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696 Views
真理大學經濟系經濟發展學報告. 外來配偶對下一代教育的 影響. 指導 教授: 柯慈儀 學 生: 凃 宜 欣 黃 楹婷. 壹、前言. 新台灣之子在 2011 年每 100 位新生兒中就有 7.83 位。在全球化後,因台灣經濟結構、社會形態改變,國際聯姻因此普及化,讓近十五年來 外 來 配偶 越來越多,對台灣的各層面影響也越來越廣。由於語言、社會文化、社經地位、價值觀等差異,使外來配偶在社會、家庭、工作上成為台灣新興弱勢的族群,更影響了下一代教育之因素。.
E N D
真理大學經濟系經濟發展學報告 外來配偶對下一代教育的影響 指導教授:柯慈儀 學 生:凃宜欣 黃楹婷
壹、前言 • 新台灣之子在2011年每100位新生兒中就有7.83位。在全球化後,因台灣經濟結構、社會形態改變,國際聯姻因此普及化,讓近十五年來外來配偶越來越多,對台灣的各層面影響也越來越廣。由於語言、社會文化、社經地位、價值觀等差異,使外來配偶在社會、家庭、工作上成為台灣新興弱勢的族群,更影響了下一代教育之因素。
目前,外來配偶子女佔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之比率日益增加,教育部統計100學年度外來配偶子女共有192,224人,佔整體國中小學生人數比率為8.25%,使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問題顯得格外重要。目前,外來配偶子女佔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之比率日益增加,教育部統計100學年度外來配偶子女共有192,224人,佔整體國中小學生人數比率為8.25%,使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問題顯得格外重要。
因此,藉由文獻的考察、各官方政府統計資料以及現存台灣社會文化普遍的價值分析,提出兩點,一為外來配偶的統計觀察,討論外來配偶的原籍、台外聯姻、嬰兒數及身分證件,二為外來配偶家庭影響子女教育之因素,討論外來配偶子女家庭環境、學習成長情形及學業成就表現。因此,藉由文獻的考察、各官方政府統計資料以及現存台灣社會文化普遍的價值分析,提出兩點,一為外來配偶的統計觀察,討論外來配偶的原籍、台外聯姻、嬰兒數及身分證件,二為外來配偶家庭影響子女教育之因素,討論外來配偶子女家庭環境、學習成長情形及學業成就表現。
貳、外來配偶之統計觀察 • 一、外來配偶的原籍 • 二、近年來的台外聯姻 • 三、外來新娘的生育 • 四、外來配偶的證件身分
一、外來配偶的原籍 • 外來配偶包含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含港澳)。自1987年有登記統計資料以來,累積到2011年外來配偶總共有45.9萬人,佔全台總人口比例的1.98%(表1)。 表1 戶政司,戶籍人口統計資料月報,2011年
嫁來成為台灣媳婦的,最多的是大陸,至2011年已有28.9萬人,次多為越南,有8.5萬人,第三為印尼,有2.6萬人%(表2),實對台灣的社會經濟,倫理與文化等層面都會產生影響;外來配偶是新台灣之子的母親,顯然也會影響台灣下一代,甚至影響台灣未來的發展。嫁來成為台灣媳婦的,最多的是大陸,至2011年已有28.9萬人,次多為越南,有8.5萬人,第三為印尼,有2.6萬人%(表2),實對台灣的社會經濟,倫理與文化等層面都會產生影響;外來配偶是新台灣之子的母親,顯然也會影響台灣下一代,甚至影響台灣未來的發展。
二、近年來的台外聯姻 • 台灣隨著國際聯姻的普及化,因此外來配偶人數逐年增加,說明台外聯姻對數不斷上升,然而,當外籍配偶增加到2萬對之後,維持一段時間就開始下降,而大陸配偶結婚對數持續成長。
外籍配偶以2004年為分水嶺:(表3) • 1998~2004年:由1998年的一萬對增加到2004年的兩萬對,並於2004年達到最高峰,顯示這段期間台外聯姻在國內結婚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 • 2005~2011年:2005年1.3萬對開始遞減,到2011年只剩下八千對,反而呈現大幅滑落的現象。
大陸配偶對數於2003年達到最高峰,2004年劇降,之後又緩慢回升。大陸配偶對數於2003年達到最高峰,2004年劇降,之後又緩慢回升。 • 大陸配偶以2003年作為分水嶺:(表4) • 1998~2003年:由1998年的1.24萬對到2003年的3.5萬對。 • 2004~2011年:2004年的1萬對到2011年的1.3萬對為緩慢回升。
每個時期的外來配偶原籍比例都有大幅的變化,就現今而言,大陸新娘的比例遠遠超過外籍新娘,2011年每100對中有4.87對是台外籍聯姻(表3),但每100對中就有8.14對是台陸聯姻(表4)。每個時期的外來配偶原籍比例都有大幅的變化,就現今而言,大陸新娘的比例遠遠超過外籍新娘,2011年每100對中有4.87對是台外籍聯姻(表3),但每100對中就有8.14對是台陸聯姻(表4)。
依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一書中作者說明:1995年以前,以印尼及菲律賓為主,1996年以後越南後來居上,1998年後菲律賓新娘數量大幅下降,而印尼新娘還是維持在穩定的數量上,越南新娘則是持續增加中,甚至遠超越印尼新娘的數量,成為了外籍新娘的主流。但在2005年起,東南亞新娘大幅下降,之後大部分都是由大陸新娘居多(表5)。依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一書中作者說明:1995年以前,以印尼及菲律賓為主,1996年以後越南後來居上,1998年後菲律賓新娘數量大幅下降,而印尼新娘還是維持在穩定的數量上,越南新娘則是持續增加中,甚至遠超越印尼新娘的數量,成為了外籍新娘的主流。但在2005年起,東南亞新娘大幅下降,之後大部分都是由大陸新娘居多(表5)。
大陸新娘快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在語言、文字、文化和生活習性上有同文同種的絕對優勢。 • 兩岸交流頻繁,如:台商往大陸發展、兩岸觀光等,對大陸有較深的認識與瞭解。 • 交通方便,距離近僅一水之隔。 • 因此大陸新娘人數為東南亞新娘兩倍之多,差距有持續擴大的現象,台外聯姻因此有大陸化的傾向。
三、外來新娘的生育 • 外來配偶的劇增,因此使得新台灣之子也大幅增加。由下表可知2003年的新台灣之子為歷年來的最高峰,每100位新生兒中就有13.37位是,到去年2011年為止,每100位新生兒中,新生兒的數量降到7.83位(表6)。從1998至2011年的新台灣之子總數已超過30.8萬,還未包括之前的統計,由此可知,在台灣未來人口的質與量上,都會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四、外來配偶的證件身分 • 在2004年3月起,政府對於大陸配偶訂定了較嚴格的制度,為了杜絕大陸女子來台假結婚,對大陸配偶實施面談機制。此外,在國籍法上也分別訂定外籍配偶及大陸配偶取的身分證的時間。通常外籍配偶歸化最少只需3年,但大陸配偶卻需要8年以上。統計至2011年外來新娘歸化數量即可看出,外籍新娘取得身分證的人數有9.64萬(表7)。
参、外來配偶家庭影響子女教育之因素 • 一、外來配偶子女家庭環境 • 二、外來配偶子女的學習成長情形 • 三、學業成就表現
外來配偶家庭的男性以高齡、社經地位低、教育程度低的比例較高,除了男方本身的問題之外,加上外來配偶有語言文化、年齡差距等隔閡,造成夫妻之間容易溝通不良,雙方身心容易因此充滿壓力,對下一代的教育、生活等產生不利的影響。加上外來配偶與其子女容易面對種族歧視的現象,使雙方產生負面的心理狀態,影響子女學習成長情形,也較難建立自我認同感。外來配偶家庭的男性以高齡、社經地位低、教育程度低的比例較高,除了男方本身的問題之外,加上外來配偶有語言文化、年齡差距等隔閡,造成夫妻之間容易溝通不良,雙方身心容易因此充滿壓力,對下一代的教育、生活等產生不利的影響。加上外來配偶與其子女容易面對種族歧視的現象,使雙方產生負面的心理狀態,影響子女學習成長情形,也較難建立自我認同感。
一、外來配偶子女家庭環境 • (一)外來配偶家庭之身分、年齡 • 國人配偶身分以榮民、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低收入戶者佔19.7%(表8)。而外來配偶有74%與35歲以上的國人配偶結婚(表9),而外來配偶有76%年齡在34歲以下(表10),可看出大部分的配偶年齡差距甚大,加上語言文化的隔閡,在溝通協調上更加不容易,且有19.7%的國人配偶處於弱勢環境中,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環境。
下列資料是政府於2003年所訪查的資料,依民國76年1月起至92年8月31日訪查持有證件的外來配偶為訪查對象,本調查完成訪問有175,909人。下列資料是政府於2003年所訪查的資料,依民國76年1月起至92年8月31日訪查持有證件的外來配偶為訪查對象,本調查完成訪問有175,909人。
表8 戶政司,2003年 表9 戶政司,2003年
(二)社經地位 • 外籍配偶有工作者占34.6%,以工業最多,無工作者佔64.1%;按國人身分分,有工作比例以與原住民結婚者最高為44.8%,無工作比例以與榮民結婚者最高為65.6%(表11)。
大陸配偶有工作者占24.9%,以服務業最多,無工作者佔72%;按國人身分分,有工作比例以與低收入戶結婚者最高為34.3%,無工作比例以與無前述身分者最高為73.5%(表11)。大陸配偶有工作者占24.9%,以服務業最多,無工作者佔72%;按國人身分分,有工作比例以與低收入戶結婚者最高為34.3%,無工作比例以與無前述身分者最高為73.5%(表11)。
父母雙方較多從事藍領階級加上上述國人配偶之身分,社經地位低,且外來配偶及國人沒有工作的高達六成以上,在家庭經濟問題上實為困難,相對在孩子的教育經費上可能較不足。父母雙方較多從事藍領階級加上上述國人配偶之身分,社經地位低,且外來配偶及國人沒有工作的高達六成以上,在家庭經濟問題上實為困難,相對在孩子的教育經費上可能較不足。
(三)教育程度 • 因為外來配偶的國語台語能力不夠,造成小孩在生活、學業上遇到問題時,外來配偶語言能力無法讓孩童充分了解,且外來配偶的教育程度也偏低,無法教導孩子學業。 • 以原籍來看,外籍配偶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佔90.6%,大陸配偶高中職以下佔89.2%(表12)。
在國人配偶的教育程度上也不高,程度在高中職以下佔了86.8%(表13)。在雙方教育程度都不高之下,對於孩童課業上的教導也將受限。在國人配偶的教育程度上也不高,程度在高中職以下佔了86.8%(表13)。在雙方教育程度都不高之下,對於孩童課業上的教導也將受限。 表13 戶政司,2003年
(四)單親家庭 • 隨著外來配偶人數增加,新台灣子女的家庭情形也備受關注,下一代是否能生長在健全的家庭也成為了新問題。從表中可看出國小每100個家庭中有12.2個是單親家庭,國中有16.41個是單親家庭(表14)。實際上就是在一百學年度國中小為單親家庭的數量高達2.5萬個。
二、外來配偶子女的學習成長情形 • 外來配偶增加,就學的外來配偶子女也隨之增加,國中小就讀人數從93學年度的1.63%到100學年度的8.25%,上升了6.62個百分點(表15),而其生活與求學過程中分成以下四點來探討。
(一) 子女心智的發展 • 外籍配偶由於不同的語言使用、環境、生活習慣及風俗文化差異等,面臨許多與飲食生活習慣、語言溝通、家人人際互動、情緒表達等問題 (劉,2004)。而這些與環境適應相關之困擾,卻容易影響到其子女心智的發展。
從吳與劉(2003) 針對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明白指出外籍新娘到台灣後所面臨的最大生活適應問題在於人際關係的困擾。因此,長期下來所造成的負向情緒,如緊張、焦慮、哭泣、生氣、後悔等情緒,常常在無法具有適當宣洩的管道下,而對子女的教養上產生負面的影響 (劉,2006)。
(二)子女學習與生活適應 • 在生活適應方面,蔡榮貴、黃月純於2004年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現況專案採分層立意叢集取樣,抽取國小1095名、國中280名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調查,外籍配偶子女在整體學校生活的適應與一般學生比較無顯著的差異存在。
在國小一至三年級的調查樣本中,外籍配偶子女適應狀況普遍良好(573人,佔75.6%),但也約有二成五有適應欠佳的情形,生活上所出現的問題以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與衛生習慣欠佳的比率最高。而國小四至六年級與國中的外籍配偶子女與非外籍配偶子女相較無論在生活適應、學習適應或整體適應的自我評估表現上皆相近(蔡榮貴、黃月純,2004)。在國小一至三年級的調查樣本中,外籍配偶子女適應狀況普遍良好(573人,佔75.6%),但也約有二成五有適應欠佳的情形,生活上所出現的問題以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與衛生習慣欠佳的比率最高。而國小四至六年級與國中的外籍配偶子女與非外籍配偶子女相較無論在生活適應、學習適應或整體適應的自我評估表現上皆相近(蔡榮貴、黃月純,2004)。
而在教育部2005年針對「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語言溝通流利者其子女在校各方面適應都較語言溝通能力表現較差者良好。進一步的數據顯示,隨著東南亞籍配偶溝通能力的下降,其子女在各面向適應不良的比率提升至10.4%~27.0%間,顯示外籍配偶其語言溝通能力與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學習狀況有直接的影響。而在教育部2005年針對「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語言溝通流利者其子女在校各方面適應都較語言溝通能力表現較差者良好。進一步的數據顯示,隨著東南亞籍配偶溝通能力的下降,其子女在各面向適應不良的比率提升至10.4%~27.0%間,顯示外籍配偶其語言溝通能力與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學習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三)台灣社會刻板印象 • 目前社會中,如果未能在法規改善以及修正文化的強勢壓迫(陳,2002),對外籍配偶的定位,不論是在衛生醫療、教育以及政府單位,都一昧地把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納入弱勢團體的一群,這也是一種負面刻版的集體歸類,而容易造成外籍配偶以及子女被大眾認為是弱勢的一群,甚至認為這些外籍配偶的子女,降低了台灣未來人口素質,而無意間將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子女推入被標籤化的陷阱(戴,2004)。
因此,從這些目前社會現象以及研究論述中,可以得出由於台灣社會的刻板印象,使得「外籍新娘」的小孩-「新台灣之子」,已被先入為主地貼上「先天素質較差」之錯誤印象。因此,從這些目前社會現象以及研究論述中,可以得出由於台灣社會的刻板印象,使得「外籍新娘」的小孩-「新台灣之子」,已被先入為主地貼上「先天素質較差」之錯誤印象。
而政府統計資料(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指出,民國93年本國籍產婦產下有缺陷之嬰兒比例為0.69%(1,290缺陷兒/187,430新生兒),外國籍產婦產下有缺陷之嬰兒比例為0.65%(195缺陷兒/29956新生兒)。可見,外籍配偶產生之先天具有缺陷之新生兒比例較本國籍產婦低一點,與社會大眾的一般看法有出入。而政府統計資料(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指出,民國93年本國籍產婦產下有缺陷之嬰兒比例為0.69%(1,290缺陷兒/187,430新生兒),外國籍產婦產下有缺陷之嬰兒比例為0.65%(195缺陷兒/29956新生兒)。可見,外籍配偶產生之先天具有缺陷之新生兒比例較本國籍產婦低一點,與社會大眾的一般看法有出入。
外加這群被社會貼上負面標籤的孩童,在家中較缺乏解決課業、生活等問題的機會,到了學校也容易因為負面標籤遭受其他學童拒絕、排擠,學校與家長間的互動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於是形成學校的另一種同儕團體,因此有學者即提出這群外籍配偶的子女,處在封閉的世界,對學校課業、老師、環境、同學都很反感,因而成為「學校邊緣人」(黃,2006;劉,2004),在人際相處模式上產生適應上之障礙。外加這群被社會貼上負面標籤的孩童,在家中較缺乏解決課業、生活等問題的機會,到了學校也容易因為負面標籤遭受其他學童拒絕、排擠,學校與家長間的互動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於是形成學校的另一種同儕團體,因此有學者即提出這群外籍配偶的子女,處在封閉的世界,對學校課業、老師、環境、同學都很反感,因而成為「學校邊緣人」(黃,2006;劉,2004),在人際相處模式上產生適應上之障礙。
(四)婚姻形同買賣的成長環境 • 我們常可在高速公路或馬路圍牆旁,看到「四十萬包到好」、「跑一個送一個」、「保證處女」、「包生男孩」等斗大的外籍新娘廣告,這些廣告不僅將婚姻關係商品化,更突顯出台灣社會對於女性及外籍族裔歧視與不友善的潛在態度(陳,2005)。
因此,夫妻雙方在極為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成長,無論是生活習慣或思考方式都差異甚大,使得在認知的觀點上往往造成嚴重的落差。這種不平等的立場,往往造就丈夫毫無保留的在子女面前對妻子的責罵,造成外籍配偶心理的創傷與負擔,著實很難提供子女適切的生長環境,因而子女在父母不平等關係中的互動中,更是容易產生畏縮與疏離(吳,2004)。因此,夫妻雙方在極為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成長,無論是生活習慣或思考方式都差異甚大,使得在認知的觀點上往往造成嚴重的落差。這種不平等的立場,往往造就丈夫毫無保留的在子女面前對妻子的責罵,造成外籍配偶心理的創傷與負擔,著實很難提供子女適切的生長環境,因而子女在父母不平等關係中的互動中,更是容易產生畏縮與疏離(吳,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