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阿里山鄒族與二二八事件

阿里山鄒族與二二八事件.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川路祥代 2009.4.29. 序言. 1947 年 3 月初,鄒族二百個青年進入紅毛碑彈藥庫,然後包圍嘉義水上機場,最後搬走大量的武器帶回鄒族部落。後來,至 1954 年 4 月,高一生(鄉長)、湯守仁(前任村長)、方義仲(村長)、汪清川(警察)等四位鄒族菁英,以叛亂罪為由處於死刑,武義德(村長)處於無期徒刑。.

fray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阿里山鄒族與二二八事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阿里山鄒族與二二八事件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川路祥代 2009.4.29

  2. 序言 • 1947年3月初,鄒族二百個青年進入紅毛碑彈藥庫,然後包圍嘉義水上機場,最後搬走大量的武器帶回鄒族部落。後來,至1954年4月,高一生(鄉長)、湯守仁(前任村長)、方義仲(村長)、汪清川(警察)等四位鄒族菁英,以叛亂罪為由處於死刑,武義德(村長)處於無期徒刑。

  3. 不管一般性的報導或專業的研究論文,過去描述鄒族與二二八事件的文章都由於提倡高一生的理想性來企圖呈現國民黨政權的暴力行為。若要顛覆國民党政權所提倡的歷史觀而企圖重寫「台灣史」的話,其論述方法不一定是不對的,但若採取過於集中高一生個人的論述方法,導致忽略鄒族社會的整體性。因此本論文擬大量採取鄒族人的口述記錄,再加上與文獻資料的交叉分析,從鄒族社會全體現象來探討鄒族青人參與二二八事件的主要原因,基於鄒族人的話語來企圖重建他們的內在歷史。不管一般性的報導或專業的研究論文,過去描述鄒族與二二八事件的文章都由於提倡高一生的理想性來企圖呈現國民黨政權的暴力行為。若要顛覆國民党政權所提倡的歷史觀而企圖重寫「台灣史」的話,其論述方法不一定是不對的,但若採取過於集中高一生個人的論述方法,導致忽略鄒族社會的整體性。因此本論文擬大量採取鄒族人的口述記錄,再加上與文獻資料的交叉分析,從鄒族社會全體現象來探討鄒族青人參與二二八事件的主要原因,基於鄒族人的話語來企圖重建他們的內在歷史。

  4. 一、鄒族傳統社會1.原始鄒族社會 • 根據荷蘭時期的記錄,鄒族居住地包含從雲林斗六至台南安平一帶的嘉南平野,也記錄現在鄒族的兩個大社(hosa)特富野、達邦的名稱。位居大社的男子會所(kuba)是部落的象徵,並且擁有部落首長(peongsi)、征帥(eozomu)、勇士(maotanu)、長老(mameyoi)、巫師(yoifo)等職位與地位,以及以上述人等組成的「部落長老會議」。當一個聚落遭受到外敵攻擊時,所有聚落中的成年男子都有全力應戰的義務,並且具有勇謀的征帥來統帥整個戰鬥隊團,勇士及眾多男子必須嚴格服從於征帥之領導。

  5. 鄒族各大社聯合其分出的所有小社(denohiyu)來形成完整的部落,部落首長peongsi原有「女王蜂」、「樹之根幹」等意思,成為整個部落的社會價值中心,統攝社地內的居民。鄒族人至今也認為「我們總是要有一個中心,如果沒有peongsi,就是由eozomu,沒有eozomu,就由力量較大的族長mameyoi,如果沒有mameyoi,就是由較有力量的家長或是勇士maotanu來指揮領導各種公眾事務的推行。而且我們常常是一呼百諾的,往往只要領導人講一句話、說一個意見,大家就容易的跟著做,很少有反對的意見」。

  6. 2.荷鄭時期 • 鄒人與荷蘭人曾經有過非常密切的關係,除了荷蘭時期的「臺灣土名戶口表」出現鄒族部落名稱之外,鄒族傳說云「祖先曾居住在安平港附近,荷人船隻欲登陸但鄒族祖先阻止,但狡猾的荷人卻佯稱只要一張鹿皮大小之地即可,祖先遂許之,沒想到荷人卻將鹿皮剪成細絲條,圈起比祖先原先想像要大得多的範圍。」後來將獵獲野獸產品透過漢人社商(paksia)售予荷人,甚至於部份族人與荷人通婚,1661年荷人結束其據臺38年的歷史而離開臺灣時,少數荷人有意留在臺灣,跟著鄒人逆溯曾文溪退到特富野群的小社lalauya(樂野村),成為yavaiyana、yasiyungu亞氏族。

  7. 荷人來臺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獸皮等貿易商品,所以對原住民的土地沒有太大的興趣,但1661年鄭成功來臺,便就任部下官兵侵佔原住民的土地,例如1662年諸羅(嘉義)地區由鄭氏軍隊開始「驅逐土番,大興開墾之業」,尤其1664年鄭經繼位後,更從參軍陳永華之議,頒「屯田之制,以拓番地」,對原住民採「順者撫之,逆者膺之」的政策。因此,鄭氏時期屯墾之制,追使鄒族人喪失西、北部濁水溪與清水溪會流處附近之低丘地區,這屬於今日之斗六、林內、古抗、竹山、名間一帶山麓低丘地。

  8. 3.清朝時期 • 清初,早在《台灣府志》可看出「阿里山社」之稱,雖有向政府納稅的記載,但仍然被認定為「歸化生番」。當時,通事、社商、夥長的聯合剝削非常嚴重,《臺灣使槎錄》云「呼男婦孩稺供使,直如奴隸,甚至略賣;或納番女為妻妾,以至番民老而無妻,各社戶口日就衰微」,[1]使役男人、婦女與小孩,強聚「番婦」為妻,導致各社人口漸漸減少,因此產生「阿里山、水沙連各社之殺通事反抗」(1721年)以及「吳鳳被殺事件」(1769年)等衝突。但鄒人殺了吳鳳後,於鄒地不斷發生天花、瘧疾等惡疾流行而死了不少人,因此鄒人認為「吳鳳之靈」作崇,此後「出草」的對象不再是漢人而是以布農族為主。

  9. 其實,鄒族的「剽悍」非常出名,若人遇到鄒族就會「避匿」。[1]因此,1787年(乾隆52年)林爽文反清時,大將軍福康安曾令阿里山通事黃彥率「生番」守禦阿里山,結果鄒族人的勞績頗多,該事件平定之後,臺灣知府.楊紹裘奉旨引率頭目等30名鄒族人,入觀京師,賜謁七次,賞宴十次,給與朝服等禮物。

  10. 至同治時期(1862-1874)被化分為「歸化熟番」,光緒年間(1875-),沈葆楨、劉銘傳等積極推動的「開山撫番」政策,支付阿里山頭目銀、黑布、漢式衫褲、鹽、砂糖糖等錢貨並且招待各社宴飲,於是,1886年(光緒12年),「(阿里山)八社社長阿巴里等1700餘名,咸薙髮歸化」,然後,政府官員親往阿里山,妥議設立義塾、招致番童之事。

  11. 二、日治時期1. 歸順與認同 • 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後,阿里山鄒族未曾拿起武器對抗日本,反而達邦頭目宇旺(uong peongsi)率領族人六十餘人前往雲林民政部出張所與日人交涉,表明歸順。過去長久以來,租地之漢人逕向鄒族人繳租,至於劉銘傳實施清丈測量後,改向雲林撫墾局繳租,其中六成給付鄒族人,四成歸官方作為撫蕃之用,而日治初期,未設納租官署,故多數漢人未再繳租。汪明輝認為鄒族迅速歸順的最大原因在藉歸順之名,實則企圖藉日人之威勢迫使漢人繳納蕃租。

  12. 2. 教育與教化 • 1900年,總督府官員發現阿里山富有森林資源,為了開發阿里山森林與解決運輸問題,開設阿里山鐵路,至1910年該鐵路完成,同時,開修從十字路(鐵路驛站)到鄒族各部落(特富野、達邦、里佳)之間的主幹道路,其他連絡道路也陸續開設。

  13. 對外交通的方便性,逐漸改變鄒族人的生活習慣,「在1930年的阿里山鄒族已漸漸本島化與內地化,蕃人因與本島人接觸頻繁,風浴習慣也逐年本島化,老幼婦女對福建話多多少少都能聽得懂。尤其是緊臨平地臺灣人的部落,如樂野,因為與臺灣人頻繁接觸,所以多熟諳福建話,有些人甚至已穿漢衫,女子也會穿著和服,服裝整齊,也開始留髮與束髮,而且會化妝。」

  14. 1932年,總督府發布《理蕃政策大綱》,重新強調「蕃人教化」的重要性,其教化內容是以「弊習矯正」、「養成良好習慣」、「涵養國民思想」、「重視實務教育」、「教育日常生活相關的簡單知識」為主。1932年,總督府發布《理蕃政策大綱》,重新強調「蕃人教化」的重要性,其教化內容是以「弊習矯正」、「養成良好習慣」、「涵養國民思想」、「重視實務教育」、「教育日常生活相關的簡單知識」為主。

  15. 1933年,總督府警務局視學官.橫尾廣輔於《理蕃之友》發表〈蕃人青年團的指導〉,認為「我國青年團的特色在於神社為核心的青年修養」,「以敬神崇祖尊皇愛國為最高價值來與國家連接」,亦主張「徹底國民精神,辨識禮儀作法,常用國語,是蕃人教化訓練的重要目標」,為了得到其目標「以青年團為核心的全蕃社教育,最有效果。」

  16. 1935年總督府舉辦一場「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出席幹部共32名,阿里山鄒族由矢多一生(高一生)與安井猛(安猛川)出席,會中,矢多一生說明「對抗族人的迷信,推動麻竹栽培,獲得成功」、「動員青年團員,強制實行屋外埋葬,廢止傳統的室內埋葬」、「1934年組織共助會,建造埤圳而推動水田耕作」等在達邦部落所進行的改革狀況,最後主張「我將要以祖先傳承的刻苦耐勞的精神,來努力建設富裕、和平、說國語的村落。」1935年總督府舉辦一場「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出席幹部共32名,阿里山鄒族由矢多一生(高一生)與安井猛(安猛川)出席,會中,矢多一生說明「對抗族人的迷信,推動麻竹栽培,獲得成功」、「動員青年團員,強制實行屋外埋葬,廢止傳統的室內埋葬」、「1934年組織共助會,建造埤圳而推動水田耕作」等在達邦部落所進行的改革狀況,最後主張「我將要以祖先傳承的刻苦耐勞的精神,來努力建設富裕、和平、說國語的村落。」

  17. 另外,安井猛說明「1932年7月,里佳青年團成立,首先,為了去除祭祀人骨、獸骨的惡習,營造神社。當時青年團員共有20名卻對神社都沒有任何概念,如今,每年舉行春秋祭典,禁止獸骨祭拜,勵行神社參拜」,「若持有槍枝,就偏偏去打獵,厭棄耕田,所以,我們討論後決定要沒收槍枝。然後,有耐心地說『同族中較先進的人開始積極開墾水田,若吾社的人依然熱中狩獵,最後得不到能開懇的水田』但他們不願意提交槍枝,所以,半強制性的實施沒收」等在里佳部落所推動的改革內容。

  18. 3. 皇民化與從軍 • 1931年起,總督府以「養成能夠自立經營的農民,推動合理的農業經營」為目的,在各地方廳設立一所農業講習所,每所講習所選拔二十名左右的「蕃社的優秀青年」,讓他們住宿一年,採取「農耕雨讀」的方式來實施「農業道場的教育」,企圖培養出來能夠自立經營的農業者並用可以做為「蕃社」的領導者,由此期待穩固踏實的農村發展。。

  19. 1935年,在樂野設立台南州的農業講習所(總經費約6000圓),專任產業技手一名與警察(駐在巡查警手)跟講習生住在一起,除了指導種菜、種田或養家畜等的農業實習之外,特別企圖「精神上的教化感化」。第一年收10名,第二年以後每年收20名,該講習所招生共有8屆,受訓人數到達150名。日治時期鄒族人口大約1800人,人口的一半為女性、再一半為老幼來算,當時鄒族青年的3分之一曾經受過農業講習所的培訓課程1935年,在樂野設立台南州的農業講習所(總經費約6000圓),專任產業技手一名與警察(駐在巡查警手)跟講習生住在一起,除了指導種菜、種田或養家畜等的農業實習之外,特別企圖「精神上的教化感化」。第一年收10名,第二年以後每年收20名,該講習所招生共有8屆,受訓人數到達150名。日治時期鄒族人口大約1800人,人口的一半為女性、再一半為老幼來算,當時鄒族青年的3分之一曾經受過農業講習所的培訓課程

  20. 1938年,第8屆農業講習所新生,只有兩個月就結束受訓而移到達邦,以「修練生」的名稱重新接受訓練。但這次受訓內容是以軍事訓練為主。第一屆修練生共50名一同住在「青年道場」,在數名日本退伍軍人特來達邦訓練修練生。1938年,第8屆農業講習所新生,只有兩個月就結束受訓而移到達邦,以「修練生」的名稱重新接受訓練。但這次受訓內容是以軍事訓練為主。第一屆修練生共50名一同住在「青年道場」,在數名日本退伍軍人特來達邦訓練修練生。

  21. 1944年6月,特別揀選修練生中的優秀人才再加上第一回高砂義勇隊的鄒族青年共12名,重新編入於「山中部隊」,該部隊是正式軍隊,小隊長以上皆為日人,其他600名兵士為來自各地的原住民,部隊分為紅葉隊與櫻花隊兩隊,鄒族青年分配到紅葉隊,先在阿里山山中受到游擊訓練,後來整體部隊移到枋寮,預備防衛美軍登臺。幸好美軍未登陸臺灣,1945年,日本敗戰後,該部隊的兵士都回到部落。

  22. 1944年7月,達邦修練所重新收容15、16歲的鄒族少年,新來的日本退役中尉帶領曾經參加過第一回高砂義勇隊的四位鄒人做為隊長,一隊二十幾名的規模來不分晝夜嚴格進行游擊訓練,他們受過一年多的訓練後,還未加入正式軍隊前日本統治結束,幸好保住其生命。

  23. 相對的,參加「高砂義勇隊」的大約70名鄒族青年,其命運完全不同,除了參加「第一回」(1941年12月)的10名全然回國之外,參加「第三回」(1942年10月)的11名中戰死者4名,回國者7名中的3名也不久病死,「第五回」(1943年4月)有日軍所作的生死者名單,鄒族參軍者中僅有1名列入「回國者」名單當中,其他10名皆列入「行蹤不明者」名單當中,至今鄒族耆老都說「去南洋的都回不來,死了很多人。」

  24. 三、光復初期的鄒族社會1. 日本統治權威的瓦解 • 雖然日人政府介入鄒族的生活細節,想盡辦法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期望能夠培養出來具有「日本精神」的「日本國民」。但日本統治崩潰之際,鄒族人的反應顯現出來皇民化教育根本無法搖動他們的族群認同,例如,數名鄒族青年往來達邦駐在所大聲喊叫「殺掉福島警部」。

  25. 最近的臺灣原住民研究提出原住民的參軍經驗回復了他們的「男性性」。當時在阿里山山中受過日軍游擊隊訓練的鄒族男生說他的小隊長是日本人,但山中訓練往往趕不上他們的腳步。

  26. 日本敗戰後,日人警察馬上失落其權威,里佳警察的太太對部落的人哭訢他們回國也已經沒有可以回去的家了,部落的鄒族人覺得可憐而且他們沒有東西可以吃,所以送一些芋頭、米等給他們吃。

  27. 2.新時代的來臨 •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報導:1945年10月24日,高一生(矢田一生)率眾步行下山,訪問嘉義市政籌備處,陳請籌備處指導一切事宜並且協助山內治安,同時請求允許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翌日,參加在嘉義中山堂舉行的慶祝光復大會。11月3日,第二次率眾下山至嘉義參觀光復後景象,籌備處要求維持山地治安,飭令民眾將藏匿之日軍所轉讓武器彈藥儘速繳出,同月11日,高一生與安猛川(安井猛)二氏引領山地民眾將所隱藏的武器悉數繳出,同年12月12日率領族人參加軍民聯歡大會。

  28. 當時達邦有訓練『修練生』的部隊,(第二次)大戰後,高一生領到該部隊的兩百枝『步兵銃三發式』,依照人口比率分給達邦、來吉、樂野、里佳、山美等五個山地村。領受武器的目的在於打獵時使用,並不是殺人用。但「大陸的接收人員」發現而要求限定時間內歸還。當時,高一生整夜被罰站,他們用白筆畫出腳型說『若時間內交不出槍枝,就當場槍斃』。還好8點半前把槍送到警察局,高一生放出來。槍的事件到此結束。當時達邦有訓練『修練生』的部隊,(第二次)大戰後,高一生領到該部隊的兩百枝『步兵銃三發式』,依照人口比率分給達邦、來吉、樂野、里佳、山美等五個山地村。領受武器的目的在於打獵時使用,並不是殺人用。但「大陸的接收人員」發現而要求限定時間內歸還。當時,高一生整夜被罰站,他們用白筆畫出腳型說『若時間內交不出槍枝,就當場槍斃』。還好8點半前把槍送到警察局,高一生放出來。槍的事件到此結束。

  29. 從這段故事可以讀取三種消息,一、高一生要求日方修練所所使用的槍枝與子彈留給鄒族人用而日方答應之。二、該武器彈藥分配給五個部落。三、新政府的接收人員採取強烈的態度來要求繳出武器。從這段故事可以讀取三種消息,一、高一生要求日方修練所所使用的槍枝與子彈留給鄒族人用而日方答應之。二、該武器彈藥分配給五個部落。三、新政府的接收人員採取強烈的態度來要求繳出武器。 • 新政府的接收員如何知道鄒族人隱藏武器?

  30. (1945年8月)停戰,(一個月後)回家(樂野),不久之後,大陸的兵士將要進入山地,當時我們青年警衛境界,在阿里山鐵路的水社寮車站讓他們下車,不讓他們上來。那時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兵士,他們穿短褲與拖鞋,還有帶竹傘,背包上掛著各種日常用品而發出聲音。連這麽破爛的軍隊也會贏了!當時剛剛日本軍隊退伍,實在令人感到難過。

  31. 從這段回憶就知道日軍退伍的一群樂野青年光復後馬上開始警衛鄒族的領土,而且他們的實力高過大陸過來的軍隊。雖然他們的外表不起眼,但畢竟是個軍隊,若鄒族青年完全沒有武裝,則不太可能讓他們放棄繼續往前走。從這段回憶就知道日軍退伍的一群樂野青年光復後馬上開始警衛鄒族的領土,而且他們的實力高過大陸過來的軍隊。雖然他們的外表不起眼,但畢竟是個軍隊,若鄒族青年完全沒有武裝,則不太可能讓他們放棄繼續往前走。

  32. 從此而推,鄒族青年帶兵器的可能性較大,由此被他們發現鄒族民間隱藏武器。另外,根據王嵩山的報導而知道高一生被新政府要求繳出武器到實際上交得出武器的時間隔了8天,從此可知,這次繳出武器行為遇到族人的強力對抗。

  33. 3. 參與二二八事件 • 1947年所謂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當初,高一生鄉長原不贊成鄒族人參與「反抗」或「暴動」事件行列,但拗不過族人再三的要求,乃派樂野村長湯守仁,下山探問個究竟;湯守仁乃兼程趕往嘉義,綜合各方面消息,查證臺北軍民衝突的傳言屬實,湯氏隨即上山稟報鄉長,高鄉長再召集族中大老及幹部會商結果決定,立即招募約百名在日軍行伍有實戰經驗的族人,組成一支「高砂部隊」。

  34. 部隊經過簡單編組和訓話後,百餘人浩浩蕩蕩攜帶獵槍、警槍等於3月5日夜十時許下山,向嘉義市挺進,至拂曉時刻,可以說在無人抵抗情況下一舉攻占紅毛埤彈藥庫;當時,約有一連國軍部隊邊走邊戰往水上機場方向轉進,「高砂部隊」士氣如虹,乘勝追擊,為加強戰鬥力,湯氏另派員回鄉再募集約百名無實戰經驗的年輕人火速下山趕來助陣,同時,聯合嘉義及中南部趕來的青年、學生及民兵包圍整個機場。部隊經過簡單編組和訓話後,百餘人浩浩蕩蕩攜帶獵槍、警槍等於3月5日夜十時許下山,向嘉義市挺進,至拂曉時刻,可以說在無人抵抗情況下一舉攻占紅毛埤彈藥庫;當時,約有一連國軍部隊邊走邊戰往水上機場方向轉進,「高砂部隊」士氣如虹,乘勝追擊,為加強戰鬥力,湯氏另派員回鄉再募集約百名無實戰經驗的年輕人火速下山趕來助陣,同時,聯合嘉義及中南部趕來的青年、學生及民兵包圍整個機場。

  35. 但當時無人敢下達進攻機場的命令,後來湯守仁到指揮部請示,嘉義名士劉傳來(省參議員)告知將以「談判代替對抗」,湯氏據實以報鄉長高一生,高鄉長遂指示湯氏撒回「高砂部隊」,湯氏乃遵命將原班人馬及所擄獲的武器、彈藥乘阿里山火車載運上山,再儲藏於部落各處。

  36. 4. 呼籲建設「高山地區自治行政」 • 1947年3月10日,鄒族撤回山上,翌日起,國軍在嘉義市區「大屠殺」。3月17日,高一生與安猛川以吳鳳鄉民代表向臺灣各地原住民鄉的代表發出一封邀請函。邀請函云: • 目前臺灣社會的混亂對高山地區的產業、教育、衛生等的發展產生了不少障礙。因此,我們擬在政府指導之下,基於平地人有志者的支持,以全高山地區為對象而重新探討高山地區自治行政的可能性,企圖建立能夠解決目前社會不安的高山地區理想鄉。 • 同時,邀請各郷代表於1947年4月10日至台中縣霧峰鄉赴會。

  37. 該封信密送各地,4月1日受到邀請函的高雄鄉族群卻向政府報告此事,本來承辦參謀簽議要迅速派兵勦滅,但臺灣南部綏靖司令部最後決定「通報台中廿一師對霧社只封鎖平地,暫不進剿,以免軍隊與高山族發生誤會。」

  38. 結論 • 雖然歷來鄒族與異族產生一些很深刻的接觸經驗,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似乎知道與異族相處之道,不僅不會舉動武力反抗,而且善用當時政權的威力來保護族群的傳統領域(HUPA)。不過,鄒族的族群認同非常堅定,透過五十年的日本統治,從生活細節到意識形態受到強烈的「皇民化」教育,但其族群認同毫無搖擺。

  39. 日本人走了,鄒族人馬上回復主體性,主動裝備武器,開始保衛傳統領域。過去鄒族不管清朝或日人政權,政權交替之際,主動訪問新政權的地方機關,請求保障他們的土地權,但他們對國民黨政權卻沒有請求保護他們,反而不讓新政權的軍隊進入他們的領土。

  40. 光復初期,鄒族不認同新政府統治的正當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種;一,進入阿里山的新政府軍隊,其外表與實力未能表現統治者的威信;二,鄒族青年透過參軍經驗回復「男性性」,亦具有保衛傳統領域的軍事能力;三,透過日治時期的培養人材計畫,鄒族社會產生了不少精英份子,從產業、教育、衛生等各種領域,已具有相當有規模的行政能力。

  41. 最後,討論鄒族青年集體參與二二八事件的原因。參加二二八事件的鄒族青年不管有沒有實戰經驗,皆受過一年以上的嚴格軍事訓練,所以他們的行動非常盡快,命令系統也有一致。他們一到嘉義直接攻擊彈藥庫,撤退時一定把武器帶回部落。從此可知,鄒族青年再三要求下山的主要原因在於奪回曾經被沒收的日軍武器。最後,討論鄒族青年集體參與二二八事件的原因。參加二二八事件的鄒族青年不管有沒有實戰經驗,皆受過一年以上的嚴格軍事訓練,所以他們的行動非常盡快,命令系統也有一致。他們一到嘉義直接攻擊彈藥庫,撤退時一定把武器帶回部落。從此可知,鄒族青年再三要求下山的主要原因在於奪回曾經被沒收的日軍武器。

  42. 筆者有多次機會聽見曾經參加過二二八事件的鄒族耆老的口述,他們都說「那時很年輕而且剛當過日本兵,什麼都不考慮,不怕什麼,就把武器搬上來。」他們的語氣帶有一股驕傲。筆者有多次機會聽見曾經參加過二二八事件的鄒族耆老的口述,他們都說「那時很年輕而且剛當過日本兵,什麼都不考慮,不怕什麼,就把武器搬上來。」他們的語氣帶有一股驕傲。

  43. 參加二二八事件的欲望,是鄒族青年間產生的一股非理性的衝動,但其行為受到鄒族傳統領袖和長老們的允許。從鄒族史的角度來說,參與二二八事件而且帶回武器的集體回憶是具有正當性的歷史記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