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500 Views
高二五班 ——. 海洋人才培养战略调研. 参观人员以及时间地点 时间: 2012 年八月二日 地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主讲人:唐启升院士、刘淇教授、曹荣博士 负责人:岳徵雯 小组成员:高裕昆、李翔、刘力宁、李雅雯、金铭. 调查目的: 了解青岛前沿海洋人才的现状,青岛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前景、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了解青岛前沿海洋人才的现状,青岛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前景、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提出当代高中生所关心的问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新园区规划图.
E N D
高二五班—— 海洋人才培养战略调研
参观人员以及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八月二日 地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主讲人:唐启升院士、刘淇教授、曹荣博士 负责人:岳徵雯 小组成员:高裕昆、李翔、刘力宁、李雅雯、金铭
调查目的: 了解青岛前沿海洋人才的现状,青岛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前景、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了解青岛前沿海洋人才的现状,青岛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前景、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提出当代高中生所关心的问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新园区规划图 • 由唐启升院士、刘教授、曹博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相关情况介绍
本所历史沿革: 1946 原址: 上海,1947—1949 (前中央水产实验所) 青岛 上海 前址: 青岛,1949--1982--1994 (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 现址: 青岛,199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广州 中国最早的渔业与海洋领域国家级研究机构
1947年在上海成立,原名“中央水产试验所”;1947年在上海成立,原名“中央水产试验所”; 1949年从上海迁到青岛,在莱阳路19号办公; 1994年,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东迁到现址; 1996年,原“渔业工程研究所”并入黄海所。 中央水产试验所 农业部水产实验所 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 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随时代变化,几易其名
拥有一支一定规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目前全所在职职工348 人,离退休 262 人;在岗专业技术人员252人,高级职称占47%,硕士以上学历占52%。其中: • 具有高级职称126(53+73)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 3人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11(58)人 • 山东省泰山学者 2 人 • 水科院首席科学家 9 人 • 博士生导师 14 人 • 硕士生导师 56 人 建所以来,先后有170人次获得国家、省部荣誉称号。
博士后工作站 2003年12月获人事部批准设立。已有24名博士进站开展科研工作,其中出站博士后9名。 先后有23人获山东省、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1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后称号。 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目前数量已达2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余人。
现有研究实验室 • 海洋可捕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实验室 • 海水养殖生态与容纳量实验室 • 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 • 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实验室 • 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研究室 • 海洋渔业环境与生物修复实验室 • 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研究室 • 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 • 食品工程与营养研究室
海洋可捕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 渔业资源基础生物学研究; • 渔业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 渔业资源养护生态基础与效果评价; • 渔业资源变动机制及规律; • 食物网营养动力学; • 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渔场形成规律 及探捕技术; • 生态系统水平的渔业资源管理策略。
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 • 主要研究方向: • 海水养殖生物分子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技术; • 海水养殖生物疾病发生与抗病机理及其利用途径; • 海水养殖生物病控及免疫制剂创制技术 。
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 水产动物BLUP育种、分子辅助等育种技术研究,高产、抗逆、优质的优良品种培育; • 动物BLUP育种工艺、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功能基因的精确定位与克隆、基因打靶等研究; • 细胞、精子、胚胎及基因水平的种质资源的保存、保护技术,搭建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平台。 性状测试 冷冻鲈精子诱导产生的大西洋牙鲆 个体差异
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 • 海洋生物酶催化与转化技术; • 海洋微生物保藏及功能基因的研究; • 海洋微生物代谢调控和产物的高效表达; • 海洋活性蛋白质晶体、结构功能和分子进化; • 海洋活性化合物结构功能、作用机理与分子设计; • 海洋产物开发的工程化技术及系统集成和应用技术。 菌种筛选 晶体结构研究
海洋渔业环境与生物修复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 海水增养殖生态环境变化规律; • 环境健康管理及退化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与调控技术; • 外源及自身污染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及其对养殖生态系统的影响; • 海水养殖生态系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 环境质量安全与评价。 工厂化海水养殖成套设备及无公害养殖技术 建立具有虾塘精养环境完全修复功能的生物修复技术试验体系 • 对虾池塘精养环境综合生物修复技术体系研究
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 • 海水鱼类繁育与养殖学科:海水鱼类基础生物学、繁育与养殖技术、海水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广,海水鱼类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性别控制及全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 • 设施渔业学科:离岸设施养殖(网箱、工船)、人工鱼礁为主体的海域牧场工程。 • 渔业产业规划学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及规划设计。
食品工程与营养研究室 • 主要研究方向 • 海洋食品营养功能因子和品质 • 大宗水产品和海珍品精深加工技术 • 水产品保活保藏技术 • 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和综合加工利用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 海洋功能食品 • 海洋食品生物技术
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先进的设备, 杰出的人才,这条发展之路依然很艰难?
中国拥有世界第四、长度为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中国拥有世界第四、长度为1.8万公里的海岸线; 拥有世界第五的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且还有近120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 我们来找找主观的问题吧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减弱,海洋科技人才力量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应对自身创新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减弱,海洋科技人才力量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应对自身创新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现有海洋科技体制不利于整体创新,缺乏“特殊人才”。现有海洋科技体制不利于整体创新,缺乏“特殊人才”。 刘教授提到“青岛海洋所不具备独立招收研究生的权利,只是与其他海洋科技机构如中国海洋大学等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中国学生的素质与国外具有差异主要存在于科技创新,但成果产出落后并不大,就去年一年时间中,成果产出4——10个,学术论文1275份,中国学生多,但是奇缺领军人物。”
中国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还不够,这是个缺少“大师”的年代 。 “中国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还不是很够,这是个缺少大师的年代,在海洋五次浪潮中,我们虽然对海带对虾鱼类研究的技术领先,但是青岛这座城市本身只是科研成果多,产品产 出少,由于成果的产出存在风险,经济效益与风险并存时,导致企业投入少,大项目的转化不够,企业不愿意投资,我们的海洋成果产出只能搁置,到最后就成了一卷白纸,成果产出的好处被其他地区进行试验使用,造福其他地区。”
今后发展目标 在海洋科学的主要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性研究,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高技术支撑,推动新世纪我国海洋渔业从数量渔业向效益渔业、负责任渔业的转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