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66 Views
教育思潮與教育革新 ( 大一通識 ). 報告人 : 周玉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學系. 教育思潮與教育革新. 學科知識. 學習模式. 教學策略. 學科知識. 教學大綱 全球化 後現代與現代 人性論. 教學大綱. 預估修課人數: 150 人 本門課為通識課程,嘗試由當代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不同面向的教育思潮理論,探討幾個重要思潮的形成背景、內容,進而探索理解我們身處的教育脈絡中各種教育興革現象。在這門課上,我們計畫討論 一、全球化現象與教育改革。 二、社會批判與教育改革。(徐超聖協同) 三、現代化、後現代思考與教育改革。(計畫邀請陳文團教授)
E N D
教育思潮與教育革新(大一通識) 報告人:周玉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學系
教育思潮與教育革新 學科知識 學習模式 教學策略
學科知識 • 教學大綱 • 全球化 • 後現代與現代 • 人性論
教學大綱 • 預估修課人數:150人 • 本門課為通識課程,嘗試由當代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不同面向的教育思潮理論,探討幾個重要思潮的形成背景、內容,進而探索理解我們身處的教育脈絡中各種教育興革現象。在這門課上,我們計畫討論 • 一、全球化現象與教育改革。 • 二、社會批判與教育改革。(徐超聖協同) • 三、現代化、後現代思考與教育改革。(計畫邀請陳文團教授) • 四、社會正義與教育改革。(徐超聖協同) • 五、人性論與教育革新。 • 六、動機理論與教育現象。(張郁雯協同) • 七、認知學習與教育革新。(張郁雯協同) • 八、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 • 九、科技與教育創新。 • 與通識教育核心精神之關連性:20世紀後,學科分支林立,通識教育之精神即為對人類文化、歷史、世界環境與人文素養做廣博的理解,以期能發展關懷社會與尊重生命的情操;本校改制後設立有三個學院,希望藉由此通識教育可以跨越專業學科的疆界,達到互相欣賞、理解、溝通與學習
教學過程 • 1.討論課前準備之問題:針對課前準備之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2.課程講解:針對本次學習單元內容,透過簡要敘述,使能對課程有概念性理解。 3.閱讀教材報告 (1) 針對每週閱讀教材進行報告,報告者需於前週將報告內容提供給所有同學參考。 (2)每位同學進行報告時間約為20分鐘,並自請一位評論人加以評論。 (3)於報告後,針對報告內容進行心得分享及內容問題論辯。 • 課前準備 :1.修讀老師方面: (1) 課前閱讀指定章節並做簡要摘要及提問問題。 (2) 針對事先公告之討論問題蒐集相關資料,俾利教學時提出分享。 2.授課老師方面: (1) 在前一次上課時即告知下一次上課內容綱要及待討論問題。 (2) 準備課程內容及相關資料或準備教學資源及教具。
全球化 • 漫畫 • 影片(討論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關係,以其如何影響我們的教育?) • 文獻 理解全球化之內涵與特性 討論全球化相關議題 認識Anthony Giddens & Ulrich Beck之背景與思想 • 教科書的比較(比較不同國家社會課本的內容與編寫結構)
後現代與現代 • 現代:原則 理性 規範 派典 後現代:虛無 多元 創造新規則
人性論 • 範疇 選讀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 柏拉圖有關知識論的論述 人性中有追求好的能力? 孔孟思想有關人性的論述 •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在英國學校裡並不普遍,主要是在學校教育是否為社會目的服務這個觀點上持有不同的立場,一派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讓學生認識現代社會和政治活動,因為現代社會愈形複雜,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是需要特別加以培養,而學校最適合擔任此項工作。另一派則擔心學校教育會被特定的政治意識型態夾持,成為政治宣導甚至灌輸的工具,而且不認為未成熟的學生有能力理解這些複雜且抽象的內容,及判斷複雜詭譎的各種政治意識型態,這點另外涉及了公民資格是否可教導的爭論。(詹寶菁,2006)
學習模式 • 從被動到主動 • 上課討論 • 小組作業繳交
終於到了我們最喜愛 的討論時刻 (愛死了,體育系) 走出教室 討論的空間更大 不單單是心靈上的大
小組討論與作業繳交 • 各組的討論風氣不同 • 作業繳交的時間不同 • 達到互相督促的效果 • 重視小組產出的結果
討論風氣與時間 • 從小組的作業繳交可以看出一個小組的特性,從中可以發現組別之間的繳交時間與內容的差異 • 從時間來看,提早一天交的跟晚一兩天交的組都相當少,絕大多數都是在約定期限的前後一至二小時完成繳交
達到互相督促的效果 因為被提出來,此生在兩天後趕緊補交
重視小組產出的結果 • 學生開始重視文獻的引用,不會只是全然複製並且嘗試著創新
教學策略 • 講述 • 閱讀 • 專題演講 • 圖像教學 • 影片教學 • 小組討論 • 作業分享 • 競賽(抽樣展示各主題的作業,指定各組的成員講評其作業之優缺點)
通俗漫畫 Globalization
學生的回應 • 全球化這般專業化的名詞,總給人一種距離,然而在資訊化的過程中,它早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像畫中的地球就在窗外,你只要跨出去就接觸到全球,而你卻渾然不知。 (呂晨嫚)
學生的回應 • 現在外籍勞工盛行,許多工廠也都把產品的各部份分別設廠,最後組裝,因此小孩產生了作業外包到印度的想法,這代表著全球分工的來臨... (黃裕傑) • …當年日本如今印度....這是一種改變 但唯一不變的是全球化的持續影響力仍發展著 (吳欣晟)
學生的回應 • 他拿著反全球化的招牌,卻穿著來自各個地方的東西,這就是這幅圖矛盾的地方,這也是顯示全球化已經是無法改變的趨勢了! (黃聖恩) • 到底全球化是什麼.. 我們已經置身其中...但又多少人知道... 誰又注意到了呢... (方惠萱)
影片教學 • 兩所學校,兩種藍圖,兩樣規範 透過一段3分鐘短片介紹德國學校目前面臨的文化規範 • 延伸討論 議題一:全球化、在地化、標準化。 • 學校如何協助學生培養國家意識、文化認同、自我概念發展? 議題二:教育圖像、教育藍圖、教育理念。 • 教育藍圖、教育理念應該是什麼?如何建立?需要投入哪些資源?
教學影片資源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1004_mensa_dde.asx 學生餐廳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8_schule_dde.asx 23個國家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5_lehrer_hjo.asx 14000老師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8_schweden_hie.asx 瑞典教育投資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7_schultest_hid.asx 邁向最好的學校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7_schule_mim.asx 課輔課程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6_schule_mim.asx Niedersachsen實習課 http://wstreaming.zdf.de/zdf/300/060926_schule_mim.asx OECD國際比較
小組討論內容 • 看過影片後,查韓國在PISA中的表現 •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 解嚴後台灣課程改革論述的轉變與文化認同問題 • 尋找牟宗三的生平、學經歷、貢獻,發表感想,說說你們在這之中得到了些什麼?
小組討論 • 11/27瑞典教育投資 論人性之討論 議題1:你覺得對照台灣的教育文化脈絡,影片中的瑞典高教福利政策是否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誤用? 議題2:你覺得影片中的事件是否會助長人類的潛能或惰性呢? 議題3:你覺得影片中無關家庭經濟事件,有符合社會公義嗎? 議題4:中西(社會主義國家)政治、文化的思維不同。你認為此事件可看出哪些中西文化、價值觀的特殊性與普通性是什麼? 議題5:你認為中古世紀以來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窮究學識、獨善其身、貢獻社會或兼善天下嗎?
助教與學生的互動 • 多虧助教們用心整理打字,並提供學生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