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19 Views
相平衡问题. 第五章 相平衡. 本章主要学习 单组分 及 二组分 复相平衡 的 规律 。 意义为:物质(材料)的性能不仅与其化学组成有关,也 与相组成密切相关 ,特别是合金材料和晶体物质。 相平衡理论是很多 工业分离及提纯技术的基础 : 如蒸馏、吸收、萃取和结晶. 有几相 — 服从相律. 哪几相、组成如何 — 用相律分析相图. §5-1 相律 §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5-3 二元双液系的相平衡 §5-4 二元合金及水盐系的相平衡. 第五章 相平衡. 学习要点:
E N D
相平衡问题 第五章 相平衡 • 本章主要学习单组分及二组分复相平衡的规律。 • 意义为:物质(材料)的性能不仅与其化学组成有关,也与相组成密切相关,特别是合金材料和晶体物质。 • 相平衡理论是很多工业分离及提纯技术的基础: • 如蒸馏、吸收、萃取和结晶 有几相—服从相律 哪几相、组成如何—用相律分析相图
§5-1 相律 §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5-3 二元双液系的相平衡 §5-4 二元合金及水盐系的相平衡 第五章 相平衡 • 学习要点: • 掌握相平衡问题的普遍规律——吉布斯相律; • 掌握纯物质系统相平衡的特点、克拉贝龙方程的应用及相图分析; • 掌握二元双液系基本相图分析及杠杆规则; • 掌握二元固液体系基本相图分析。 习题:6.1,6.2,6.3,6.9,6.15,6.18,6.22
§5-1 相 律 相律——关于相平衡系统的普遍规律。 1876年Gibbs导出 揭示了系统自由度数 F 与独立组分数 C 和相数P间的关系。 一、相与自由度的概念 二、相律的推导
液体系统 固体系统 一、相与自由度的概念 1、相与相数 P 系统中物理及化学性质完全均一的部分为一相;系统含有这种均一部分的数目即为体系的相数。 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越过该界面,体系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突变。 气体系统—单相; 单相——各组分互溶; 复相——各组分不互溶或不完全互溶。 单相——固溶体; 机械混合时,为复相。
一、相与自由度的概念 2、自由度数 F 在不破坏相平衡的条件下,系统中一定范围内可独立改变其数量的强度性质数。 例如: 液态纯水,一定范围内 T、p 均可变,F =2; 纯水液气平衡, T - p对应,F=1; 纯水固液气三相平衡, T、p 均为定值,F=0
非独立变量数 二、相律的推导 推导思路:自由度数F=总变量数-非独立变量数 T,p及所有x 受限制的x 设:一个物种数为S、相数为P,且每一物质在每一相中均有分布相平衡的系统: 总变量数 = S×P +2 浓度等式: P个; 化学势等式: S×(P -1)个; 独立的化学平衡数:R个; 其它的浓度限制条件数:R’个 9
P个x变量受限 S×(P-1)个x变量受限 二、相律的推导 (1) (2)
(3) 确定,则某 确定 (4) 若有 ,则二者确定其一 二、相律的推导 一定温度下: 如:按1:3投放原料;或真空容器中投放NH3(g) 6
——吉布斯相律 (5-1-1) 讨论 二、相律的推导 C——组分数(独立组分数) • 普适于任何相平衡体系; • Pmin=1, Fmin=0; • 固定C时, P 增加一个,F 减少一个; • 固定P时,C增加一个,F 增加一个, • 对于常压下凝聚态系统:F = C – P + 1
二、相律的推导 例4-1、根据相律:F = C - P + 2,C = S-R-R’求下列平衡体系的独立组分数C、P、F。 • ⑴ CaCO3 (s), CaO (s) , CO2 (g)体系; • ⑵ 任意比混合的C(s), CO (g) , CO2 (g)及O2 (g) 体系; • ⑶ N2 (g), H2 (g) , NH3 (g)体系 • Ⅰ. 任意比例混合; • Ⅱ. 氮气、氢气摩尔比为1:3; • Ⅲ. 在60℃的真空容器中投入氨气;
二、相律的推导 • 例4-2、高温下,于初态为真空的容器中用C(s)还原ZnO(s)得Zn(g)达平衡,存在下列2个平衡: • ⑴ ZnO(s)+C(s)=Zn(g)+CO(g); • ⑵ 2CO(g)=CO2(g)+C(s) • 已知平衡组成为n (Zn,g)= a 、n (CO2 ,g) = b 。 • 求体系的自由度F。 解:由题可知, n (CO ,g) = a -2b ∴ C = 5 - 2 -1 = 2;P = 3; F = 2 - 3 + 2 = 1 表明:T,p,x (Zn,g) ,x (CO2 ,g) , x (CO ,g)中仅有一个独立。
二、相律的推导 例4-3、已知Na2CO3与H2O能形成三种含水盐。即Na2CO3·H2O 、 Na2CO3·7H2O 和Na2CO3·10H2O 。问: ⑴ 30℃下,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含水盐最多可能有几种? ⑵ -10℃及常压下,与碳酸钠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含水盐最多可能有几种? 解:⑴ 设S=2,则R=0、R’=0,C=S-R-R’=2 或设S=5,则R=3、R’=0,C=S-R-R’=2 F =C - P + 1= 3 - P ,∵Fmin=0,∴Pmax=3 ⑵ 凝聚态常压、-10℃: F =C - P + 0= 2 - P ,∴Pmax=2, 不存在含水盐 2
§5-2 单组分(纯物质)系统的相平衡 2 1 3 0 1 2 P F T,p皆不独立有定值 T=T(p)或 p=p(T);T,p仅有一个独立 (T,p)皆独立 (2-7-1) (2-7-2)式: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 1、相图绘制:根据 C=1 Fmax=2,即T-p 一一对应 以水为例 2、相图分析——点、线、面分析, (1) 线—两相线: F = 1,OA、OB、OC(OD) ; (2) 点—三相点,F = 0,O:0.00989℃, 0.611kPa ; 三相点非冰点: 压力的变化导致降温0.00748℃; 组成的变化导致降温0.00241℃ ; (3) 面—单相面:F = 2,气、液、固; 3、相图利用:点—状态;线—变化过程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以水为例 1、相图绘制:根据 C=1 Fmax=2,即T-p 一一对应 表3-1 纯水及冰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
B 207000 C(临界点) 22120 p/kPa 水 Y X 冰 101.325 0.610 D O 汽 R A T/℃ 0.00989 3741.15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水的相图 实验数据如P259,表6.3.1 TC=647.3 K=374.1℃ pC=22.12 MPa Vm,C=56 cm3·mol-1 思考题:三条线的斜率分析 图5-2-1 水相图的p-T示意图 14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CO2相图 TC=304.2K =31℃ pC=7.39MPa VC=94cm3·mol-1 A C p/MPa l s g 0.518 O B -56.5 T/℃ 图5-2-3 CO2相图的示意图
p n … C l m g l+g k h Vm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CO2相图 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对于多数物质有: TC1.6Tb,Vm,C 2.7Vm(l,Tb) • TC高,易液化。 • TC低,不易液化。 • TC以下的气体可经定温压缩为液体,为不连续的相变。 • T>TC时,在该温度下气体无法压缩为液体。 • 超临界流体(SCF):p、T 略高于临界点的流体
p n … C l m g l+g k h Vm 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CO2 TC=304.2K =31℃ pC=7.39MPa VC=94cm3·mol-1 g 气体液化常用:降温、加压; 但经: h→m → n → k
A C p/MPa l s g 0.518 O B -56.5 T/℃ 图5-2-3 CO2相图的示意图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CO2相图 TC=304.2K =31℃ pC=7.39MPa VC=94cm3·mol-1 • 超临界CO2流体为极佳的超临界萃取剂 • 超临界流体具有近于气体的粘度和扩散系数,近于液体的密度,及零表面张力,所以具有较强溶解能力; • 临界点附近ρ随p及T 的变化显著,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 CO2萃取在近室温下完成; • 易制、廉价、无毒、惰性、易分离。
E 102 5 液态碳 100 液态硫 金刚石 4 (斜方硫) 正交硫 p/MPa 单斜硫 p/103MPa 10-2 3 O 2 10-4 C 石墨 B 1 气态硫 10-6 3000 1000 5000 10-8 120 40 80 160 T/℃ T/℃ 图5-2-4 硫相图的示意图 图5-2-5 碳相图的示意图 一、纯组分系统的相图——S和C
定压下描述 曲线 s Gm(μ) l s-l l-g g Tf Tb T 二、纯组分系统相变的热力学原理 由热力学判据可知: Gm愈低的状态更稳定。 图5-2-6 恒压下固、液、气相的Gm – T曲线 2
双液系 固液系 二元系 §5-3 二元双液系的相平衡 液相完全互溶:水-乙醇,苯-甲苯等; 液相部分互溶:水-苯酚,水-正丁醇等; 液相完全不互溶:水-苯,水-油,等; 合金系 水盐系 §5-4
常采用 §5-3 二元双液系的相平衡 C=2时: F = 2-P + 2 = 4 - P T, p, xB皆独立——三维坐标系 定p:T-xB图——二元系普适; 定T:p-xB图——二元双液系; 定xB:p-T图——较少用; F = 2-P + 1 = 3 - P
p*B l p/kPa 液相线 p*A pA pB xB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温的 p - x图 1、相图绘制 以A、B形成理想液体混合物为例,根据拉乌尔定律得液相线: 气相线 g 根据分压定律得气相线: A B 图5-3-1 定温下理想液态 混合物 p - x图
l D p*B p/kPa (2)线: 一一对应 L L R pR G l+g p*A C g xL xR xG A B xB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温的 p - x图 2、相图分析——点、线、面 (1)点: F=0,C=1,P=2 F=1,C=2,P=C-F+1=2 (3)面: l 区和g 区: F=2-1+1=2 C=2, P=1 l +g 区: p – xB(相) 一一对应 F=1,C=2,P=C-F+1=2 问题:p – xB(系统)一一对应? 如何确定? 图5-3-1 定温下理想液态混合物 p - x图
l D p*B p/kPa L L R pR G l+g p*A C g xL xR xG A B xB (5-3-1)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温的 p - x图 • 2、相图分析——杠杆规则 • 相点:压力-相组成; • 系统点:压力-体系组成 恒压线 如:系统点pR-xR; 相点pR-xG和pR-xL 气相为nG,液相为nL; 图5-3-1 定温下理想液态混合物 p - x图
l D p*B p/kPa M pM L’ G’ L L R pR L” G l+g G” p*A C g pN N xL xR xG A B xB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温的 p - x图 2、相图分析——变压过程 • 变压过程: • 减压系统点沿紫色线下移 • 加压系统点沿紫色线上移 • 与纯物质不同,对于溶液,一定温度下: 沸腾压力 凝结压力 图5-3-1 定温下理想液态混合物 p - x图
T /℃ g T*A g+l T G L R T*B l A xL xR xG B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压T-x图 1、相图绘制(见实验) 2、相图分析 恒温线 • 气相线—露点线 • 液相线—泡点线 • 与纯物质不同,对于溶液,一定压力下: 露点 泡点 3、杠杆规则: 图5-3-2 定压下理想液态混合物 T-x图
g R T*A G1 L1 R2 T3 G2 T /℃ L2 G3 L3 G4 L4 T*B l R’ xL xM xG A B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压的 T - x图 • 4、相图利用: • xB=50体系的冷却、加热过程 • 蒸馏、精馏分离的原理: • 当有 p*A<p< p*B时 • 则有:T*b,A>Tb>T*b,B • 一定T下,两相平衡R2点: • yA<xA 及 xB<yB • 即:B在气相富集; • A在液相富集; 图5-3-2 定压下理想液态混合物 T-x图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压的 T - x图 4、相图利用——蒸馏、精馏分离 • 精馏结果: • 塔顶冷凝收集的是纯低沸点组分; • 纯高沸点组分则留在塔底。
T/℃ T/℃ g 64.4 100 g l 78.15 l 0.785 0.897 H2O C3H6O CHCl3 xB xB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压的 T - x图 (三)形成最低或最高共沸物的二元双液系 78.5 56.2 C2H5OH 图5-3-3 形成最低共沸物相图 水-乙醇 体系示意图 对拉乌尔定律具较大正偏差 图5-3-4 形成最高共沸物相图 丙酮-氯仿体系示意图 对拉乌尔定律具较大负偏差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压的 T - x图 (三)形成最低或最高共沸物的二元双液系 在标准压力下,H2O-C2H5OH的最低恒沸点温度为78.15℃,含乙醇95.57。 问题:精馏60%的乙醇水溶液,可否得到纯乙醇?
一、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平衡及相图——定压的 T - x图 (三)形成最低或最高共沸物的二元双液系 在标准压力下,H2O-HCl的最高恒沸点温度为108.5 ℃,含HCl 20.24,分析上常用来作为标准溶液。
T /℃ N’ M’ M N 32.5 C D A B wB 二、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 (一)具最高临界溶解温度系统 K(66.8℃、0.345) 1、相图绘制—溶解度曲线 例:T=32.5℃时 苯酚(B)在水中饱和溶解度为8%,水(A)在苯酚中饱和溶解度为31%… CK—苯酚溶于水; DK—水溶于苯酚; TK=66.8 ℃:最高临界溶解温度; (wB)K=0.345:最高临界溶解度; 图5-3-5 水-苯酚相图
K(66.8℃、34.5) r1 T/℃ r2 M N 32.5 r3 杠杆规则: 0.6 D C A B (5-3-2) wB 二、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 (一)具最高临界溶解温度系统 2、 相图分析——帽型曲线 α 帽外(α、β): F=2,P=1 β α+β • 帽内(α+β): • 温度与相组成一一对应; R • F=1,P=2 3、 相图利用 wB =0.60体系的冷却过程 图5-3-5 水-苯酚相图
二、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 (二)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二、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 (三)既具最高又具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二、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 (四)无最高又无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二、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 (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讨论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熵效应(热效应较小) 且T 升高时,⊿G下降更多,进而使溶解度增大。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氢键作用 若溶解后形成氢键,则有利于溶解。而氢键的强弱(或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导致溶解度降低。 2
二元 固液系 (合金) (水盐) 绘制 * 热分析法 §5-4 二元合金(水盐)系的相平衡 固相完全互溶:Cu-Ni,Au-Ag ,Ge-Si等; 固相部分互溶: Pb-Sn, Ag-Pt,水-正丁醇等; 固相完全不互溶:Bi-Cd, Na-K, H2O-(NH4)2SO4等 * 对于固液平衡体系相图:定压 T-x图 热分析法:熔点随组成的变化,用于合金系。 溶解度法: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用于水盐系; (1)配制样品系列; (2)使样品熔融; (3)绘制冷却曲线:温度-时间曲线; (4)根据冷却曲线绘制相图;
T /℃ T /℃ H 323 323 A 273 273 T2 T1 144 144 M N E Bi t /min Cd wCd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1、 合金系——热分析法绘制相图 (1)形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③ ④ ⑤ ① ② 图5-4-1 Bi-Cd 合金冷却曲线 图5-4-2 Bi-Cd 合金相图 ——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R1 T /℃ H 323 A R2 273 a1 b1 共晶转变点 R3 a2 b2 R4 共晶转变线 144 N M E R5 Bi 0.2 0.4 0.6 0.8 Cd wCd 杠杆规则: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相图分析:F =C- P + 1 点:A、H:C=1, F=0, P=2 E:C=2, F=0, P=3 Ⅰ 线:AE、HE:C=2, F=1, P=2 MEN:C=2, F=0, P=3 Ⅱ Ⅲ 面: Ⅰ:C=2, F=2, P=1 Ⅱ、 Ⅲ:C=2, F=1, P=2 Ⅳ:C=2, F=1, P=2 Ⅳ 图5-4-2 Bi-Cd 合金相图 ——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1430 1500 Ⅰ R2 R1 C,1102℃ Ⅴ 1000 Ⅳ 950 T/℃ E1 650 Ⅲ Ⅱ 638 Ⅵ E2 Mg2Si 0.3658 Ⅶ 500 0.4 Si 0.2 0.6 0.8 Mg wSi 图5-4-3 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共晶相图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2)形成稳定化合物——相图分析:F =C- P + 1 共晶点
R3 100 Ⅰ R1 R4 R2 50 Ⅱ P 7 Ⅳ 0 T/℃ C Ⅲ E -50 Ⅵ Ⅴ Na2K 0.4 K 0.2 0.6 0.8 Na xK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2)形成稳定化合物——相图分析:F =C- P + 1 图5-4-4 形成不稳定化合物的共晶相图
120 D (108.9℃ 0.518) Ⅰ 80 T/℃ 40 Ⅲ C 0 Ⅱ Ⅳ E (- 19.05℃, 0.384) -40 0.2 0.4 0.6 0.8 H2O(A) (NH4)2SO4(B) wB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2、水-盐系(溶解度法绘制相图):F =C- P + 1 溶液凝固点降低 图5-4-5 水-盐系相图示意图
溶液P →饱和溶液Q →结晶R 120 D (108.9℃ 0.518) P O 母液Y Ⅰ 晶体Z 80 Q T/℃ 40 Y Z R 重结晶精制:粗硫铵经 Ⅳ C 0 E(- 19.05℃) Ⅱ 母液→升温→溶解→过滤 Ⅲ -40 0.384 H2O(A) (NH4)2SO4(B) 结晶←冷却 wB (Y → O → P → R )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2、水-盐系:F =C- P + 1 图5-4-6 盐类精制原理示意图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2、盐-盐系:形成稳定化合物 F =C- P + 1
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一、固相完全不互溶的固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及分析 2、盐-盐系:形成稳定化合物 F =C- P + 1
T/℃ R0 L T/℃ 1453 R1 T1 a2 T2 R2 b2 T3 L+S R3 1083 S R4 Cu 0.2 0.4 0.6 0.8 Ni t /min wNi 二、形成完全互溶固溶体相图 相图分析:F =C- P + 1 F=2-2+1=1 图5-4-7 Cu-Ni 完全固溶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