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77 Views
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曹淑敏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CATR). 200 7年3月 28 日. 主要内容. 信息通信业发展总体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发展及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信息通信业( ICT) 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 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领域 宽带化、移动化、 IP 化和融合化 整个行业处在重大转型期 技术更新换代; 下一代网络( NGN) 下一代互联网( NGI) 第三代移动通信(3 G)、 宽带无线接入( WiMAX) 等宽带无线技术 由传统的话音业务向发生数据业务转变; 多种网络、技术和业务的融合趋势明显;
E N D
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曹淑敏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CATR) 2007年3月28日
主要内容 • 信息通信业发展总体发展情况 • 互联网的发展及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信息通信业(ICT)的发展趋势 •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领域 • 宽带化、移动化、IP化和融合化 • 整个行业处在重大转型期 • 技术更新换代; • 下一代网络(NGN) • 下一代互联网(NGI) • 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宽带无线接入(WiMAX) 等宽带无线技术 • 由传统的话音业务向发生数据业务转变; • 多种网络、技术和业务的融合趋势明显; • 互联网向电信网的延伸加速
全球移动和互联网用户发展迅速 • 2006年底 • 移动用户超过27.88亿,普及率约43%; • 互联网用户达到10.9亿,普及率17% • 固定电话用户为 13亿,普及率20%
全球宽带用户快速增长 • 2006年全球宽带用户达2.8亿,其中 DSL约占2/3;仍在快速增长;
我国移动和互联网用户发展迅速 • 2006年底: • 中国移动用户4.61 亿,普及率35.3%; • 固定电话3.67亿,普及率28%; • 互联网用户1.37亿,普及率10.5%;
我国宽带用户增长迅速 • 2006年全球宽带用户达5190万,其中 DSL约占71%;仍在快速增长;
电信业总体发展趋缓,我国增速优势减小 电信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球 OECD 中国 • 总体看,全球电信业务收入增长普遍趋缓 • 最近10年(94~04),全球年均增长率8.9%,OECD国家8.1%,我国24.7%; • 最近4年 (00~04),全球年均增长率7.2%,OECD国家5.5%,我国14.5% • 我国发展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全球同期水平,但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 在移动与宽带发展及电信转型带动下,未来5年全球电信业务收入预计保持6%左右增长,我国预计年均增长9.5%左右
电信业结构深刻变化-移动替代效应日显 移动引领电信发展的同时,强烈冲击传统固话,我国表现尤为明显 • 新增用户中移动比例:全球84%,OECD超过100%;我国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含无线市话) • 移动通信占电信业务收入比例:全球与OECD均在36.5%左右;我国为45%(不含无线市话) • 从收入现象看,移动替代效应在我国更为明显
关于互联网 • 互联网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之一。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科技创新的新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将进一步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互联网,人们的已知远不如未知,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未来。 •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人的体能拓展问题,那么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解决了人的职能拓展问题。作为生产生活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互联网正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文化创新和社会变革,把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向信息社会,成为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 作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带动着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
互联网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 技术革命,带动产业革命,进而改动社会变革 • 正在颠覆传统,“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 目前自身产业规模很小,仅是电信业的1/10左右,但增长很快; • 不断地在探索运营模式,短期内难以形成电信业这样的产业规模; • 对现有的传统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产生很大冲击
互联网发展的“阶段论” 阿帕网 互联网泡沫 商用化 现在 1994 1969 2001 第一阶段 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 社会化应用初始阶段 第三阶段 社会化应用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三个应用发展阶段(1/2) • 第一阶段(1969-1994)实验阶段 •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分组交换网-阿帕网; • 1983年采用了TCP/IP协议,开始成为“互联网”; •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教育科研互联网 • 特点:政府出资、免费使用、网络规模小、速率低、操作复杂; • 主要应用: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 第二阶段(1994-2001)社会化应用的初始阶段 • 1994年美国允许商业资本介入; • 万维网(WWW)技术应用 • 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 • 特点:网络扩张、用户增加、大批网站出现,缺乏盈利模式,过度投机 • 主要应用: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
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2/2) • 第三阶段(2001-现在)社会化应用的发展阶段 •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 Web 2.0出现和应用:博客、播客、维客等 • 普通用户可以成为网络内容的提供者 • 网络内容激增 • VoIP、IPTV等融合业务开始出现和发展 • 特点:网络和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增加;互联网企业迅速 • 主要应用: •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远程教育等应用逐渐普及; •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商贸、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
互联网相关技术 • 接入技术 • 从拨号上网,到宽带接入和移动接入为主 ,随着3G等技术采用,移动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接入方式。 • 应用技术 • 搜索技术:从文本搜索,向音视频和跨媒体搜索发展 • 对等传输技术(P2P): • 音视频技术 • 寻址和路由技术 • 从IPv4到IPv6 • 安全技术 • 攻防、信息监控、认证、安全隐患检测和信息加解密技术等 • 融合技术 • 网络电话(VoIP)、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
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互联网提供着高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手段,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提高了社会生产率; • 有力提升了传统产业,促进了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通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过去10年,整个信息通信技术(ICT)带动了GDP 0.3-0.8%的增长。 • 20年以来ICT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信息产业增加值1.52万亿元,占GDP 7.5%;
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 • 互联网服务业 • 2005年全球宽带接入业务收入达到540亿美元; • 2002年美国互联网出版业、广播、搜索等服务市场收入接近1000亿美元,达到传统文化信息产业的30%; • 我国2006年互联网服务业规模达到750亿(含接入),经营者2万多家。 • 互联网制造业 • 2005年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销售达190亿美元; • 2006年计算机销售2.3亿,手机销售 7.8亿部; • 互联网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 2005年我国网络音乐下载业务全年收入近2亿元,《老鼠爱大米》单曲网络下载500万次,手机下载超过1500万次。 • 2004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8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18%左右;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1.3亿,相当于GDP的7.5%; • 中国企业网上银行用户74万户,交易额70万亿元;个人网上银行用户3460万户,交易额2.4万亿元。
互联网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 互联网有效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和行政效率,改善了政府服务,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获得广泛应用; • 欧盟公共服务的90%已经上网,澳大利亚政府网站可提供2900多种面向企业的在线服务。 • 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十二金”工程获得积极进展; • 2005年,我国政府网站近1.2万个,县级以上政府覆盖率81%以上; • 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累计注册420万人,在读学生近300万人。
我国互联网收入最高的六大业务 • 移动增值业务(2005年收入在130亿左右) ; • 网络游戏业务(2005年收入在70亿左右) • 网上购物业务(2005年收入在69亿左右) • 网络广告(2005年收入在23亿左右) • 即时通信(2005年收入在16亿左右) • 搜索引擎(2005年收入在15亿左右)
互联网还处在发展初期 • 普及程度还比较低; • 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 应用领域还在迅速延伸; • 技术在不断地变革
互联网的几个特性 • 信息的海量性: • 2005年仅我国网页就达到24亿,比上年增长269%,2006年网站123多万个。 • 网民的自主性; • 我国博客作者超过2000万,播客超过100万;点击量最高的超过7000万 • 无界性 • 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跨越时间和空间,境外网站可在国内提供业务 • 交互性与群体性 • 美国的Myspace(美国境内5600万用户)、Second Life等网站 • 多媒体化 • 视频业务量已经超过网页浏览,成为第一大业务量 • YouTube等视频网站发展迅速 • 扩展性和延伸性 • 向传统的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延伸和扩展;IP化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 • 隐匿性
网络文化的内涵 • 技术对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影响 • 龟甲、青铜器(毛公鼎497个字) • 造纸术、印刷术: • 文字记载量成千上万倍增加 • 产生小说、报纸、图书等 • 电磁技术 • 电影、广播电视、唱片、CD等 • 网络技术产生网络文化 • 网络文化的内涵 •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创作传播方式。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也包括依托互联网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网络媒体、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动漫游戏等
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 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特别是Web2.0的出现和应用,典型应用: • 网站 • 网上论坛和新闻跟帖; • 即时通信和聊天室; • 博客播客:个人在网站发布和管理信息 • 博客(网络日志):文字图片为主要内容 • 播客(个人网络电台或电视台):音视频为主要内容 • 维客:网民集体参与写作 • 社会化网络社区
我国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 • 传媒功能 • 66%网民经常上网,传统媒体都有网上平台,很多网站极力强化媒体功能 • 沟通交往功能 • 腾讯即时通信账户5.7亿,短信拜年,聊天室(2000多万人)等 • 娱乐功能 • 下载影视、音乐,网络动漫游戏 • 思想教育功能; • 知识传承功能: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网上期刊登 • 民意表达汇聚功能 • 新的民间舆论场,特别是针对国家发展和民生问题 • 社会动员功能: • 100家网站发起“百千万爱心行动”救助白血病儿童、2005年涉日游行
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特点 • 传媒功能、娱乐功能、民意表达功能突出 • 获取信息42.3%(其中新闻占67.8%),休闲娱乐46.5%,学习9.1%,学术研究1.1%; • 网民结构: • 18-50岁 81.9%,30岁以下 72.2%; • 大专以上学历79.2% • 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多样、多变 • 网络文化的生产者、提供者多元,发展动力多元; • 网络文化热点、热点现象和热点人物多变和快变。 • 网络文化体裁多样、表现形式多样;“高雅与低俗同在,传统与另类共生” • 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互动 • 展现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理想、难以表达的观点、难以宣泄的情绪和难以彰显的个性。网上网下相互延伸和相互影响。
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 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破坏 • 奥尔布赖特:“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 • 境外2000多家反动中文网站; • 错误思想观念和腐朽文化传播 • 各种错误思潮在网上都有反映,如全盘西化等; • 为所欲为、不负责任的言论泛滥 • 网络游戏凶杀、暴力;低俗恶搞流行 • 网络色情严重 • 网上不良行为引发社会问题 • 虚假新闻和信息:非典时期短信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 青少年网瘾:18岁以下网民中有网瘾倾向的约占13%。 • 侵犯知识产权严重 • 7200家提供免费音乐下载,只有10%支付版权费
国际互联网的管理现状与趋势 • 对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影响巨大,向着可控可管方向发展 • 2006年10月,我国被篡改网站4765个,其中政府网站418个 • 政府参与力度加大 • 国际互联网治理: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 • 采取立法、技术、行业自律,辅以适当行政手段; • 大部分国家互联网管理涉及四个方面: • 网络和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恐怖活动、黑客等 •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 互联网市场监管:准入、IP地址和域名、普遍服务等 • 保护知识产权、引导产业发展和发展本土文化等 • 管理手段:立法、技术、行业自律和行政手段结合;
我国互联网的管理 • 我国互联网管理情况 • 《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建议》( 中办发32号) • 信息产业部负责行业管理;公安部负责安全监管;中宣部牵头10多个部门参与信息内容管理 • 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属地化管理; • 互联网业务的界定与管理:具有多重属性:媒体、通信、增值业务等; • 可控可管方面: • 加强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 • 加强立法 • 加强管理技术开发 • 探索分层次实施实名制 • 加强企业责任、加强行业自率等
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及变化(1/2) • 端到端透明性-智能终端傻网络,“开放性” • 起源于教育和科技小范围应用,彼此信任 • 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问题 • 尽力而为(Best Effort) • 分组交换方式/分布式网络 • 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展和编码、协议等技术发展,服务质量在不断提升 • 采用协议简单,网络扁平化 • 与传统的电信网和广播电视完全不同
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及变化(2/2) • 改良派:修修补补 • 优点:尊重应用的存量市场,修补网络,市场驱动 • 缺点:现网改造,全局性问题,成本?可持续发展? • 革命派:重新设计未来互联网 • 优点:整体的解决方案,持续发展 • 缺点:演进问题,市场驱动乏力 • 第三条道路:重叠网 • 优点:尊重承载和应用的存量市场,可以逐步演进;可控、可管 • 缺点:与下层的适配问题 • 美国等很多国家正在进行各种技术路线的研究,我国发改委和科技部也在进行相关研究。
互联网与电信网的关系 • 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的技术发展和业务创新(宽带),同时也在给传统的电信业务带来挑战(网络电话VoIP等); • 互联网和电信网在终端、接入、传输和业务应用等多个层面已经在融合,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 电信运营商是最主要的互联网网络业务提供者 • 共同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化的支撑平台和载体。
互联网深刻影响电信业发展轨迹(1/3) P2P技术在刺激互联网和宽带增长的同时,又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困扰 P2P流量构成 P2P流量 • 互联网P2P化,带动互联网流量视频化:P2P流量持续上升(2004年占60%),其中视频流量占主导地位,并带动互联网视频化 • P2P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严重影响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 业界被动应对P2P挑战:减速、阻断和设置流量上限等
互联网深刻影响电信业发展轨迹(2/3) P2P方式VoIP催生了低成本运营模式,以网络基础设施为核心、高投资、稳定回报、高可控增长的传统电信运营模式被动摇 Skype注册用户05年7500万 (2006年4月突破一亿) • 2005年全球VoIP用户数达2300万,增长63%;VoIP将对包括移动在内语音业务形成全面挑战,终端嵌入VoIP功能将成为普遍现象。 • VoIP大大降低了传统电信服务的提供门槛,对传统电信发展及监管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 以Skype为代表,P2P方式VoIP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据估计,2008年,仅Skype公司就可能对美国运营商造成5%左右收入分流。
互联网深刻影响电信业发展轨迹(3/3) 互联网使价值链重心明显向内容和应用迁移,传统运营商面临被管道化危险;因此引发了对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与争论 • 2005年,我国前13家互联网公司收入为20亿美金左右;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宽带接入收入之和在250亿元左右 数据采集:2006年11月7日 • 美国的网络中立争论反映了电信与互联网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网络中立支持方:Google、Yahoo、Amazon、微软等,反对方:AT&T、Verizon、Comcast、Cisco等 • 2006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COPE法案,但有关网络中立的修正案被否决
移动通信标准的演进 NMT 其他 J-TACS 第一代(80年代) 模拟 第二代 (90年代) 第三代(2000) E3G/B3G/4G(2010) 数字 GSM AMPS WCDMA TACS CDMA cdma2000 E3G IMT-Advanced 4G TDMA TD-SCDMA PDC … TDMA为主、CDMA FDMA CDMA为主、TDMA OFDM MIMO 2GHz、扩展频段 450/800/900MHz 800/900/1800/1900MHz
2006年无线移动通信发展总体情况 • 2006年新增移动用户6.38亿,是历年新增用户最多的一年; • 主要是中国、印度、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迅速发展; • 新兴已经占总移动用户的60%; • 国际大运营商纷纷将投资转向新兴市场,如Vodafone在印度购买和黄; • 2G作为新兴市场发展主流的同时,3G应用范围也在迅速扩大; • HSDPA和WiMAX等宽带无线移动技术商用化加速,E3G(3G演进)技术进程加速,技术之间的竞争硝烟弥漫 • 移动通信的新业务蓬勃发展,创新业务不断推出
各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情况 •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代移动通信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 GSM市场份额继续快速提升,超过80%,用户突破20亿;预计2007年将突破30亿;CDMA/cdma2000市场份额比较平稳。
全球3G发展情况(1/2) • 2006年全球3G用户快速增长 • WCDMA用户超过1亿,比2005年新增近5950万、 1XEV-DO用户5676万,比2005年新增3234万,cdma2000 1X用户2.76亿;
全球3G发展情况(2/2) • 截止到2007年1月 • WCDMA网络142个,比2005年新增47个、 EV-DO网络53个,比2005年新增22个,cdma2000 1X网络183个。 • HSDPA发展迅速,一年内商用网络达到97个 • 欧洲允许运营商在900MHz频段发展3G业务,美洲国家允许运营商3G使用800/900MHz频段
TD-SCDMA技术试验情况 • 3G技术试验阶段:2002.2-2004.9 “从无到有” • 基于GSM协议的TSM设备:2002-2003年;基于3GPP R4标准的LCR设备:2004年;主要无线系统和终端设备由大唐提供 • 研发与产业化技术试验:2004.11-2005.6:“建立产业链” • 形成多厂家环境,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 实现基本功能和业务,初步验证关键技术和组网能力 • 应用技术试验:2005.10-2006.2: “加快芯片终端研发” • 重点测试芯片和终端,完善设备功能与性能,进一步验证关键技术和网络性能 • 规模网络应用技术试验:06.2-现在: “全面验证、完善” • 扩大的规模网络应用技术试验:07-08年:“实现商用” • 在包括6个奥运城市在内的10个城市建设全覆盖网络
TD-SCDMA产品和技术发展路标 • TD/GSM(手动) • N频点 • 多频段 • HSDPA 单载波 • 多频点 HSDPA • TD/GSM(切换) HSUPA HSPA+ 终端 • TD/GSM(自动) 2006 上半年 2006 下半年 2007 上半年 2007 下半年 2008 2009 2010 系统 • RRU • N频点 • 多系列基站 • HSDPA单载波 • 直放站 • 多频段 • HSDPA多频点 HSUPA LTE TDD 10城市试验网:HSDPA、 双模手机(自动切换漫游)
TD-SCDMA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厂商 • TD-SCDMA产业链多厂商供货环境已经形成! 直放站 核心网 RAN 终端 芯片 仪表 天线 三星 Moto 英华达 迪比特 LG 联想 海尔 TCL 宇龙 明基 大唐 华立 中兴 海信 夏新 波导 龙旗 华为 希姆通 新邮通 京信 虹信 国人 汉铭 嘉载 福建邮科 等等 ASB 华为 中兴 爱立信 诺基亚 北电 大唐 鼎桥 中兴 普天 爱立信 天碁 ADI 凯明 展迅 重邮信科 广晟微电子 锐迪科 鼎新 星河亮点泰克 安立 安捷伦 R&S 威尔泰克中创信测 湖北众友 西安海天 中山通宇 安德鲁 电子14所
移动通信数据业务蓬勃发展 • 移动通信新业务所占比例逐年提升 • 很多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收入比例已经20%; • 2006年,中国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24%。 • 业务种类越来越丰富,发展迅速 • 2006年全年发送短信4296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41%;2007年春节八天,发送短信152亿,比去年增加26亿条。 • 彩铃业务迅速普及,彩信/彩e和WAP业务开始发展; • 我国2006年,移动分组数据用户新增6728万户,达到1.38亿户
音乐、邮件、视频业务 (1/2) • 手机音乐 • 歌曲下载,特别是完整歌曲下载成为KDDI的杀手级应用,竞争的利器,并使其向整个娱乐产业顺利扩展; • 我国彩铃发展迅速,彩铃收入已经超过唱片/CD销售收入; • 很多移动公司纷纷推出和打造其音乐品牌 • 苹果公司新推出的iPhone,打造音乐手机的新概念 • 手机邮件 • Blackberry等即时邮件业务发展迅速,特别是成为3G主要业务之一; • 联通刚推出Redberry业务;中国移动引进Blackberry业务。
音乐、邮件、视频业务(2/2) • 基于移动网络的流媒体业务 • 传统移动流媒体:目前已经广泛应用 • 移动流媒体广播/多播技术:MBMS、BCMCS • 广播网络+移动网络:广播网络作为下行,移动网络作为上行 • 基于地面数字广播网的技术 • 欧洲DVB-H:欧洲多个试验网络,06年底07年初商用 • 高通MEDIAFLO:高通已经在美国建设和运营,计划2006年底-2007年初商用 • 韩国T-DMB:在韩国已经商用 • 基于卫星的实现技术 • 欧洲S-DMB和日韩S-DMB等:在韩国已经商用 • 国内进展 • 北京、上海、广州正在进行DAB(T-DMB)试验; • 广科院在STiMi技术,清华DMB-TH、新岸线T-MMB等 • 挑战:标准、频段、政策
3GSM大会新的业务亮点 • 手机汇款业务(Mobile Money Transfer) • 全球有2亿人在不同国家打工,每个国家又有很多打工人员; • 移动网络的覆盖远远超过银行服务的范围 • 交易费用可从30%,降低到6% • 印度运营商Bharti Airtel与印度国家银行合作已经推出手机汇款业务 • GSMA与万事达合作推出全球手机汇款业务 • 手机电影业务 • 印度Bollywood专门制作了10部手机电影,22个演员、5个导演参与,讲述了十个故事。每天下载25万次。 • 称为“第四屏幕” • 手机广告业务
移动网络加速向宽带演进 • HSDPA比预想的商用速度快, • GSMA的CEO称HSPA的商用进程比GSM和WCDMA快了3年; • 原因: • WiMAX的压力; • 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 • 3G最初的版本提供的业务与2G差别不大 • 移动通信网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宽带互联网业务平台; • Vodafone CEO认为应该使互联网的应用迅速进入移动网,他们与Google、Myspace和YouTube合作 • LTE (长期演进)标准化和研发速度加快 • WiMAX加速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更新速度 • WiMAX 2006年有了较大的实质推进,但仍存在市场定位、频谱、成熟性等不确定性。
固网上的业务能力数年后会在移动网上出现 Functionality 3 - 5 Years • Audio & Video broadband (DSL, CATV, etc.) Fixed networks are leading • Audio & Video broadband (UMTS、cdma2000 DO) • Functionality • Speed • Cost • Audio & Video narrowband • Audio & Video narrowband (GPRS、cdma2000 1x) • Pictures • Graphics • WWW • Pictures • Graphics • HSCSD • WAP • Text • SMS 1994 1997 1991 2000 Year 2003 Start of the World Wide Web
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BWM 移动性 • 支持几十Mbps以上速率; • 采用OFDM和MIMO等技术 时间 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HSDPA HSUPA 1xEV-DO LTE DO Rev C IMT-Advanced 4G GSM cdmaOne E3G 3G+ 高 3G 2G 1G MBWA+ WCDMA cdma2000 TD-SCDMA AMPS TACS MBWA 中 802.16e/WiMAX 802.20?等 FBWA WLAN 低 数据速率 802.11/WiFi DSL FTTx <10kbps <200kbps 300kbps-10Mbps <100Mbps 100M-1Gkbps
各种接入系统互连的无缝网络 Services and 业务与应用 Applications New Radio 新的无线接口 Interface 下行信道 Digital Wireline 有线方式 数字广播 IP based 基于IP的 核心网络 Broadcast xDSL、FTTx xDSL Core Network Cellular WLAN WMAN WLAN 2G 上行信道 2 nd gen. type 3G、3G+ IMT - 2000 other other entities entities Short Range 短距离连接 Connectivity 网络融合、业务融合、接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