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85 Views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中央电化教育馆 王珠珠 二 OO 九年八月 于徐州. 主要内容. 十年目标与目标达成的总体判断 影响十年发展的关键措施和主要经验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十年展望.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目标.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实现“校校通” 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10 年,在教育信息化总体架构上 我们走到了哪里. 试点阶段. 普及阶段. 提高阶段 段. 基础设施 建设. 教育应用. 学校整体发展. 对十年历程 我们的判断. 十年目标的达成与教育信息化的对教育的贡献是什么. 影响这 10 年的关键措施.
E N D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中央电化教育馆 王珠珠 二OO九年八月 于徐州
主要内容 • 十年目标与目标达成的总体判断 • 影响十年发展的关键措施和主要经验 •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十年展望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目标 •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 实现“校校通” • 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10年,在教育信息化总体架构上我们走到了哪里10年,在教育信息化总体架构上我们走到了哪里
试点阶段 普及阶段 提高阶段段 基础设施 建设 • 教育应用 • 学校整体发展 对十年历程 我们的判断
十年目标的达成与教育信息化的对教育的贡献是什么十年目标的达成与教育信息化的对教育的贡献是什么
影响这10年的关键措施 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用技术教与学的能力建设
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在2002年左右,上海和北京先后宣布实现了校校通目标,生机比达到了10:1左右 城市信息化如火如荼 • 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生机比在100:1 以上,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和学生通过书本和黑板“学习”计算机
教育部积极协商发改委、财政部,促成了国务院批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积极协商发改委、财政部,促成了国务院批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工程投入110亿人民币,进行了 • 三种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 • 天地网结合的教学资源建设 • 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农村教师培训 • 四级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工程的初步成效 实现了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教学质量正在提高 引发了农村学校的变革 面向学生 进入课堂 用于教学
硬件建设 地图
资源的产生办法 资源征集 委托开发 整合生成
天网主页(拷资源) 互联网网址(
人员培训 图4-1
天地人网相结合,落脚到人的发展 • 提前送达了ICT不能送达的地方 • 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的技术可扩展性的教育环境
支持服务 以县的基础的支持服务图 链接陕西三鹿支持服务的网址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呼叫中心 • QQ群的拷贝
工程效益 奠基农村教育未来的战略决策 惠及农村亿万孩子的民心工程 架起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工程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教学环境 教师素质 学生发展 直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位老教育厅长的感言
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实现程度 • 目前90%的中小学校都拥有至少一台以上的计算机。 • 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37.2台;有学生专用计算机的学校比例达61%,生机比为19:1; • 有教师专用计算机的学校比例达82%,师机比为3:1。 • 72.7%的学校配备了有计算机机房,46.7%的学校建设有多媒体教室。学校联网率达53.4%,相当于美国1998年水平(51%),与英国2006年中小学无线网络普及率(41%-71%)接近。 • 已联网学校出口带宽平均为64Mbps,39%学校拥有专门的服务器。 (源自教育部科技司研究课题调查数据)
几乎所有的高中、80以上的初中(其中:城市初中为95%以上,农村初中为60%左右)以及20%左右的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几乎所有的高中、80以上的初中(其中:城市初中为95%以上,农村初中为60%左右)以及20%左右的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 • 高中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设置了1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不仅满足了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而且兼顾了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合理解决方案。 (源自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2008年)
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 十年来,走了两步 • 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 •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主要进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主要进程
培训完成数量 培训人数超过200万 26个省级单位已经启动了项目,其中启动一线教师培训的24个 ,中级培训的2个
学 科 教 师 培 训 进 展
计划本身的成效和意义 实现了从信息技术向教育技术的转变 资源的系列化建设成果,为培训工作的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成功实现了结合教学、分学科和学段命题和大规模机考。 形成了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培训团队。
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基于任务和资源的学习 实现了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学习 探索以培训和考试的方式进行能力测评 为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式和方法
配套光盘 培训平台 教师经验 活动教程 推动多种方式开展有效培训 满足自主研修模式 远程培训 集中面对面混合式培训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教育部师范司 各 级 考 试 系 统 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项目目标和任务 培训 1 依据“标准”,在一段时间内, 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全国中 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 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育教育技术 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制定培训大纲 开发培训资源 加强基地建设 组织开展培训 考试 2 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 训和考试认证制度形成全国统一规 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 考试认证体系。到007年,全国大多 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 术水平考试。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 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 职务晋升等到相挂钩,形成鼓励广 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 水平的动力机制。 制定考试大纲和办法 组织统一考试 认证 建立认证制度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一半以上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教育技术应用“熟悉阶段”一半以上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教育技术应用“熟悉阶段” • 基础教育领域,多数教师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使用办公软件”、“使用光盘资源”上“较为熟练”,“较少担忧”技术出现故障。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有着“非常积极”的认识。网上搜索、网络交流、网络学习成为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城市地区教师学习与备课的重要方式。城、乡教师技能应用存在差异。在故障担忧、使用光盘资源熟练度,课前搜集学生学习需求、小组讨论教学,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上,城乡教师之间基本没有差异。 • 调研发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6个阶段中(知晓、学习、明白、熟悉、调整、创新),教师数量最多的是“学习阶段”(认同度为81%)和“明白阶段”(认同度为78%),次多的是“熟悉阶段”(认同度为54%)和“知晓阶段”(认同度为38%),较少教师处于“调整阶段”(16%)和“创新应用”(6%)。
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对教育信息化规律认识不足,基础设施教育应用水平比较低 • 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 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 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学科教学应用水平较低 • 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源自儿基会课题) • 缩小地区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均衡面临挑战; • 持续提升应用能力与投资效益面临挑战; •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面临挑战。 (源自科技司研究课题)
基本结论 • 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关键要提高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对远程教育的领导能力、运用能力和保障能力。
基础教育发展中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上好学 教育公平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