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800 Views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主讲人:李秋明.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细胞 (血液的有形成分). 水 血浆蛋白 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及代谢产物. 细胞间质 (血浆 plasma ). 血液是特殊的结缔组织. 血清( serum ),血象. 一、血液 (Blood). Wright 染色. 红细胞 M: 4.0 ~ 5.5×10 12 /L F: 3.5 ~ 5.0×10 12 /L 白细胞 4 ~ 10×10 9 /L 中性粒细胞 50-70%
E N D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主讲人:李秋明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细胞 (血液的有形成分) 水 血浆蛋白 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及代谢产物 细胞间质 (血浆plasma) 血液是特殊的结缔组织 血清(serum),血象
红细胞M:4.0~5.5×1012/L F:3.5~5.0×1012/L 白细胞4~10×109/L 中性粒细胞50-70%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30%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3-8% 血小板 100~400×109/L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A.双凹圆盘状。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利于气体交换。 B.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性Hb 为140g/L,女性 Hb 为120 g/L。能结合和运输氧气、二氧化碳。
C.有一定弹性和可塑性,可变形通过毛细血管。 D.以无氧酵解方式产生ATP供能。 E.渗透压与血浆相同,使出入细胞的水份保持恒定。 F.细胞膜内侧由血影蛋白构成网架结构,称红细胞膜骨架。
G.细胞膜具有AB0 血型抗原。 H.形态和数量随生理状态改变。 I.刚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成人:占红细胞总数0.5%-1.5% 新生儿:3%-6% J.寿命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 奥地利著名医学家Karl·Landsteiner发现了A、B、O、AB 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获得1930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贫血:红细胞数量下降,或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贫血:红细胞数量下降,或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红细胞<3.0×1012个/L 血红蛋白<100 g/L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 (二)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无色、有核、球形细胞 可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 功能:防御和免疫 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4 ~10×109 个/L 光镜下分类: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A.最多, 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分叶核(常为2-5叶)或杆状核,胞质内充满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B.具有趋化性,能做变形运动,吞噬消化细菌,清除坏死组织,成为脓细胞。 C.在血液中停留6-7h,组织中存活2-3d。 D.核左移、核右移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A.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电镜下颗粒呈椭圆形,是一种溶酶体。 B.具有趋化性,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过敏反应。还可杀灭寄生虫。 C.在血液中停留数h,组织中存活8-12d。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A.数量最少,胞核不规则,分叶或呈S形,色浅,常被胞质内的嗜碱性颗粒所掩盖。电镜下颗粒呈圆或椭圆形,有膜包绕。 B.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C.在组织中存活12-15d。
4.淋巴细胞(lymphocyte) A.数量仅次于中性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分大、中、小。核占细胞大部分,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胞质很少,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B.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
5.单核细胞(monocyte) A.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色浅。胞质较多,染成深浅不一的灰蓝色,含许多细小嗜天青颗粒。 B.具有趋化性、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是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前体。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thrombocyte) A.又称血栓细胞,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无细胞核。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周围称透明区,有微丝和微管可维持血小板形态;中央部分称颗粒区,主要含两种颗粒:特殊颗粒和致密颗粒以及两种小管系:开放小管和致密小管。 B.促进止血和凝血;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C.寿命为7-14d。
(一)骨髓的微细结构 占体重4~6%,最大的造血器官 1. 红骨髓(red bone marrow):造血 造血组织:网状组织、造血细胞。 造血诱导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 微环境,包括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 结缔组织成分(纤维、基质、基质细胞) 血窦:动脉性毛细血管分支成的不规则窦状腔隙 2. 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造血潜能
(二)造血干细胞 1. 起源:人胚早期(受精后第二周末)的卵黄囊血岛,以后又相继出现在肝、脾、骨髓等器官。 2. 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 3. 基本特性: ①增殖潜能强 ②有多向分化能力 ③有自我复制能力,可终身保持恒定数量。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 (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 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一定的微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 造血祖细胞(hematopietic progenitor cell,HPC) (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 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1. 连续发展的有规律的动态变化过程 2. 分三个阶段:原始、幼稚(早、中、晚)和成熟 3. 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胞体:大→小 (巨核细胞:小→大) ②胞核:大→小 (红细胞:消失;粒细胞:圆形→杆状、分叶;巨核细胞:小→大、分叶) ③胞质: 量:少→多 嗜碱性:逐渐变弱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 特殊结构(如Hb、粒细胞的特殊颗粒):无→有且渐增多 ④细胞的分裂能力:有→无(淋巴细胞:潜在分化能力)
红细胞的发生 原始:原红细胞 幼稚: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 成熟:网织红细胞、红细胞
原红 早幼红 晚幼红 中幼红 红系
白细胞的发生 原始 幼稚 成熟
原粒 早幼粒 Mb 中幼粒 晚幼粒 粒系
三、淋巴(lymph) 1. 为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2. 形成: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 3. 回流途中经过淋巴结,添加了淋巴细胞等成分, 最终汇入静脉 4. 淋巴组成因淋巴流经部位而异: 小肠淋巴液:因吸收大量脂滴而呈乳白色 ┄乳糜(chyle) 肝内淋巴液: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 肢体的淋巴:清亮透明 5. 功能:维持全身各部组织液动态平衡;滤过防御
课堂小结 • 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