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91 Views
北非軍事狂人格達費與其 42 年的利比亞統治. Vectorportal , FLICKR. 利比亞在哪裡? 利比亞位於 北非 ,面積 176 坪方公尺 ,人口約 600 萬,國中有 14 大部落。部落關係頗為複雜。伊斯蘭教占全國百分之 99 。非洲第三大產油國。石油占利比亞出口之百分之 95 。. 穆阿邁爾。格達費(M uammar Gaddafi , 1942~2011) 出生於利比亞南部的帳篷。 年少歲月時就崇拜埃及總統納賽爾 1961 年進入大學主修歷史,後轉至軍校.
E N D
北非軍事狂人格達費與其42年的利比亞統治 • Vectorportal, • FLICKR
利比亞在哪裡? 利比亞位於北非,面積176坪方公尺 ,人口約600萬,國中有14大部落。部落關係頗為複雜。伊斯蘭教占全國百分之99。非洲第三大產油國。石油占利比亞出口之百分之95。
穆阿邁爾。格達費(Muammar Gaddafi , 1942~2011) 出生於利比亞南部的帳篷。 • 年少歲月時就崇拜埃及總統納賽爾 • 1961年進入大學主修歷史,後轉至軍校
1951~1969年其間,利比亞由國王伊德里斯執政,立場親向西方,隨其老邁,繼承權不定,具領袖氣質的軍官格達費成立了以中下級軍官為核心的『自由軍官』組織,謀劃革命。1951~1969年其間,利比亞由國王伊德里斯執政,立場親向西方,隨其老邁,繼承權不定,具領袖氣質的軍官格達費成立了以中下級軍官為核心的『自由軍官』組織,謀劃革命。 1969年8月31日格達費發動革命,1969年9月5日,利比亞王國正式被推翻,格達費成為了利比亞最高的領導人。 • Vectorportal, • FLICKR
利比亞王國 政體:君主立憲 立場:親西方國家 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1969~1977) 格達費進行革命,推翻王朝。建立新的政府
阿拉伯聯邦共和國失敗後,利比亞經過幾次國名的改變,實則最高領導人皆為格達費,其認為自已為永遠的上校,永遠的革命者,為實際上國家最高之領導人阿拉伯聯邦共和國失敗後,利比亞經過幾次國名的改變,實則最高領導人皆為格達費,其認為自已為永遠的上校,永遠的革命者,為實際上國家最高之領導人
利比亞內戰之因 1.利比亞發生內戰原因眾多 2.阿拉伯世界長期以來國家專制,引發人民 不滿 3.突尼西亞之茉莉花革命 4.埃及革命 5.格達費長期掌控政權 6.其家族財產高達數億與民眾生活成為對比 7.利比亞內部部落的嫌隙
利比亞在2011.2.15開始反政府之抗議,格達費派兵鎮壓,2.26反抗軍成立,8月底反抗軍控制了格達費的軍營,10月20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射殺了格達費。利比亞在2011.2.15開始反政府之抗議,格達費派兵鎮壓,2.26反抗軍成立,8月底反抗軍控制了格達費的軍營,10月20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射殺了格達費。
外國勢力的介入? 隨著利比亞內戰越演越烈。 1.聯合國安理會在2012年3月17日通過制裁利比亞之決議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德國、俄國和巴西棄權 2.譴責利比亞未遵守1970號決議:侵犯人權及新聞自由 , 再次要求停火,強制執行利比亞武器禁運, 擴大旅行禁令 及凍結資產範圍,利比亞上空列禁航區。 3.授權會員國採取措施(不派地面部隊,而展開空襲行 動)保護利比亞人民不受襲擊,參與國家:美、英、 法、義、加 、丹麥 、阿聯和卡達
各國如何看聯軍空襲利比亞? 1.英國首相、法國總統:出兵!就是要格達費下台 2.德國外長:反對武力介入,不出兵 3.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即停火,尊重利比亞主權獨立 及領土完整 4.非洲聯盟。阿拉伯聯盟:支持禁航區,空襲違背安 理會決議 5.巴西總統:動武將造成更嚴重的暴力衝突 6.委內瑞拉:各國覬覦石油,譴責軍事行動
شبكة برق | B.R.Q,FLICKR 2011.10.20 歷經八個月的利比亞內戰,格達費被發現藏身之處,死於27歲的反抗軍士兵之手,根據最後的錄影畫面,十分血腥,死前疑受極盡之凌侮。
شبكة برق | B.R.Q,FLICKR 利比亞強人格達費曾是提倡泛阿拉伯主義,提倡團結,驅逐英美石油外資對於利比亞地區石油開採與控制,將英美長期壟斷之石油開採收歸國有,並成功號召阿拉伯後裔之國外工程師為利比亞鑽油成功,制止西方以其開採之技術廉價剝奪阿拉伯世界,使得石油輸出國家有機會平等的與西方談判。
利比亞的內戰看似隨著格達費之死而落幕,反抗軍政府(全國過渡委員會)是否可以成功的穩住政權,阿拉伯世界革命之火是否會再繼續? 石油或許將再次成為歐美強國與利比亞之間的角力互動。
格達費從不認為自己獨裁,他認為自己是永遠的革命者、永遠的上校。且認定利比亞早已民主化。他的一生就像是利比亞的現代史,曾代表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卻又悲劇性結束格達費從不認為自己獨裁,他認為自己是永遠的革命者、永遠的上校。且認定利比亞早已民主化。他的一生就像是利比亞的現代史,曾代表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卻又悲劇性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