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张德明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1. 为什么读经典. 2. 怎样读经典. 3. 本课程结构模式. 4. 考试及评分规则.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世界 1 :物质世界 世界 2 :感知世界 世界 3 :文化世界 世界 1 和世界 2 是自然赋与的 世界 3 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 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切存在物存在着,就因为它们存在着; 唯有人这种存在物,存在着,却不满足于他们的存在,偏要执拗地问:为什么?

finn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张德明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2. 1. 为什么读经典 2. 怎样读经典 3. 本课程结构模式 4. 考试及评分规则

  3.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 世界1:物质世界 • 世界2:感知世界 • 世界3:文化世界 • 世界1和世界2是自然赋与的 • 世界3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3

  4.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一切存在物存在着,就因为它们存在着; • 唯有人这种存在物,存在着,却不满足于他们的存在,偏要执拗地问:为什么? • 于是,世世代代的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自然世界上寻找意义,寻找的涓涓细流汇成文化的、文学的世界——人的意义世界。

  5.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从金字塔以前的时代起就深深植根在人的本质中; • 在埃及的《亡灵书》和希腊酒神节的祭礼中;在但丁的幻想和屈原的天问中;在圣经的乐园和无数少男少女的白日梦中,在人类仰望夜空的星星的渴望中…… • 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寻找意义的亘古向往就一天不会熄灭。

  6. 经典与信仰维度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7. “经典” 概念的演变 • “經”--“织物的纵线”,引申出 “规范”、“标准”等义; • “典”--册在架上。

  8. classic--罗马执政官用来区别税收的一个术语,后来被用于区分作家的等级,并引申出“出色的”、“杰出的”,成为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义词;classic--罗马执政官用来区别税收的一个术语,后来被用于区分作家的等级,并引申出“出色的”、“杰出的”,成为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义词; • canon—希腊语KANON,意为“棍子”或“芦苇”,演变为度量工具,引申出“规则”、“律条”等义。

  9. 西方作家论经典 • 文学经典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英]马修·阿诺德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 换言之,经典作品是那种从不会耗尽它所要诉说的东西,同时又深深扎根在滋润和养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10. 经典性(canonicity) • 内涵的丰富性 • 实质的创造性 • 时空的跨越性 • 可读的无限性

  11. 1.敏锐的生存感受 • 阅读或重读经典将培养一种更为敏锐的生存感受,凝聚人类整体的存在。 • 人文科学的目的是扩展或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认识——其光荣与失败,幸福与苦难,以及单纯普通的平凡。 • 人文科学应该澄清实现生命更高可能性的条件,以此来援助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 • 人文科学应该在心存道德选择的人那里阐明意志、想象和理性的动力,个体通过道德选择塑造他们的命运。 • [美]《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前言4)

  12. 2.高度的移情能力 • 新型的男人或女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移情能力(即他们的各种替代性经历导致的结果),乐于接受变化,乐意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乐意对社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性”。 •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 P.310

  13. 文学能使“心灵的秘密得见光明,灵魂的伤痛得以疏解,深藏的悲痛得以释放,同情得以传达,经验得以记录,智慧得以永存”;文学能使“心灵的秘密得见光明,灵魂的伤痛得以疏解,深藏的悲痛得以释放,同情得以传达,经验得以记录,智慧得以永存”; • 如果文学家“是人类大家庭的代言人和预言家,那么就不应该忽视文学和对它的学习。”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大学的理念》

  14. “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一切文学的必要条件,正如它也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一样。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的结果。一切文学显然都依靠进入别人内心及他们的情境之中的能力”。“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一切文学的必要条件,正如它也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一样。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的结果。一切文学显然都依靠进入别人内心及他们的情境之中的能力”。 • 伊安·瓦特:《小说的兴起》

  15. 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说,所谓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说,所谓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使自己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朗读者》告诉我们,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做到这一点。 3.启蒙与自我启蒙

  16. 《朗读者》与经典阅读

  17.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交车售票员汉娜,喜欢上了一个中学生米夏。因为他会朗读。 汉娜是文盲,但她渴望读书,喜欢听人读文学名著中的片断,从荷马史诗到契诃夫。 其实,汉娜年青时参加过德国党卫队,但她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 她曾经奉命将300名犹太人转送到某地去,晚上将这些犹太人锁进一个教堂。在教堂遭遇盟军飞机轰炸时,她明明手中有教堂钥匙,就是不开门,结果导致这些犹太人无法逃生。 在战后的法庭上,汉娜接受了审判,她没有否认自己的行为,但她坚持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18. 《朗读者》中的审判场景

  19. 从文学到现实 • 二战期间纯粹德国常卫队军官阿道夫•艾希曼曾经是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工具,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前执行丧心病狂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负责人,在被屠灭的600万犹太人中,大约有200万犹太人的死跟他有极其紧密的关系。战后他四处躲藏,终究被抓获受审。1961年12月15日,艾希曼以屠杀2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定为反人类罪、反犹太罪,以及参加犯罪组织罪而判处绞刑。

  20. “平庸的恶” 艾希曼犯下的是一种“平庸的恶”(banality evil)。 他参与屠杀犹太人,只是因为他没有思想,没有思考能力,惟命是从,认为服从命令是他的天职。 艾希曼曾经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疯狂的屠杀行为是在恪守职责,因此他本人不应对屠杀罪行承担责任,当然,这样的自我辩护遭到所有人的痛斥。 艾希曼把所谓的恪守职责置于其人生的最高地位,而且这种职责在本质上既没有接受理性的检验,也没有经受良心的拷问,更没有接受更高境界的检验。

  21. 阿伦特的观点 美国批评家阿伦特 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训。”

  22. 幸运的汉娜 • 《朗读者》中的汉娜比现实中的艾克曼幸运的是,她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在她被判入狱后,她的少年情人米夏没有忘记她,还是不断地把经典名著和自己朗读的录音带寄给她,让她享受到文学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从这些录音带中流出来的声音,像潺潺溪水,滋润了她枯萎的内心、僵死的灵魂,她产生了强烈的冲动,要阅读,要写作,要表达。她做到了。通过听米夏的录音,她慢慢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书写,她能够与米夏通信,与他一起谈论文学作品,欣赏、感悟其中的美,慢慢地,她的人性复苏了。她认识到自己犯下的不可宽恕的罪行。于是,就在她临近刑满释放,米夏已经给她找到了一处住所,让她安度晚年的时候,她上吊自杀了。上吊时,她脚上垫了几本厚厚的精装本的文学名著。

  23. 4.独立而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 世界级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而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纽曼主教开始倡导通识教育的19世纪一样,今天的知识经济依然要求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拥有对所有新资讯进行透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耶鲁1828年报告》是一份对美国本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这份报告辨别了思想的‘方法’(discipline)和‘内容’(furniture)这两个概念。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就是获得‘内容’(furniture),在这万变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价值。想要成为商界、医学界、法律、政治和学术领域的领袖,学生们需要的是‘方法’(discipline),就是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对新的挑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美国的本科课程模式日渐受到亚洲领袖的青睐。典型的美式本科课程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尝试各种课程,然后决定一门在最后两年专修的科目。这种课程模式主要是基于两个原理。第一,大量接触多元学科能让学生建立新的世界观。这不仅增强学生在所选领域的学习效果,还为他们应对将来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做好准备。第二个原因是,相对18岁的年龄,学生在20岁的时候能对专业的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决定。美国的本科课程模式日渐受到亚洲领袖的青睐。典型的美式本科课程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尝试各种课程,然后决定一门在最后两年专修的科目。这种课程模式主要是基于两个原理。第一,大量接触多元学科能让学生建立新的世界观。这不仅增强学生在所选领域的学习效果,还为他们应对将来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做好准备。第二个原因是,相对18岁的年龄,学生在20岁的时候能对专业的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亚洲大学的崛起》理查德 雷文(耶鲁大学校长)

  25. 只有通过学习异己之物,才能真正学会运用本已之物。只有通过学习异己之物,才能真正学会运用本已之物。 ——海德格尔 • 在今天想要具有原创性,最稳健的办法其实就是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并对旧日文学中确实有价值的东西有透彻的了解和富于想像的鉴赏。 ——白壁德

  26. 5.超越自我中心和本族中心的道德想像力 • 汉娜和艾希曼的人格中缺乏一种素质,那就是道德想像力。 • 道德是需要想像力的。 • 孔子说“仁者,二人也”,这里就有一个想像,即想像在我之外还有一个他者,“仁”的本质就是承认他者的存在,并且把他者作为一个像我一样的主体来看待,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阿拉伯神秘主义哲学家布伯提出的“我与你”原则,也包含了他者意识,这就是将“他”转化为“你”,承认对方也是一个主体,是一个与“你”一样的“我”。

  27. 艺术的力量是想像的力量 • 艺术的深刻程度,与其渗入生存的伦理核心的深入程度是相应的。 • 根本上塑造人对现实看法的官能是想象,而不是批判的理智,或者理性,直观现实的能力则是个人道德品格的功能。 • 欧文·白壁德

  28.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 • 多元文化的教育经验激发出新的世界观。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作家歌德在其作品和谈话录就触及到多元文化的主题。 • 他确信,人类精神的最高创造反映了一个存在于现象背后的复杂的内在秩序。不同文化之间在精神上是息息相通的,不管其外表如何不同。

  29. 晚年的歌德被东方文学和文化所吸引,不是因其地方色彩,而是因为他从中发现了永恒的人类因素。正是在对东方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晚年的歌德被东方文学和文化所吸引,不是因其地方色彩,而是因为他从中发现了永恒的人类因素。正是在对东方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30. 1992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 由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成立,在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委员会集中了国际社会一批一流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其中不少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起草了这份里程碑式的报告 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

  31. “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从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三个层次来表述。“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从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三个层次来表述。 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保护文化多样,发展先进文化,对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价值理念不断发生磨擦或冲突,另一方面,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借鉴的机会。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要解决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使之更相互交流、借鉴,并在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32. 风 语 者 ︼ 的 启 示

  33. 纳瓦霍语(Navajo) • 2002年吴宇森导演的电影《风语者》(Wind Talkers),描写生活在犹他州纳瓦霍(Navajo)印第安人保留地上的原住民,纳瓦霍族出身的美国士兵,在二战期间塞班岛战役中的故事,美军为保守军事秘密,利用他们的母语纳瓦霍语,创造出一组日军无法破解的密码。为了防止纳瓦霍战士被敌军俘去破解密码,美国军方专门派军去保护他们,秘令必要时为灭口而杀掉他们。

  34. 两点启示 • 一方面,它说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必要。如果没有纳瓦霍语,美国用英语或其他通用语言创造的密码就很可能被日军破译。那么二战的历史要重写了,乃至世界的格局都要改变了。 •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西方人入侵美洲,至今这块土地上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而现在这个文化生态系统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被完全破坏了。

  35. 《天临终之歌》 1803年杰斐逊总统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时曾建议印第安人放弃狩猎,从事农业。但事实上印第安人在美国西进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选择的可能性。白人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战争进行了几十年,在联邦政府、军队和枪炮的打击下,印弟安人的命运早已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争夺战演变成大屠杀后,太平洋以西的六个印弟安部落的大酋长西思尔为了保护自已部落的子民,正式接受白人的不平等条约,在1854年发表了著名的题为《天临终之歌》的公开信。在北美大平原的印弟安人和所有关心印第安部落的人的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36. 西思尔的讲演 在这篇文字中,西思尔讲到一个民族的救世之梦和它最终被粉碎和被遗忘的命运: “我们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的父亲战败后的自卑状态,他们闲散度日,用甜食和烈酒毁坏自己的身体,我们今后在什么地方度过我们的余生,这并不重要,再过几年,也许是几小时之后,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也曾如你们一样强大,充满希望的伟大部落的子孙,就再也不可能在父辈的坟墓前祈祷了”。

  37. 这一预言不幸被一再言中。今天的印第安人在现实世界中迷惘若失,举步维艰,他们的神学、他们的观世之道都被强大的西方文明所遗弃了,他们掌握自己生命本质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成为美国现代文明的的牺牲品。而印弟安人曾经创造过远比纳瓦霍语丰富得多的文化。这一预言不幸被一再言中。今天的印第安人在现实世界中迷惘若失,举步维艰,他们的神学、他们的观世之道都被强大的西方文明所遗弃了,他们掌握自己生命本质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成为美国现代文明的的牺牲品。而印弟安人曾经创造过远比纳瓦霍语丰富得多的文化。

  38. 波士顿印弟安人保护营地,2000年摄

  39. 吁 天 现代雕塑《吁天》波士顿美术馆 “当最后一个印第安人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时候,印第安人还会像漂过大草原的云影一样,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海洋和树林将继续保持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因为我们热爱大地,就像新生婴儿热爱自已的母亲一样。”

  40. 本课程结构模式(2+2+2~4 ) 理论课 2 讨论课 2 课后阅读 2-4 由助教组织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介绍相关文学名著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审美特征等 根据主讲老师提供的阅读资料自主阅读、思考

  41.  课程动态示意图 听讲 阅读 经典作品 思考 写作 讨论

  42.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 本课程包括讲课、阅读和讨论。安排1次期中作业,1次期末考试(开卷)。除考试外,还要求选课学生上交1篇长约4000字的研究论文。论文题目向讨论课导师咨询后决定,届时将会列出一批适当的题目。

  43. 张德明:《世界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张德明:《世界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奥立弗·A.约翰逊等《世界文明的源泉》(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希腊]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希伯来]《圣经》(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郭建中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 [德]沃尔夫冈·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法]司汤达:《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俄]费·米·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本课程必读书目

  44. (二)课程评分规则 • 平时成绩(含期中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40%,课程论文占40%,期末考试占20%。研究论文要尽可能参照原始材料,即相关的经典名著,集中于其中的某个方面内容或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 所有论文话题,最迟必须于期中作业上交后一周通过。 • 课程论文不仅要标明脚注或尾注,还应以准确明晰的格式列举参考书目,规定于每学期最后一次课结束时上交。

  45. 课程论文基本结构 内容提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遵守学术道德;符合学术规范。 问题意识具体明确;论证严密,材料丰富;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文字清通。 文字简洁,客观概述文章主要观点,不需要展开论证 点明研究对象、主题和范围

  46. 论文格式规范 [左上角]标明课程名称、姓名、学号(小五号宋体) 论文标题(二号黑体)要求简洁明了,揭示论文主题,尽量不使用副标题 内容提要(五号仿宋体,150-300字)要求文字简洁,到位,客观地概述文章主要观点,不需要展开论证 关键词(五号仿宋体,3-5个)点明研究对象、主题和范围 正文(五号宋体、1.5倍行距,4000字 )要求选题具体,问题意识明确;论证严密,材料丰富;分析深入,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文字清通,引用符合学术规范。 参考文献(小五宋体),按照下列顺序排列:作者名、著作名/论文标题、出版社/期刊名,出版年/期刊卷号,页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