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936 Views
第十章. 羧酸 及 取代羧酸. 1 0.1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羧酸 ——分子中含有 羧基官能团 的化合物 羧基:– COOH. 羧基中的碳原子也是 sp 2 杂化. 平均化. 羧酸的分类 : 按 R 基不同 : 脂肪族羧酸、脂环族羧酸、芳香族羧酸 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按羧基数目 : 一元羧酸、二元羧酸、三元羧酸、、 羧酸的命名 : 俗名:如蚁酸、醋酸、酪酸、马来酸、草酸 系统命名. 二元酸的命名:. 芳香酸的命名: 脂肪酸为母体,芳环作取代基. 脂环族羧酸: 脂肪酸为母体,脂环作取代基.
E N D
第十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10.1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 羧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官能团的化合物 • 羧基:–COOH 羧基中的碳原子也是sp2杂化 平均化
羧酸的分类: • 按R基不同:脂肪族羧酸、脂环族羧酸、芳香族羧酸 • 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 按羧基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三元羧酸、、 • 羧酸的命名: • 俗名:如蚁酸、醋酸、酪酸、马来酸、草酸 • 系统命名
芳香酸的命名: 脂肪酸为母体,芳环作取代基
脂环族羧酸: 脂肪酸为母体,脂环作取代基
10.2 羧酸的制法 • 1. 氧化法 • 伯醇、醛的氧化 • 烃氧化 • 芳环侧链氧化 • 2. 水解法 • 腈水解 • 油脂水解 • 苯三氯甲烷水解 • 3. 格利雅试剂法(Grignard)
腈水解 二元羧酸的常规制法——
油脂水解 • 苯三氯甲烷水解
格利雅试剂法(Grignard) ——格利雅试剂与CO2反应 增加一个碳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 • 1¸ 状态 • 脂肪族饱和一元酸:C1~C9:液体C10:固体 脂肪族二元酸、芳香族羧酸:结晶固体 • 2¸溶解性 羧基与水形成氢键低级羧酸与水混溶 C数 溶解度
3¸ 相对密度 甲酸、乙酸、二元酸、芳香酸:d1 其余一元酸:d1 4、沸点 M b.p 化合物 M b.p/℃ 甲酸 46 100.7 乙醇 46 78 原因:羧酸分子间由两个氢键互相 结合形成双分子缔合的二聚体 M相当,b.p: 羧酸 醇 醛酮 烃
5、 熔点 • C数 羧酸熔点呈锯齿状上升 原因: 偶数碳, 对称性高, 晶体排列紧密, 熔点较高 6、升华性 • 芳酸一般具有升华性
7、红外光谱 C=O : 1680~1770cm-1 OH : 缔合:2500~3300cm-1 游离:3560~3500cm-1 C–O: 1210~1320cm-1 羧酸盐C–O: 1610~1550cm-1 1420~1300cm-1
8、核磁共振谱: -COOH: =9.5~13 -H:=2.2~2.5
10.4 羧酸的化学性质 H O H的反应 亲核加成 R — C — C 酸性 H O—H -OH被取代反应 脱羧反应 羧基是羰基和羟基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表现在: 1、羧酸不与羰基试剂反应 2、羧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10.4.1 酸性和成盐 • 羧酸呈明显的弱酸性,PKa约在45 • RCOOH + H2O RCOO+ H3O+ • 碳酸pKa=6.5 羧酸可以分解碳酸盐, • 可用于区别和分离羧酸: • RCOOH + NaHCO3RCOONa + CO2+H2O • RCOONa + HCLRCOOH + NaCL
羧酸呈酸性的原因—— • 羧酸能离解而生成更为稳定的羧酸根负离子 • P-共轭使其稳定
羧酸的酸性强弱—— 在羧酸中,吸电子取代基可使酸性增强; 供电子取代基可使酸性减弱。 电荷分散 羧酸根负离子 稳定性增强 电荷集中 羧酸根负离子 稳定性减弱 羧酸的酸性强弱取决于羧酸根负离子的稳定性!
诱导效应 ——由于电负性不同而产生的原子间静电引力的影响,而使共价键电子云偏移的现象。 吸电子能力比氢强,为吸电子基, 具有负诱导效应(-I效应) 吸电子能力比氢弱,为供电子基, 具有正诱导效应(+I效应) 根据取代乙酸的pKa值,可以推测各取代基诱导效应的类型和强弱次序。
二元羧酸的酸性: 二元羧酸的酸性比相同碳数的一元羧酸强,而且总是pKa2大于pKa1 二元羧酸分子中的两个羧基的离 解是分步进行的: 二元酸的pKa1一般小于一元酸的pKa ——∵-COOH是吸电子基 二元酸的pKa2总是大于pKa1——∵-COO-是强供电子基 两个羧基相隔越近, pKa1越小,酸性越强
比较:甲酸:pKa 3.77 乙酸:pKa 4.76 丙酸:pKa 4.88
芳香酸的酸性: 苯甲酸比一般脂肪酸(除甲酸外)的酸性强。 取代苯甲酸的酸性: 与取代基的种类及在苯环上的位置有关: 硝基取代:诱导效应与共扼效应的方向一致,电荷分散,酸性比苯甲酸强。在对位时,存在-I、-C效应,在间位时,只存在-I效应,所以对硝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间硝基苯甲酸。 甲氧基取代:诱导效应与共扼效应的方向不一致。在对位时,+C效应大于-I效应,负电集中,酸性弱于苯甲酸;处于间位时,只存在-I效应,电荷分散,酸性强于苯甲酸.
取代苯甲酸取代基处于羧基的邻位时,不论是致活基团(氨基除外)还是致钝基团,都使酸性增强。这种特殊的影响总称为邻位效应,可能是电子效应、场效应、立体效应和氢键的形成等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
1.酰卤的制备 • 3RCOOH+PCl33RCOCl+H3PO3 • RCOOH+PCl5RCOCl+HCl+POCl3 • RCOOH+SOCl2RCOCl+HCl+SO2 Bp低 Bp高
2.酯的制备 • 羧酸和醇在酸催化下共热——酯化反应 • RCOOH+R’OH RCOOR’+H2O H+ 酯化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 例: H+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开始:1mol 1mol 平衡:1/3mol 1/3mol 2/3mol 2/3mol
(2)两种不同的脱水方式: RCO OH+R’O H RCOOR’+H2O 酰氧断裂 RCOO H+R’ OH RCOOR’+H2O 烷氧断裂 H+ CH3COOH + CH3CH2O18H CH3COO18CH2CH3 + H2O 一般酯化反应是酰氧断裂 但是: RCOO H+R’3C OH RCOOR’+H2O 叔醇 叔醇是烷氧断裂
两种不同的反应机理: 酰氧断裂:亲核加成—消除反应 烷氧断裂:亲核取代反应 SN1
(3)酸和醇的结构对酯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酯化反应的活性取决于中间体的稳定性。由于反应中间体是一个四面体结构,若羧酸和醇的烃基体积增大,中间体结构中空间拥挤程度相应增大,体系能量升高而稳定性下降,因而反应活性降低。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羧酸和醇进行酯化反应的活性顺序为:
3.酸酐的制备 单酐: 混酐: 内酐:
4.酰胺的制备 羧酸与氨或胺(伯胺、仲胺)作用,首先生成铵盐。铵盐加热脱水生成酰胺。
10.4.3、氧化和还原反应 甲酸、草酸易被氧化。其它羧酸一般不易被氧化。 甲酸——银镜反应,KMnO4褪色。 草酸——KMnO4褪色。 羧酸不易被还原。在强还原剂作用下可被还原:
10.4.4、脱羧反应和脱水反应 无水羧酸钠与碱石灰共热,则从羧酸盐中失去CO2生成烃:
10.5 取代羧酸 取代羧酸是多官能团化合物。 10.5.1 卤代酸 1. 卤代酸的制备 -氢活泼,易被取代,但反应较醛酮难,须红磷存在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反应历程: 2.卤代酸的性质
-卤代酸——性质活泼:取代、消除 -卤代酸——消除反应 -卤代酸在同样条件下——五元环内酯
10.5.2 羟基酸 羟基酸——分子中同时含有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醇酸——羟基连在饱和碳上 酚酸——羟基连在芳环上 根据羟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分为: 羟基酸、羟基酸、 羟基酸 命名: 羧基为母体,羟基为取代基 注意俗称
2. 羟基酸的制法 基本方法: 一、含羟基的化合物中引入羧基 二、羧酸分子中引入羟基 (1) 从羟基晴水解 -羟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