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914 Views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知识逻辑结构. 淡水资源短缺.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耕地日益减少. 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什么是 “ 自然资源 ” ?. 世界地球日中国发布自然资源预警报告.
E N D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知识逻辑结构 淡水资源短缺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耕地日益减少 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什么是“自然资源”?
什么是“自然资源”? 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说说看 我知道的自然资源 太阳能 水 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 生物能 铜矿 铁矿 地热能 不可再生资源 潮汐能 耕地 石油 煤炭 风能 铝矿 磷矿 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 淡水资源短缺 • 耕地日益减少 • 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 2.说明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说明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4.举例说明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的原因,抓住供需矛盾本质的能力; 2.培养对地理资料进行图文转换,以说明相关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切体验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2.树立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 理解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危害。
一、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i淡水中绝大部分储存在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占淡水总量的86%,因地处偏远,难以获取; ii还有12%的淡水为地下水,必须凿井提水方能获取; iii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面流水,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2)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的指标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的指标
(3)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各大洲对淡水的需求 干涸的土地
工业用水 生产需求 农业用水 人类对水的需求 生活需求
选用表3.1中两个地区的数据制作统计图 各地区总水量、人均水量比较
欧洲、亚洲各部门用水比例 欧洲 亚洲
提示 思考 观察上述统计图,比较各地区的用水总量以及各种用途用水量比例的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从总水量来看,亚洲、北美、欧洲多,大洋洲、中美、南美洲和非洲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径流量的多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状况等,如南美洲的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水资源丰富地区与人口的分布地区不协调,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
从各部门的用水比例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农业、生活,而非洲、亚洲、中东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且农业用水比例远远高于工业。这主要是由各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来决定的。 从生活用水的角度看,欧洲、北美、大洋洲、南美洲的比例较高,非洲、亚洲和中东的比例较低。这主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关。
(4)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有时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以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许多地方出现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来不充足的淡水资源更为紧缺。 也许会有这样一天
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制约经济发展 危害身体健康 在一些地区还可能引发国际冲突
2.中国淡水资源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布图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1.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丰富,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2.长江以北外流河区的广大地区 水资源相对较少,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3.内流河区 属于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为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提示 思考 你怎样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调蓄水资源中的重要性? 南水北调工程,利用水循环的原理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达到了南北方的协调发展,为北方的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耕地日益减少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 土壤是由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土壤与耕地
提示 思考 依据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世界人口、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耕地面积三条曲线,分析世界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将越来越尖锐。目前人类已经面临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供求矛盾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提示 思考 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动态平衡(如虚线所示),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将怎样变化? 从图3.4可以看出,开垦土地只能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
提示 思考 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前景将怎样变化? 从图3.4可以看出,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能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
提示 思考 你认为开垦土地、使农业产量翻番的可行性怎样?为什么?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因为从图3.4提供的信息说明,耕地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耕地面积有1.28亿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2)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一等地(最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地) 半径大小表示总面积 二等地(一般适于林木生长的土地) 三等地(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的土地)
①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耕地中的8.4%分布在东南半壁,11.6%分布在西北半壁。 ②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只有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多于0.3公顷。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
提示 思考 你是怎样认识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在唐代以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发的土地在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增大;自唐、明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步下降。到了近代,可开垦的土地有限,加之各种建筑用地面积加大,而人口仍然快速增长,导致人均土地面积将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人口仍然在增长,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下降的趋势。
三、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矿产与矿物 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或岩石风化的、或岩石沉积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 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数量有限(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产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
2.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1)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3)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3)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提示 思考 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原因是什么? 我国人均矿物需求量不断增长,而矿产资源数量却很有限,造成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原因一方面是人口多、资源少而分布不均,一些矿产资源还没有探明或由于技术原因未能开采;另一方面,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