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18 Views
廉慧珍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水泥产业链延伸的 困惑与对策. 关于产业链. 水泥就是为混凝土而生产的,不可能脱离混凝土而单独存在。 当前搅拌站生产 的拌和物不是最终产品,必须经过浇筑、振捣、收面、拆模、养护等一系列成型工艺,制作成混凝土构件,才是最终产品。 脱离成型工艺的拌和物没有有任何意义。 但是拌和物的质量关乎成型工艺的质量,而拌和物质量主要受制于原材料。 无法优选和掌控原材料质量是无法保证拌和物质量的,最终也就会影响到工程质量。.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是包括 ① 原材料选择与控制 ② 拌和物试配与拌制 ③ 成型工艺的施工等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
E N D
廉慧珍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水泥产业链延伸的困惑与对策
关于产业链 • 水泥就是为混凝土而生产的,不可能脱离混凝土而单独存在。 • 当前搅拌站生产的拌和物不是最终产品,必须经过浇筑、振捣、收面、拆模、养护等一系列成型工艺,制作成混凝土构件,才是最终产品。 • 脱离成型工艺的拌和物没有有任何意义。 • 但是拌和物的质量关乎成型工艺的质量,而拌和物质量主要受制于原材料。 • 无法优选和掌控原材料质量是无法保证拌和物质量的,最终也就会影响到工程质量。
混凝土工程 • 混凝土工程是包括①原材料选择与控制②拌和物试配与拌制③成型工艺的施工等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 •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工程即通过一个特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结构,达到功能和性质的优化。结果是1+1>2! • 混凝土工程中三要素的合-分-合是历史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必然。
搅拌站掺矿物掺和料存在问题 • 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和料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 在水泥以外又有掺和料和有时不止一种外 加剂,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 由于成本的问题,难以用现行工艺搅拌均 匀,使本质上的非匀质体更增加了不均匀性 • 稀释了水泥中必不可少的石膏而影响需水 性、变形性以及抗压强度值 • 外加剂添加方式影响使用效率
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比较 水泥企 业并购 搅拌站 水泥企业放弃混合材只生产纯硅水泥 水泥只生产熟料 混凝土企业做主搅拌站搬家 搅拌站委托粉磨站来料加工 市场规律: 顾客是上帝 优质优价 产品多样化
水泥企业产业链上下延伸的目的和“陷阱” 转型升级 销售渠道 ? ?
当前水泥企业并购混凝土搅拌站后出现的问题 • 步入了“陷阱”的原因是不了解: • 不了解并购的目的和意义 • 不了解混凝土的复杂性和风险 • 不了解混凝土对原材料的需要 • 不了解混凝土的难处 • 不了解混凝土用户的状况 • 于是只做了一个拼盘,忽视了生产关系的改造,使水泥和混凝土仍然还是两层皮搅拌站“寄人篱下”。
创新的良性循环 生产关系 创新 生产力 创新 技术 创新
生产关系创新的理想模式是重新洗牌 骨料外销 核心是把混凝土搅拌站做成水泥企业的一个车间来管理,在整体上核算投入和产出 矿山 生料 车间 烧成 车间 粉磨 车间 拌和物试配和搅拌车间 销售售和 后服务 外加剂生产车间
谁来主宰这项变革? 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加强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能,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 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明确各元素的责权利理顺内部生产关系互补优势集中为最终产品质量负责。
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发展 • 水泥标准是控制水泥这种产品质量的产品标准,所规定的指标用于评定产品的质量:①是否达到所承诺的性质指标的最低要求?②产品质量是否均匀?③是否含有毒或有害成分? • 产品标准在客观上误导了顾客 • 现行标准限制了水泥按混凝土的需要生产 • 因不了解现代混凝土的特点,而不能按混凝土的规律检测(例如与外加剂的相容性)
生产关系变革的思想准备 • 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变化过程中的混乱是正常的、暂时的。 • 不要简单化地看待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像人的出生一样,无论顺产还是难产,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迟早会发生;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才; • 现在造成这样两层皮的现状,成了夹生饭,是简单化的结果,再不改革,就会就会再走一次弯路,付出一次代价,错过一段生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