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52 Views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语言互动分析.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陈国祥. 主要内容. 一、观察准备 二、数据处理 三、分析方法 四、问题与改进. 特别提醒. 本次活动注定将是你从教以来第一次不同的听课活动。 你需要记录的不是文字,而是数字。 你的分析不是质性的,而是量化的。 你不是在改变他人,而是自己的课堂言语方式与风格。. FIAS 课堂语言的分类. 需要准备的工具. 1 、计时工具:秒表或手机软件。要能精确到秒的,有一节课的累计计时功能。 2 、 FIAS 观察记录表(纸质) 3 、 FIAS 课堂语言分类表,便于比对。. FIAS 观察记录表.
E N D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语言互动分析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陈国祥
主要内容 • 一、观察准备 • 二、数据处理 • 三、分析方法 • 四、问题与改进
特别提醒 • 本次活动注定将是你从教以来第一次不同的听课活动。 • 你需要记录的不是文字,而是数字。 • 你的分析不是质性的,而是量化的。 • 你不是在改变他人,而是自己的课堂言语方式与风格。
需要准备的工具 • 1、计时工具:秒表或手机软件。要能精确到秒的,有一节课的累计计时功能。 • 2、FIAS观察记录表(纸质) • 3、FIAS课堂语言分类表,便于比对。
FIAS观察记录表 • 每3秒钟记录一个分类号,第10类记作“0” • 每行20格,即一分钟。 • 以“0”作为开始和结束。 请集中注意力在教师和学生的问与答上,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到具体的内容。动作要迅速,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回来补记!
注意原则 • 第一原则:注意大类 • 由学生驱动的教师语言。(第1、2、3类) • 由教师主动的教师语言。(第5、6、7类) • 第二原则:记录不常出现的事件: • 最常出现的类别:第4类、第5类及第8类。 • 最不常见的行为:第1类、第2类、第3类、第9类。 • 第三原则:学生只有发表自己观点或小组讨论时,才可以记为第9类。 • 第四原则:课堂中没有声音或吵闹,即为0类。
预演一下: 0 6 0 1 8 1 8 5、4 8 9 2、3 • 铃响…… • 老师:上课! • 学生:(站起来了) • 老师:同学们好! • 学生:老师好! • 老师:今天有这么老师来听课,大家高不高兴? • 学生:高兴! • 老师:今天,大家一定要努力上好这节课,今天,我们的上课内容是……,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1、……、2、…… • 学生:回答。1、……、2…… • 学生:我还有补充…… • 老师:回答得很好,尤其是***的回答……
准备听课…… 记着,不管你的记录准不准确,你都必须要有完整的数据拿回来,否则……
二、数据处理 • 将数据输入到excel空白表中。
三、分析方法 • 1、时间线分析法 • 2、矩阵分析法 • 3、变项分析法
方法1:时间线分析法 中间的横列代表教师提问(第4类行为); 上半部为第1、2、3类行为和第9类行为。 下半部为第5、6、7类行为和第8类行为。 第10类行为并未在纵轴的横列上划记。
间接教学风格与直接教学风格 • 间接教学风格在上半部,属于较开放性的行为,此种教学风格包括接纳学生的情感、赞扬或鼓励学生、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的言语行为,较能引起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第9类行为); • 直接教学风格在下半部,属于较结构性的行为,包括教师讲解、教师命令或指示学生、教师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的言语行为,这种教学风格比较会限制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变成有问才有答(第8类行为)。
教师的倾向或风格 •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这两类语言的频次不同,表现着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倾向和风格。 • 根据学者邓金和比德综合了大量研究结果,间接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引发学生较多的发言,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学生的主动与创见,减少学生的焦虑,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言语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教师的间接言语行为比直接言语行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高级的思维能力。
方法2——矩阵分析法 • 矩阵分析法是由研究者将观察的结果进行矩阵处理,每两个数字组合成一个坐标。例如:第一组为(10,5)、第二组为(5,5)、‥依序类推(如图3)。注意其中第二个5需重复使用。图1的原始数据有51笔,依照上述的方法,可得到50个坐标。利用这些坐标,可以在10×10的矩阵上划记并予以加总后,制作出矩阵分析图。
每一序对的前一个数字表示行数,后一个数字表示列数。例如:(4,8)表示在第4行、第8列的方格中计入一次。(1,5)表示在第1行!第5列的方格中计入一次。每一序对的前一个数字表示行数,后一个数字表示列数。例如:(4,8)表示在第4行、第8列的方格中计入一次。(1,5)表示在第1行!第5列的方格中计入一次。
(1)频次解析 • 教师言语行为在总的言语行为中所占的百分比。 • 教师间接言语行为与直接言语行为的比率。 • 学生的主动说话与学生的被动言应答之比。
美国教育学者贝莱克通过研究大量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最后得出如下研究结果:“教师支配着班级的言语活动。根据录音带的记录,师生活动的比率大约为3:1。因此,暂且不论分析单位是什么,教师在言语活动中的数量,要远远比学生活跃”。美国教育学者贝莱克通过研究大量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最后得出如下研究结果:“教师支配着班级的言语活动。根据录音带的记录,师生活动的比率大约为3:1。因此,暂且不论分析单位是什么,教师在言语活动中的数量,要远远比学生活跃”。 • 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言语比率远远低于贝莱克的研究结果,说明在执教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言语参与程度较高。 • 但教师直接言语明显多于间接言语,即接纳学生的情感、赞扬或鼓励和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的言语行为远远少于命令或指示以及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的言语行为。 • 从学生的主动说话与学生的被动言应答之比来看,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较多,自主选择话题和自由讨论的时间还是显得较少些。
(2)序对解析 • 可以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问与答模式”及“创造性询答模式”。 • “问与答模式”需探讨(4,4)、(4,8)、(8,4)、(8,8)等四个细格内的画记次数的意义。 • “创造性询答模式”需探讨(9,9)、(9,3)、(3,3)、(3,9)及(8,3)、(4,9)、(8,9)、(4,3)等八个细格内的画记次数的意义。
“问与答模式” • 序对(4,4)表示教师连续提问的言语行为,即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在学生未作答的情况下继续提出问题,其中,后一个问题可能是前一个问题的重复,也可能是一个新问题的提出。 • 序对(4,8)表示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紧接着回答的言语行为,其回答只针对教师刚刚提出的这个问题。 • 序对(8,4)表示学生回答完教师提问之后,教师马上继续提问。教师提问可能是针对学生刚刚发言的追问,也可能是继续提出与学生回答不相关的新问题。 • 序对(8,8)表示学生的连续回答问题的言语行为。
“创造性询答模式” • 序对(9,9)表示学生连续的主动言语。 • 序对(3,3)表示教师连续接受或利用学生观点的言语行为。 • 序对(3,9)表示教师在接受、澄清或深化学生的观点之后,学生紧接着继续主动言语。 • 序对(8,3)表示学生回答完教师提问之后,教师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接受、澄清或深化。 • 序对(8,9)表示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之后,紧接着又主动“自由表达想法”或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解释或理论”。
此外,还有…… • 序对(9,3)表示学生连续的主动言语之后,教师马上予以接受或紧接着澄清并深化学生的观点。 • 序对(4,9)表示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并没有马上针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而是又主动“自由表达想法”、“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或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解释或理论”。 • 序对(4,3)表示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没有再请其他学生回答,而是引用学生的观点进行解释。
方法3——变项分析法 • Flanders(1970)利用前述互动分析矩阵法所得到的数据作更进阶的分析,提出了12项指标以解释该教学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分析的意义 • 通过这些分析,这些数据向我们描绘出一堂课的基本轮廓和总体特征,揭示出课堂的动力、总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帮助我们了解这堂课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导性教学为主还是非指导性教学为主?学生是被限制的还是自由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还是活跃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四、问题与改进 讨论:你觉得FIAS分析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一:来不及记。 • 改进:首先对教学录像做出描述性观察的课堂实录,然后将课堂实录分为以3秒钟为单位的片断,反复对照录像和课堂实录理解每个时间片断课堂上语言行为的意义,根据对意义的理解为每个时间片断中的语言行为赋值。这样,不仅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判断,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判断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有了意义的理解、有了与现场情境的联系。
问题二、分类不合理 • 1、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7个类别),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只有2个类别)。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 • 2、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在教学过程当中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丰富的交互活动,但是这里无法反映出这一类的互动。 • 3、课堂中出现的(沉寂)表达的情形是较复杂的。含义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把它们归为一类就会无法区分真实的情形。
该如何对课堂中的师生语言行为进行分类呢? • 美国教育专家贝拉克将师生的课堂言语行为分为四种类别:组织行为、诱导行为、反应行为和应答行为,其中组织行为和诱导行为属于教学的起始性活动,应答行为和反应行为属于应对性活动。 组织行为 诱导行为 反应行为 应答行为
问题三、数据处理中的问题 • 利用计算机,不但可以提高处理的速度,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其它分析。
问题四:数据分析不能反应课堂的真实性 • 改进:把弗兰德互动分析与描述性观察、访谈等质性研究手段结合使用,以多种方法获取研究的原始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深入分析获得结论。 • 课堂分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结构、比例关系的分析,课堂教学是生动的,丰富的,具有情感、情境和现场建构生成意义的,这些方面的原始材料,不是编码的技术结构所能记录,而是通过对现场的真实描述、对当事人的访谈获得的。描述性观察和访谈在我们对前述的物理课进行的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小故事 • 在一节物理课的分析中,教师讲述了法拉第的故事,根据对描述性观察记录的理解,这段讲述中,包含着教师以法拉第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我们不是按弗兰德互动分析的编码要求把教师较长时间的语言活动一律记为编码5,作为教师的讲授,而是根据课堂教学录像和描述性观察所记录的具体情境,认为是教师在表达情感或期望,记为编码1。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 •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中存在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两种方法论传统。 • 教育中,主体之间的理解具有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总是与其发生时的具体情境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的相遇也总是由于各种机遇,并且因为是一种交互作用,就总是在即时地发生着、变化着,所有这些都不是一种预定的结构或模型可以涵盖的。 • 质性研究以整体、动态、开放的态度,通过语言对话和语言描述的方式使课堂的意义得以理解与解释。
定量研究的价值 •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摒弃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的实质是基于数量关系的研究,其背后是课堂的结构及其自身的法则和构成秩序。当我们以定量的方式来描述课堂时。同时也把数量关系自身的法则、秩序、结构赋予了课堂。 • 结构本身作为事物的一种属性,也是表达着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在共性的、共有的意义方面,结构性的特征往往是明显的,这就是定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每一个研究都要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都要有两种研究范式的结合才能获取科学的研究结论。
信息技术条件 • 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量化评价,并结合质性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与技术互动的深层次的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重新审视课堂中的师生语言 • 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于漪 • 认为教师的言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