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27 Views
(十七) 《 一句话 》. 1 .作家作品:. ( 1 ) 闻一多 ,著名的 诗人、学者 和 民主战士 。是新文学团体 “新月社” 的主要诗人,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 ( 2 )作品有诗集 《 红烛 》 , 《 死水 》 。 第一部诗集 《 红烛 》 多为自由体 ,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唯美主义的印痕。 第二部诗集 《 死水 》 ,诗风有明显的变化,现实主义精神大为增强,并讲求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死水 》 以其新格律诗的模范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 一句话 》 写于 1925 年,后收入诗集 《 死水 》 。
E N D
1.作家作品: • (1)闻一多,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是新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 • (2)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 • 第一部诗集《红烛》多为自由体,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唯美主义的印痕。第二部诗集《死水》,诗风有明显的变化,现实主义精神大为增强,并讲求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以其新格律诗的模范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一句话》写于1925年,后收入诗集《死水》。《一句话》写于1925年,后收入诗集《死水》。 • 诗歌主旨: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赞颂,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众革命的信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2.作品讲解: •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 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 •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 爆一声 •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 等到青天里一声霹雳 • 爆一声 • “咱们的中国!” •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封建军阀将会“发抖,伸舌头,顿脚”,这些诗句形象地揭示了反动势力凶狠而又虚伪的本质,充分肯定赞颂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清醒认识与敢于追求真理的胆魄。
3.课文要点: • (1)表现手法: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 • ①“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a.“一句话”隐喻火种,b.“火”隐喻民众革命,c.“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众革命的惧怕和镇压,d.“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 • ②a.“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b.“霹雳”隐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 ③“咱们的中国”,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 ④“铁树开花”暗示某些人对民众革命的怀疑。
(2)反复修辞的作用: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起作用: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叠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2)反复修辞的作用: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起作用: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叠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 (3)语言特点:这首诗形式整齐,语言自然平易而富于节奏感,有适于吟诵的特点。
1.作家作品: • (1)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较著名的诗作有《雨巷》、《我底记忆》等。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深沉悲壮的诗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他这一事情的代表作。 • (2)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2.课文要点: • (1)诗作写作年代:这首诗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 (2)诗歌主旨: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 (3)抒情线索: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第一层:诗人开门见山,简括地叙述了用手摸索地图的情感活动,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依据。第一层:诗人开门见山,简括地叙述了用手摸索地图的情感活动,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依据。 • 我用残损的手掌 •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这一层描写了在日寇占领下的大片国土的凄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第二层:这一层描写了在日寇占领下的大片国土的凄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 •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 •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 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这一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概括了沦陷区的情景,又扩展了手掌摸索土地的范围,将抒情对象引向解放区。第三层:这一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概括了沦陷区的情景,又扩展了手掌摸索土地的范围,将抒情对象引向解放区。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江山, •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第四层: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表现了一个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执着信念和对解放区的深刻理解。第四层: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表现了一个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执着信念和对解放区的深刻理解。 •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4)表现手法: • ①对照:a.沦陷区的今昔对比。b.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这些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 ②比喻:a.“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b.“那里是太阳,是春”、c.“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等比喻,形象地体现出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后平等、自由的新生活,表达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热爱和向往。 • ③暗示:a.“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b.“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敌占区人民生活的困厄痛苦。 • ④“辽远的一角”象征解放区。
1.作家作品: • (1)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小说著名,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其作品被称为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 • (2)短篇故事集《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作品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还有《散文诗集》等。
2.课文要点: • (1)文章体裁:这是一首散文诗。 • (2)文章主旨:作者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献身精神,同时也揭露了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斥责了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3)表现手法:全文用象征手法。 • ①“一座大楼”,象征着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 • ②“门槛”,象征着革命征途上的艰难险阻; • ③“门内的声音”,象征着对投身革命者的考验; • ④“一位姑娘”,象征着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 • ⑤骂声“傻瓜”,象征着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 • ⑥赞语“一个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
(4)女革命者的形象特征:①不怕各种艰难困苦、②不怕被亲友冷落疏远、③不怕做“无名的牺牲”、④不怕被诬陷为“罪犯”、⑤永不后悔、生死不渝等革命情操和高尚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伟大献身精神。(4)女革命者的形象特征:①不怕各种艰难困苦、②不怕被亲友冷落疏远、③不怕做“无名的牺牲”、④不怕被诬陷为“罪犯”、⑤永不后悔、生死不渝等革命情操和高尚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伟大献身精神。 • (5)结构特点:运用简练、警辟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组织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