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22 Views
泥 石 流. 陈有亮 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目录. 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定义. 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一般来说,泥石流的组成成分是水体和岩石破坏产物。 泥石流一般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而破坏力极大的特点。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我国,尤以西藏东南部和川滇黔等山区最为严重。. 泥石流分类. 泥石流可按物质成分分为以下三类: 水石流型泥石流:含有非常不均的粗颗粒成分及少量粘土质细粒物质; 泥石流型泥石流:含有很不均的粗碎屑物质和相当多的粘土质细粒物质;
E N D
泥 石 流 陈有亮 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目录 • 泥石流的概念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定义 • 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 一般来说,泥石流的组成成分是水体和岩石破坏产物。 • 泥石流一般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而破坏力极大的特点。 •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我国,尤以西藏东南部和川滇黔等山区最为严重。
泥石流分类 • 泥石流可按物质成分分为以下三类: • 水石流型泥石流:含有非常不均的粗颗粒成分及少量粘土质细粒物质; • 泥石流型泥石流:含有很不均的粗碎屑物质和相当多的粘土质细粒物质; • 泥水流型泥石流:固体物质基本上由细碎屑和粘土物质组成。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有丰富的松散泥石物质来源、山坡陡峻、较大沟谷以及能大量集中水源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地形条件 • 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 泥石流形成区(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0—600的陡坡。面积最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 泥石流流通区(中游):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
地形条件 • 泥石流堆积区(下游):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坦之地,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由于地形豁然开阔平坦,泥石流的动能急剧变小,最终停积下来,形成扇形、锥形或带形的堆积体,统称洪积扇。当洪积扇稳定而不再扩展时,泥石流对其破坏力减缓而至消失,
地质条件 •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当汇水区和流通区广泛分布有厚度很大、结构松软、易于风化、层理发育的岩土层时,这些软弱岩土层是提供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此外,还应注意到,泥石流流域不同地质构造的影响,如断层、裂隙、劈理、片理、节理的发育程度等。
水文气象条件 • 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短时间内大量流水是泥石流发生的充要条件。短时间内大量流水主要来自于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 • 高低气温反复骤变以及长时期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水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作用进一步加剧了边坡岩土体的破碎。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原则:以防为主,兼设工程措施。 • 预防:(1)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等;(2)调整地表径流,横穿斜坡修建导流堤,筑排水沟系,使水不沿坡度较大处流动,以降低流速;(3)加固岸坡,以防岩土因冲刷而崩塌,尽量减少固体物质来源。 • 跨越:采用桥梁、涵洞、过水路面、明洞及隧道、渡槽等跨越泥石流。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如拦截坝、拦栅、溢流坝等,以阻挡泥石流中挟带的物质;用改变沟床坡降降低流速的方法,防止沟床下切,如修建不太高的挡墙,筑半截堰堤等。 • 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如修建排洪道、导流坝、急流槽等,用以固定沟槽、约束水流、改善沟床平面,或引导泥石流避开建筑物而安全地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