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986 Views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 Trichinella spiralis ). (旋毛虫). p176. 1928 年 Peakcock 首次发现该虫. 1835 年 Owen 描述形态并命名. 旋毛虫分为 8 个种,我国已发现 2 种: 旋毛虫、乡土旋毛虫. 一 . 形 态. 1. 成虫 : 卵胎生. 线形,体小,体长 1.5-4mm ,虫体前端咽管约占虫体的 1/3-1/2. 2. 幼虫囊包. 囊包长梭形,其长轴与肌肉纤维相平行,大小约 0.4×0.3mm ,囊内卷曲有 1-2 条幼虫. 二 . 生活史. 基本发 育过程.
E N D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虫) p176
1928年 Peakcock首次发现该虫 1835年 Owen描述形态并命名 旋毛虫分为8个种,我国已发现2种: 旋毛虫、乡土旋毛虫
一. 形 态 1. 成虫:卵胎生 • 线形,体小,体长1.5-4mm,虫体前端咽管约占虫体的1/3-1/2 2. 幼虫囊包 • 囊包长梭形,其长轴与肌肉纤维相平行,大小约0.4×0.3mm,囊内卷曲有1-2条幼虫
二. 生活史 • 基本发育过程
小肠 小肠 幼虫 成虫 囊包 新生幼虫 横纹肌 全身 血循环 肠L、V
2. 特点 (1)感染期 — 感染途径— (3)保虫宿主:猪(主要)、鼠、猫、 犬 等, 属人兽共患寄生虫。 (2)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 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 须转换宿主。 (4)属卵胎生
三. 致 病 • 侵入期(肠型期): 约1周 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约2-3周 3.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约4-16周
四. 实验诊断 • 病原学诊断:肌肉活组织检查 • 主要取腓肠肌、检查吃剩肉品 2.免疫学诊断:皮内试验、 ELISA、IFAT
旋毛虫病的诊断 • 早期诊断标准 • 发病前1周有食动物肉的历史 • 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颜面水肿为主征 •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 肌肉活检查出幼虫或ELISA/IFAT抗体阳性
五. 流 行 1. 分布 2. 流行因素 (1)保虫宿主广泛 (2)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六. 防 治 1.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2. 加强肉类检疫 3. 治疗:阿苯哒唑(首选)、 噻苯咪唑
第七节丝 虫 (filaria) P180
人 体 寄 生 丝 虫 • 淋巴寄居性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帝纹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 皮下寄居性 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 罗阿罗阿丝虫(Loa loa) 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 体腔寄居性 常现唇棘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uti)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Brugia malayi) 我国仅有2种:
盘尾丝虫引起 的河盲症 淋巴丝虫病
一. 形 态 1. 成虫:两种成虫形态相似,卵胎生 乳白色,细丝线状,体表光滑,长50~100mm 2. 微丝蚴 (1)基本形态 (2)班氏微丝蚴 和马来微丝蚴的 鉴别要点
二. 生活史 1. 基本发育过程
血 蚊胸肌 微丝蚴 腊肠期幼虫 蚊体 蜕皮2次 人体 成虫 感染期幼虫 大淋巴结、管 蚊下唇 蜕皮2次
2. 特点 (1)感染期— 感染途径— (2)寄生部位 (3)宿主关系 蚊— 人— (4)属卵胎生
3.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定义: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毛细血管,夜晚出现于外周血液。微丝蚴这种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 夜现高峰时间: 班氏丝虫 晚10点~次晨2点 马来丝虫 晚8点~次晨4点 机理:不清
三. 致 病 淋巴丝虫病,由成虫引起 1.微丝蚴血症期 2.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3. 慢性阻塞性病变 机理:淋巴管阻塞
3.异位寄生:眼前房、心包、脾 4. 隐性丝虫病:由微丝蚴引起 两种丝虫致病有何异同? 为什么?
四. 实验诊断 1. 病原学诊断 (1)血检微丝蚴: 采血时间? 为什么? 厚血膜法 (2)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新鲜血滴法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2-6mg/kg (3)成虫检查 2. 免疫学诊断
五. 流 行 1. 分布 2. 流行因素 (1)传染源 (2)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 (4)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六. 防 治 1. 控制传染源 2. 防蚊灭蚊 3. 加强后期监测
十二指肠炎和空肠炎: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乏力,畏寒,低热。
临床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血管炎、肌炎等:持续高热,眼睑及面部水肿,球结膜充血水肿,过敏性皮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突出而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为显著。 可导致肺炎、心肌炎,患者因心力衰竭、败血症而死亡。
机械堵塞 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 成虫寄生 内皮增生,管腔变窄 淋巴管闭塞 丝虫性肉芽肿 栓塞 虫体死亡 象皮肿、 乳糜尿、鞘膜积液 淋巴管曲张、破裂, 淋巴液进入组织 淋巴液淤积
雌 虫 雄 虫
神经环 微丝蚴模式图: 头间隙 鞘膜 体核 虫体细长,长200μm左右,头端钝,尾尖,外被鞘膜 返回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体态 头隙 体核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体态 柔和,弯曲自然 弯曲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 较短, 较长, 长:宽=1:1/1:2 长:宽=2:1 体核 圆形/椭圆形 大小相等 形态不规则 大小不等 排列整齐 各核分开 排列紧密 有重叠 清晰可数 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2个尾核 前后排列, 尾核处角皮膨大
成虫—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四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四肢浅部淋巴系统 +深部淋巴系统(多) 微丝蚴—血(多)、淋巴液(少)
机理:虫体代谢产物、分泌物等 引起 (1)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逆行性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 (2)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 (3)丝虫热:
临床表现: 早期象皮肿 (1)象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