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学目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原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验教训; 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原因。 教学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讨论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先进文化建设;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fo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学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原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验教训;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原因。 教学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讨论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先进文化建设;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

  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体性命题。 “双向结合说”——体现为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指导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 统文化。 双向结合带来了“双重结果”: 第一、使中国社会得到了改造;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得到了现代转换; 第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本土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

  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因 ? 国内原因(社会政治背景): 与中国社会图存救亡、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密切相关。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 学习的三个阶段 国际原因: 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后来作了不适当的 夸大,并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文化理论方面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基本取向具有 较高的融合度。

  4.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器物层次。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体现在洋务派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的 失败表明其并不成功; 第二阶段:制度层次。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戊戍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昭 示,学习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行 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凯窃取果实。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 主张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来,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西方文化 具有两面性:肯定性——现代性、工业化文明;否定性——强权、霸权和侵略性 形象(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之又望而生畏)。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是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思想产物,同时又揭露和 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罪恶。正适合了中国人既想学习西方文明, 又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种种罪恶的矛盾心理。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

  5. 中国文化史上四次较大的文化交流 第一次:东汉初年印度佛教的传入,并汇入中国哲学的主流。 第二次:明末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达到了发展顶峰(王夫之的出色总结)。 第三次:清末西方进化论、实证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说的传入,引起了中国哲学的近代变革,出现了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学贯中西的哲学家。 第四次: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引起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变革。

  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性、过程性命题: 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的宣传普及和初步应用阶段,侧重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 学说的传播运用。 有两个重要特点: (1)致力于宣传普及——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李达等人的贡献。 陈望道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突出贡献; (2)初步的应用——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反对本本主义》等,并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7. 第二阶段:从建国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即建国后30年。第二阶段:从建国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即建国后30年。 有三个方面重要特点: (1)进一步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2)致力于运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具体工作 (3)开展一系列学术性活动(建国以后的三次哲学大论战)。 1953—1955:关于综合基础论还是单一基础论的争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的讨论; 60年代中期:关于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的讨论。 在取得主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把马哲的讨论和政治事件联系起来,甚至用政治大批判代替哲学讨论的倾向; 第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模式化、简单化和庸俗化。

  8. 第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 有两个重要特点: (1)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化。哲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边缘化; (2)反思和批判传统哲学教科书模式。 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回顾: 1978—80:关于真替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重要意义; 1980—84: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 80年代中后期: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大讨论; 90年代以后,哲学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问题的讨论;[2]真理观和价值观问题的讨论; [3]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讨论; [4]发展与代价关系的讨论; [5]理性和非理性关系问题的讨论; [6]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讨论; [7]哲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 [8]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讨论. 近年来,主要讨论的问题有: [1]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当代解释力; [2]马克思哲学本体论; [3]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4]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 [5]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关系; [6]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融通;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建构; [8]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等等。

  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1、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2、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 4、展开当代人类实践的现实性问题,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5、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和当代化。

  10.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具有当代性? 1、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扮演的五种角色来看 [1]历史上的文本; [2]后人概括的理论体系; [3]一种学派; [4]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5]现实的运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重特征来看 [1]实践性;[2]批判性;[3]人文性。 3、从现时代的特征来看 物化的时代(商品经济时代),人受交换价值(抽象劳动)的统治。表现为资本主体 性原则。具体体现为: [1]人的物化(商品化); [2]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 [3]人与人关系的物化; [4]人的观念的物化。 4、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进来看 列宁主义阶段;斯大林阶段;(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阶段。

  1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二、如何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1、文本解读法; 2、批判对话法; 3、现实问题法。 思考题: 1、如何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地位? 2、为什么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产生反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