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941 Views
第十二章 机械化滑道. 机械化滑道的分类及组成 纵向机械化滑道的型式 横向机械化滑道的型式 机械化滑道的主要尺度 机械化滑道的基础结构及计算要点. Ⅰ 、机械化滑道的分类及组成. 1 、 分类 按船纵轴线与滑道轴心线的相对位置划分为 : 纵向机械化滑道 和 横向机械化滑道 。 2 、组成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机械化滑道均由三部分组成: 下水滑道区 :为船舶上下水的通道,倾斜状态; 横移区 :是船舶从滑道区至船台区的过渡区,常为水平; 船台区 :是船舶修造船的场地,设有多个船位,常为水平。 3 、上墩、下水过程
E N D
第十二章 机械化滑道 机械化滑道的分类及组成 纵向机械化滑道的型式 横向机械化滑道的型式 机械化滑道的主要尺度 机械化滑道的基础结构及计算要点
Ⅰ、机械化滑道的分类及组成 1、 分类 按船纵轴线与滑道轴心线的相对位置划分为:纵向机械化滑道 和横向机械化滑道。 2、组成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机械化滑道均由三部分组成: 下水滑道区:为船舶上下水的通道,倾斜状态; 横移区:是船舶从滑道区至船台区的过渡区,常为水平; 船台区:是船舶修造船的场地,设有多个船位,常为水平。 3、上墩、下水过程 上墩:船至滑道附近——水上定位——坐落在滑道的小车上 ——载船小车沿滑道向上移船——移至横移区——移至船台—— 落墩;下水:相反过程。
Ⅱ、纵向机械化滑道的型式及特点 1、 船排滑道 特点:船体在船排小车上修造,滑道在水上部分即为船 台,船体修造处为倾斜状态。船排小车车架高度前后一致。 ⑴整体式船排:船排小车为刚性连接; ⑵分节式船排:小车间用一般链索连接,可调整间距, 重则密,轻则梳;并可根据船长来确定小车数量。 优点:结构和设备简单,投资省 缺点:船体倾斜,尾浮是船首压力大,不能斜转平;船 底修理不便;滑道的利用率不高,两侧不便多设平台。 适用:小船的修造。
2、 双支点滑道 特点:只用两台小车支撑船舶;船体可斜转平,修船处于水 平状态。 根据经验:船长20~35m,小车中心间距8~12m;船长50m, 小车中心间距30m 3、 摇架式滑道 特点:滑道顶端设一摇架,使船体从倾斜转为水平。 上墩工艺:水上定位——船上船排小车——拉船至摇架—— 摇平——移船至横移车——船台——落墩。 优点:滑道利用率高,用于多船台;船体处于水平状态,维 修方便。 缺点:船道压力大;环节增加,机械多,造价高;摇架对船 重有要求200~900t。 适用:纵向刚度大的中小船舶(200~900t)
4、 转盘式滑道 特点:在滑道顶端坡面上设一转盘装置,使船体斜转 平。 工艺:转盘旋转时,下支点边旋转边上升,下支点边 旋转边下降,斜转平。 优点:滑道利用率高;船体处于水平状态,维修方便。 缺点:船首压力大;转盘区构造复杂,机械设备多, 造价高;施工困难(旋转轨道时要求高精度);对船重有 限制。 适用:有合适地形,地质条件好,船重250~600t。
5、 自摇式滑道(变坡在横移区) 特点:船体斜转平在横移区的变坡过渡中进行。 工艺过程:水上定位(利用定位墩上的系船柱和岸上 电动绞盘,将船移至滑道上,利用船上岸上的标杆,对中 固定,船排小车放下)——沿滑道移动船(绞车拦截船排 小车,至横移轴心处,横移车仍处于倾斜)——横移摇车 ——移至船台——船台上修造。 优点:滑道利用率高;斜转平,省去接架转盘,环节 少;船体处于水平状态,维修方便;对船重限制小,可达 1000t。 缺点:变坡施工,精度要求高;对不均匀沉降,要求 严格施工,麻烦;船首压力大。
6、 斜架车滑道 特点:船排在双层斜架车上;船体始终处于水平;无船 首压力大。 工艺:水上定位——船上双层车——双层车移至滑道顶 端——船排小车带船舶上横移车——横移车至船台位置—— 船排小车带船上船台。 优点:滑道利用率高;船体处于水平状态,维修方便; 无船首压力;对船的适应能力较强。 缺点:要求滑道末端水深大,滑道长;工程量增加,造 价增加。 适用:大型船舶的上墩下水作业,能适应不同类型的船 舶。
7、 纵向机械化的一般特点 ⑴下水滑道一般垂直于岸线布置,占用岸线短;但要求 滑道长且末端水深较深。船舶手水流影响较大; ⑵在沿下水滑道上的斜轨移船过程中,由于牵引力与船 轴平行,船体不易侧扭,特别是采用整体式下水车时, 船体更为稳定。 ⑶当采用船排小车沿下水滑道向上移船时,在船艏已经 出水而船艉仍浮在水上的时刻,船体受弯,对纵向强度低的 船只不利。 ⑷下水滑道总长度和下水滑道区所占面积均比横向滑道 小,造价低于横向滑道。 ⑸滑道末端水深比横向滑道大,末端容易受淤积影响。
Ⅲ、横向机械化滑道的型式 1、 横向高低轨(或高低轮)滑道 组成:滑道区、横移区、船台区 特点:横移区就是滑道的水平区,并在滑道斜坡区和水平区 间有一曲线过度段。 ⑴高低轨:所用的上墩下水移船小车与自摇式纵向滑道中的 横移车相同,前后车轮在同一高度,但车架后端有一对附加轮。 滑道上高轨和低轨与横移区上的相应轨道相,都应用相同半径的 圆弧连接起来,以确保过度段上相同高程处高低轨道之间的距离 恰好与下水小车上两车轴的间距相等。 高低轨道有六种设置方式。
③在滑道斜坡上铺设两条同高的轨道,过度段设两高两低的轨道,水平段设四条同高轨道;下水车在靠水侧设一对走轮,而靠陆侧设一对高的走轮和一对低的走轮。
④在滑道斜坡上铺设宽轨两条,水平段设两条窄轨;高低轨只铺设在过渡段。下水车在靠水侧设四对等高走轮,而靠陆侧设两对低走轮(走宽轨)和两对高的走轮(走窄轨)。 ④在滑道斜坡上铺设宽轨两条,水平段设两条窄轨;高低轨只铺设在过渡段。下水车在靠水侧设四对等高走轮,而靠陆侧设两对低走轮(走宽轨)和两对高的走轮(走窄轨)。
⑤在滑道斜坡上铺设两条窄轨,水平段设两条高轨和两条低轨;下水车在靠水侧设两对高走轮,而靠陆侧设四对等高低走轮。 ⑤在滑道斜坡上铺设两条窄轨,水平段设两条高轨和两条低轨;下水车在靠水侧设两对高走轮,而靠陆侧设四对等高低走轮。
⑥在滑道斜坡上铺设两条窄轨,水平段设两条宽轨,过渡段处两者交会形成高低个两条轨道。下水车前后侧均设有行走窄轨和行走宽轨个两对走轮,但后轴中是两对低走轮和两对高走轮。在水平段内要设局部凹槽。 ⑥在滑道斜坡上铺设两条窄轨,水平段设两条宽轨,过渡段处两者交会形成高低个两条轨道。下水车前后侧均设有行走窄轨和行走宽轨个两对走轮,但后轴中是两对低走轮和两对高走轮。在水平段内要设局部凹槽。
⑵高低轮:所有轨道都在同一高程上,而移船车中的⑵高低轮:所有轨道都在同一高程上,而移船车中的 附加轮和主要行走轮布置不同高度上,斜坡而行驶,斜轮 承要水平行驶,水平轮承重。 在上述六种布置形式中,近来多采用后面四种,即高 低轮滑道。目的是避免在滑道的斜坡段造高低轨道,以便 于施工。同时,将高低轨道或凹槽铺设在水平段横移区, 在陆上进行结构处理比较方便,降低工程造价。 高低轨(轮)横向滑道的载重量在200~3000t。
⑶高低轨(轮)特点 ①下水车兼做横移车,斜转平不需换车,转向环节少 ②上墩下水船体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同斜架车滑道) ③在下水轨道与横移区轨道衔接处,用曲线高低轨连 接(同一半径,不同圆心画圆弧,分别与斜坡轨道和水平 轨道相切) ⑷高低轨(轮)缺点 高低轨轨道基础结构复杂施工麻烦高低轮临水侧的下 水架,要求滑道末端水深大,在横移区轨道下,要流出下 水车外侧高腿的回槽,施工麻烦 。
2、 梳式滑道 ⑴组成:斜坡滑道区、横移区、船台区; ⑵工艺:水上定位——斜架车载船移至横移轨搭接处 ——船台车移至船底——斜架车下行,船体移至船台车上 ——船台车载船移至船台——落出墩,船台车退出。 ⑶特点: ⑷适用:船重小于3000t的平底河船
4、 横向机械化滑道的共同特点 ⑴插横向上墩,不便于水上定位; ⑵因移船方向与船体纵轴线垂直,船体容易受扭; ⑶因船上墩下水无艉浮现象,船体不受弯,所以适合纵 向强度低的船舶。 ⑷下水轨道总长度大于纵向滑道,造价较高; ⑸占用岸线长,但所需水域宽度小; ⑹船舶上墩下水手水流影响小; ⑺滑道末端水深比纵向滑道小。
Ⅳ、机械化滑道的主要尺度 一、滑道设计水位的确定 滑道设计水位是确定船台地面和滑道末端工程的主要因素。 1、设计高水位:以保证船厂陆域不被淹没为原则,与港口码 头相同。 2、设计低水位:与港口码头不相同,主要是使用要求上的不同。 ⑴港口码头:船舶停靠经常,连续时间长,以全年大部分时 间能保证通航停靠为目的确定设计低水位(如海港,历时累计频 率达到98%的潮位,河港历时保证率92~98%的水位)。
⑵滑道:作业10多次/月,间歇不连续,时间短(1~2h/次)以在一定时间内(如一个月内,枯水期或一年内)某水位可能出现的次数(即为生产所需的次数)且每次持续时间1~2小时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即:统计多年实测枯水期水位——选择保证率——设计低水位。⑵滑道:作业10多次/月,间歇不连续,时间短(1~2h/次)以在一定时间内(如一个月内,枯水期或一年内)某水位可能出现的次数(即为生产所需的次数)且每次持续时间1~2小时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即:统计多年实测枯水期水位——选择保证率——设计低水位。 二、滑道末端水深(与滑道形式有关)和滑道顶高程 1、船排小车入水的纵向滑道(船排,双支点,摇架式,转盘式, 自摇式)自设计低水位算起按下式确定: 式中: ∑lT—船排小车在水下的总长度,等于0.6~0.8)LP,双支点 取0.5LP。 LP—船舶两垂线之间的长度。
2、纵向斜架车滑道末端水深 式中:TA——船舶上墩下水的艉吃水; ha——斜架车尾端高度。 3、高低轨横向滑道的末端水深 4、梳式滑道末端水深 5、滑道顶高程 滑道顶高程与船台高程一致,一般是设计高水位加一定 超高。
三、滑道坡度 取决于滑道形式和大小,地形条件,水位差等,船排滑 道,双支点滑道,斜架车滑道各不相同,纵横向滑道也不一 样。 船排滑道:1/20~1/15,大型滑道取小值,小型取大值。 双支点滑道:1/10~1/8,在其下端一定范围内,也可采 取1/6左右的坡度。 纵向斜架车滑道: 1/22~1/8,船舶长度大取小值,反 之取大值。 横向滑道:一般取 1/12~1/4.5,对于横向梳式滑道一 般取1/8。
四、横向滑道的宽度和轨道条数及间距 1、纵向滑道轨道数及轨距 用船排小车下水:2根轨道,间距:1/3~1/2船宽; 双支点滑道小车的轨矩和架面宽度:1/3~1/2船宽; 用斜架车下水:2~3根(船重是取3根)间距1/2.5~1/2船宽。 2、横向滑道宽度、轨道数及轨距 宽度:B=L+2b 轨道组数: 式中: LP—为船舶两垂线间的长度; B为每组轨道中心间距(高低轨取6~8m,梳式取8m) 梳式滑道横移区的轨道数应比滑道区多一组。
五、滑道区、横移区、船台区尺度 1、滑道区尺度 ⑴滑道长度:由滑道顶标高、底标高及坡度确定 ⑵滑道宽度:由轨道组数和每组轨道间距,并考虑外轨 两侧宽裕值确定,当两侧有挡土墙时: 宽度=最大船宽(纵向)或最大船长(横向)+船与墙 的富裕宽度。 2、横移区尺度 ⑴横移区长度:与滑道形式、船台船位数量及布置有关。 ⑵横移区宽度:取决于横移车长度及横移车与两侧挡墙 的间隙。 ⑶横移区和船台的高差:应等于横移车的高度,一般在 1~1.5m之间。
3、船台区尺度 ⑴船台标高:为了便于布置交通运输交通线路,应尽量 接近齐平的厂区标高,且考虑船台不被淹没,应高出设计高 水位0.5m,综合考虑确定 ⑵船台平面布置:取决于船位数量和每个船位的尺度; 原则: ①起重机吊杆和平衡回旋时不碰船台绞架; ②起重机吊幅至少船台中心线; ③起重机轨至船台边≥3~4m,便于布置工艺管道; ④船台长(宽)=船长(宽)+(1.5~2.5)×2两侧搭 设绞架所需的宽度。
Ⅴ、机械化滑道的基础结构及计算要点 船台和滑道的轨道基础结构形式应根据车轮压力、地 质条件、移船车对轨道变形的要求、材料供应以及施工条 件等情况进行选择。 一、基础的结构形式 ㈠、轨枕道渣结构:钢轨、轨枕和道渣 优点:结构简单,材料少,造价低;易调整轨顶标高。 缺点:整体性差;承载力低,沉陷停止前要调整轨顶 标高适用:对沉降要求不高,地基较好的情况(用与水下 部分要慎重,对当地冲淤情况有充分的论证。
㈡、天然地基上的钢筋混凝土梁和板 1、梁式 ⑴型式:矩形、倒T形、工字形、对称式高低轨梁、井 字梁。 ⑵构造:①用联系梁固定轨距,②梁下层设砼垫层, 以下分别是碎石层、砂层,③伸缩缝间距30—45m,④端部 局部宜加宽或在接头处垫放铬板以减少不均匀沉降。 2、板式:荷载大而地基软弱时可用此基础形式。 ⑴型式:矩形板式、肋形板式。 ⑵伸缩缝:间距15—20m。
3、 轨道梁和板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⑴优点 ①整体性好,沉陷小,沉降调整的幅度小; ②刚度大,耐久性好; ③施工方便。 ⑵缺点 ①砼和钢材用量大; ②造价比道喳基础高。 ⑶适用 ①轮压力大,地基承载力不足; ②移船车对不均匀沉陷要求较高,或轨道结构复杂(如 变坡段、曲线过渡段)。
㈢、人工桩基上的梁 1、桩的型式 钢筋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管桩、沉井、沉箱或方 块支墩。 2、优缺点 承载力高、沉陷小、但造价高。 3、适用 地基软土层厚或天然岸坡陡,而滑道坡度缓需架桥的 地段。
二、轨道荷载的确定 ㈠、轨道荷载 主要是车轮压力,它与船重、车重及其在各车之间、 轮重之间的分配有关,而这种分配又与船、车、轨道结构和地基 基础的相对刚度有关。 船体的传力过程: 船重-变刚体船体-弹性支座龙骨墩——弹性简支(连续) 船排车(梁)——弹性地基梁。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受力系统,目前还没有精确解。工程上 常采用平均荷载乘以经验系性的不均匀系数的方法来确定轮压力。 不均匀系数有两个:一是当移船车采用分段式小车时,船重在个 小车间的分配不均匀系数K;另一个是一台小车个车轮轮压力的 不均匀系数k。
1、 荷载不均匀系数 ⑴K—船重在分段式船排小车之间的分布不均匀系数 (双支点滑道1.2—1.4,其他1.3—1.8),当船体均匀, 基础及车轮弹性好,轨道施工精度高,取小值,反之,取 大值。 ⑵k—同一车子各轮压的不均匀系数1.1—1.2。 船体偏心小,车轮少,轨道少,施工精度高,地基弹 性好,取小值,反之,取大值。
2、 轮压计算 ⑴船排车承受的船重: 轮压力: q船排小车自重 适用于:船排滑道、双支点、摇架式、旋转式(自 摇式)滑道的船排车 ⑵双层下水车及横移车(上层为船排车,下层为斜 架车或横移车) 作用在轨道上的轮压力:
⑶梳式滑道斜架车 最大轮压力: 斜架车数量: K-船重在小车之间分配不均匀系数
㈡、船排车船首压力 概念:船排小车载船下滑,船尾浸水后,受到浮力作用,产生尾浮力矩,使船重在各小车之间的分配发生变化, 其中船首小车受到的压力最大,称此压力为船首压力。 船排小车载船沿滑道下滑至船完全离开下车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取设计高、低水位分别绘制船首压力过程图,然后绘成包络图,求出船首在不同位置时的轮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