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自我觀念、動機和幸福安寧感

自我觀念、動機和幸福安寧感. 動機自我觀念理論. ※ 動態自我觀念理論 :指出自我觀念中的認知、情辦和行為三層面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亦即有關自我的訊息會影響個人的態度和感受,且也會影響動機和動作。. 自我的認知層面. 包括自我觀念、認定、激勵標準、自我效能和動作自信心。. 自我觀念. ※ 傳統自我觀念 : 個人對自己的全面性看法 和感覺。 ※ 新定義 : 強調可經由觀察或測量得到的部       份,包括角色認定和形成個人獨      特風格的能力,特別重視、認     同、激勵層級、自我效能和動作能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我觀念、動機和幸福安寧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我觀念、動機和幸福安寧感

  2. 動機自我觀念理論 ※動態自我觀念理論:指出自我觀念中的認知、情辦和行為三層面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亦即有關自我的訊息會影響個人的態度和感受,且也會影響動機和動作。

  3. 自我的認知層面 • 包括自我觀念、認定、激勵標準、自我效能和動作自信心。

  4. 自我觀念 ※傳統自我觀念:個人對自己的全面性看法 和感覺。 ※新定義:強調可經由觀察或測量得到的部       份,包括角色認定和形成個人獨      特風格的能力,特別重視、認     同、激勵層級、自我效能和動作能     力。

  5. 認定 ※認定:自已對於「我是誰」、「我能做什     麼」及個人每天所扮演角色及責任     的看法。 ※體育最主要的目的:教導學生對生理我的認識和接受,及如何面對挑戰、生活阻礙和消除自我的恐懼感。

  6. 激勵標準 ※激勵標準:一種自陳的、特殊的、數字化的       目標,定於第一次動作表現       後,可跟同學說出個人的激勵       標準或寫下進步的表現。 ※激勵標準可提升學生和教師或友伴之間的相互溝通。

  7.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個人對完成特定表現的能力之判        斷,或對某種情境的自信心、        出現在決定學習目標或激勵標       準之後。

  8. 自我的情意層面 自我的情意層面:包括自尊、知覺能力和自           我認知。 ※自尊:正面的自我尊重、自我價值及自我好      感。 ※知覺能力:對完成特定工作之能力或技巧方       面的自尊

  9. 評量方法 ※錄音帶、錄影帶和期刊 1.讓學生定期製作「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等錄音帶或錄影帶,編輯期刊或剪貼簿,作為擬定教學目標的參考。

  10. 2.要求學生確認體育課可以協助他們解決問題,然後再根據這些資料檢測是否與自我觀念的資料相符。

  11. 身心障礙運動員 ※身心障礙運動員與身心障礙非運動員相比,前者有較佳的自我觀念。 ※運動參與和自尊之間的關係是一直存在,且是相互增強的。 ※研究顯示身心障礙者在參與運動後,自我觀念有顯著的正向改變,有較高的自我價值

  12. 非運動員之身心障礙者 ※非運動員的身心障礙者之自我知覺變 化歷程,與障礙類型、障礙發生年齡、障礙嚴重程度、障礙持續時間和其他重要的因素有關,其中,障礙發生的年齡和障礙的嚴重程度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13. 先天障礙與後天障礙 ※先天障礙:研究指出學習障礙、腦性        麻痺、智能障礙者的自尊       心較非障礙同儕低。 ※後天障礙:後天身體障礙是由交通和其他       意外事件、暴力、疾病和飢餓          或不當的健康和體適能造成。       有較高的自我知覺。

  14. 一般運動困難的人 ※運動困難:足以影響自我認知、社交       互動和體育活動的參與。       運動困難者需要自尊方面       的特別教導。

  15. 增進自我觀念的一般原則 ※反射讚美:強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以別         人看待他們的方式看待自已。 ※自我歸因:過去的行為會影響自我觀念,       得自於自己對某特定行為的自       我觀察。 ※面對挑戰:讓學生在嚐試之前覺得有安全 感、受關愛、難度適中和自己       的能力相符。

  16. ※社會比較:指出自我觀念的形式是個人在       一生中,拿自我與他人做比較        的過程。 ※個人意義:強調自我觀念的各種不同能       力。

  17. 低自我觀念學生的教學策略 ※將個別或小團體輔導視為體育教學的一部份。 ※教導學生關心彼此和表現出他們的關心。 ※重視合作與互動而非個別表現。 ※強調確切與誠實的讚美。 ※利用動作分析或活動分析以達成目標。

  18. ※增加有關動作技巧和體適能的知覺能力。 ※讓學生知道你喜歡和尊重他們整個人,而不只是動作技巧和體適能的部分。 ※在早期的學習階段強調動作教育和動作創意,而非運動競爭。 ※透過休閒諮商提昇自我觀念。 ※使學生覺得他們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將自我觀念的認知、情意和行為方面的有關理論用於提高學習動機。

  19. 動機理論 ※能力動機理論:學生參與活動是因為參與           的行為會使自己很舒服。 ※教師期望理論:人們的表現與別人所期望         的相符和人們自我期望與         別人對他的期望一樣。

  20. ※歸因理論和訓練:強調個人對事件的結果、原因和情緒三者間的關係。※歸因理論和訓練:強調個人對事件的結果、原因和情緒三者間的關係。 Weiner指出,個人認為成功和失敗的四個主要的四個原因是:能力、努力、工作難度和運氣。 ※壓力與處理理論:    壓力:對傷害、恐懼或挑戰的負面反        應,已超出個人的能力負荷。    處理:對需求的認同、對要不要改變       做出決定,及對這些改變進行        判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