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孔子论仁

孔子论仁. 一、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语言文字与文化问题,结合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理解并掌握文意、提高有关修养。 教学重点: 特殊文字,重点词语与疑难词语,特殊语法,文意。 教学难点: 特殊文字,疑难词语,特殊语法,文意。. 二、学习要点. 基础词语: 病 達 篤 工 濟 令 器 去 色 施 事 雖 違 鮮 樂 核心句子: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文义思考: 如何在“仁”的理念下看待一個醫生的職守?. 三、文章引读.

fre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孔子论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孔子论仁

  2. 一、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语言文字与文化问题,结合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理解并掌握文意、提高有关修养。 教学重点: 特殊文字,重点词语与疑难词语,特殊语法,文意。 教学难点: 特殊文字,疑难词语,特殊语法,文意。

  3. 二、学习要点 基础词语: 病達篤工濟 令器去色施 事雖違鮮樂 核心句子: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文义思考: 如何在“仁”的理念下看待一個醫生的職守?

  4. 三、文章引读 《論語》一書內容廣泛,從中可以看到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品德修養、教育原則。這裏主要擇選了《論語》中論述“仁”的條文。 本文選自《論語》,據《十三經注疏》本。《論語》是孔門弟子所記孔子和諸弟子的善言。为儒家經典之一。《漢書 ·藝文志》曰: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有魯、齊、古文三種版本。为《論語》作注解者有漢代博士孔安國所作《論語訓解》、東漢包咸與周氏作的《論語章句》、漢末大司農鄭玄作的《論語注》,至魏朝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都作有《論語義說》,何晏等集前人所注作《論語集解》,宋朝邢昺作《論語注疏》,朱熹作《論語章句集注》,清朝劉寶楠作《論語正義》。

  5. 四、题解 (一)《论语》及其作者 (二)《论语》及“仁”的思想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三)概述本文,说明学习的要点与要求

  6. 五、课文串解 (一)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属于通假、拟或是属于异正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1.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3.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同“智”。)

  7. 六、课文讲解 (二)重点词语: 1.令色 2.鲜(鲜矣仁) 3.笃志 4.切问 5.弘毅 6.终食 7.造次 8.无以 9.病(尧舜其犹病诸) 10.近取譬 11.之(虽之夷狄) 12.庄(不庄以莅之)

  8. (三)重点虚词: •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惡(wū 屋):副詞,怎麼。 • 2.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蓋:副詞,表肯定,無實義。 • 3.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諸:兼詞,兼“之乎”二詞,亦其合音。

  9. (四)词类活用: • 知者樂,仁者壽。 • 壽:名作動,活得長久。 • 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立:使動用法,使……建功立業。 • 達:使動用法,使……德行通達。 • 3.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友:名作動,結交,交往。

  10. (五)特殊语序: • 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 • 仁以:介詞賓語前置,卽“以仁”。仁,賓語;以,介詞。 • 2. 蓋有之矣,吾未之見也。 • 未之見:賓語前置,卽“未見之”。之,賓語;見,謂語。 • 3.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 不莊以:介詞賓語前置,卽“以不莊”。不莊,賓語;以,介詞。 • 4. 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 莊以:介詞賓語前置,卽“以莊”。莊,賓語;以,介詞。

  11. (六)重点语译 顱顖經 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顱顖經二卷其名顱顖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顖殆因小兒初生顱顖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爲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顖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謹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釐爲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焉(《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

  12. 要求: 1.標點文章。 2.語譯畫綫的片段。 3.瞭解《四庫全書》中一些書是從《永樂大典》輯佚而成的。

  13. 1.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顱顖經》二卷。其名“顱顖”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顖,殆因小兒初生,顱顖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爲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顖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謹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釐爲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焉。1.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顱顖經》二卷。其名“顱顖”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顖,殆因小兒初生,顱顖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爲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顖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謹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釐爲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焉。

  14. 2.首先論述脈搏跳動及其診測的方法中小兒與大人不同的情況,其次論述感受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治療的技術,都能極其切中要害,語言簡明扼要,毫不繁瑣。2.首先論述脈搏跳動及其診測的方法中小兒與大人不同的情況,其次論述感受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治療的技術,都能極其切中要害,語言簡明扼要,毫不繁瑣。 3.此略。

  15. 六、研习与思考 (一)背诵本课全文。 (二)解释本课的重点词语,见前“二、课文(三)”。 (三)整理本课的特殊文字(古今字)、特殊语法(虚词、词类活用、特殊语序)。 (四)文意理解: 1.结合中医药文化阐释“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2.结合学业的研习与实践阐释“近取譬”的意义。 (五)语译全文。 (六)按照要求完成课后各练习。

  16. 孔庙大成殿

  17. 孔子墓 杏坛

  18. 九、延伸阅读 《论语》

  19.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