活動/講述大意 • 說明文: • 事物說明文:(過程、本質、成因、功用) • 事理說明文:(道理) • 議論文: • 論點、論據、論證 • 詩歌:比照記敘文 • 故事體:原因、經過、結果
發展活動/講述大意 • 大意的快捷法 • 從題目中找大意:阿里山遊記 • 從開頭段找大意:總分式 • 從結尾段找大意:總結法 • 從主題句找大意 • 從整篇文章找大意
發展活動/內容深究 一、引導性問題的應用 (一)問問題對閱讀課的重要 (二)問題的層次 • 字面性思考技巧:指的是理解文章中明顯陳述的意思,可以直接從文章中摘錄話語來作為答案。 • 闡釋性或推論性思考技巧:指的是理解不明顯陳述在文章中的意思或訊息,讀者必須重新組織文章中的訊息,或用自己的話來闡釋文章的意思。
發展活動/內容深究 • 評價或評論思考教巧:在前面二項技巧上,讀者對讀物的內容進行素質、價值或信度的判斷。 • 創造性思考技巧: 指的是在理解讀物內容和作者意旨的基礎上,產生新想法。其活動不外是想像和富有創意的思考。
發展活動/形式深究 (一)文體及特色 (二)文章層次布局(開頭結尾法指導) (三)分段→分段大意→全課大意 (四)架構圖 (五)習作
發展活動/課文特色欣賞及應用 (一)佳句欣賞及應用 (二)句型介紹 (三)詞性介紹 (四)字形字音辨別 (五)標點符號運用 (六)習作
綜合活動 • 說話指導 • 作文指導 • 寫字指導 • 整理歸納 • 設計表演 • 綜合練習 • 習作整理 • 效果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