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37 Views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歷史教學. 陳惠珠 2011/11/02 陳惠珠陳惠珠 2011/11/02. 性別平等教育 - 瑞典的幼兒教育. 瑞典的托育制度其實是奠基於兩性平權的終極價值;瑞典「性別平等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也是獨樹一幟。 「教育是性別中立的。」亞伯拉罕堡課餘休閒中心的安 ‧ 格羅斯說,老師視小孩為個人,不是「男孩」或「女孩」。.
E N D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歷史教學 陳惠珠2011/11/02陳惠珠陳惠珠2011/11/02
性別平等教育-瑞典的幼兒教育 • 瑞典的托育制度其實是奠基於兩性平權的終極價值;瑞典「性別平等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也是獨樹一幟。 • 「教育是性別中立的。」亞伯拉罕堡課餘休閒中心的安‧格羅斯說,老師視小孩為個人,不是「男孩」或「女孩」。
分組也不會男生一邊、女生一邊;鼓勵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絕不會說「女孩子不玩這個」、或是對男孩說「別像個女生」,不在言辭上貶低另一個性別或設限。園裡原本的doll room(娃娃屋),也改名play room(玩樂屋),小男孩也自然地去玩填充玩具,從名稱顛覆性別藩籬。 參考聯合報報導2011/07/04
婦女的貞節觀念 --明清時代
周氏節孝坊 • 位於北投豐年路,是為了表揚「周絹」的節孝事蹟而設立。在節孝坊的旁邊立著一塊石碑,刻寫周氏的事蹟和節孝坊的修復過程。 • 周氏節孝坊的形式原來是四柱三間,是臺灣唯一採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後來因為地震上層牌坊倒塌,後代子孫重新修建。
引起動機-吳中第一奇節 • 吳中第一奇節是顧炎武頌揚母親王氏的話。 • 王氏守寡:明神宗萬曆30年,王氏年17,許配給江蘇崑山官宦大戶顧同吉。出嫁前,顧同吉因病而死,王氏堅持出嫁,開始43年足不出戶的守寡生活。 • 侍奉公婆至孝:王氏剁下自己的小指,做為藥引,被視為媳婦孝順公婆的最高表現。
獲得子嗣:王氏公婆將顧炎武過繼給王氏,讓王氏有子嗣,顧同吉是顧炎武的堂叔。獲得子嗣:王氏公婆將顧炎武過繼給王氏,讓王氏有子嗣,顧同吉是顧炎武的堂叔。 獲得旌表:王氏51歲時,獲崇禎皇帝旌表,旌其門為「貞孝」。 王氏之死:清兵入關並南下,崑山城被清軍攻陷,王氏絕食而死。
臨死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望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臨死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望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參考:〈林維紅 吳中第一奇節——顧炎武和他的母親〉《歷史月刊》第四期。
引起動機-魯迅看法 魯迅〈我之節烈觀〉:女子自己願意節烈麼?答道,不願。人類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自他兩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節烈很難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說是本人願意,實在不合人情。
提 問 • 從顧炎武母親的身上,可以看出哪些獲得朝廷褒獎的行為? • 從這些受褒獎的行為中,你覺得與什麼觀念有關? • 魯迅的看法,與顧炎武母親的貞節觀念有何不同?
明清時代婦女守貞的背景之一 比較宋代與明清婦女的權利
資料與問題 • 資料一:高攀龍 • 婦之貞,其性然也。猶之乎水之寒,火之熱,非人為使之也。然禀受萬有不齊,故其貞静非得之天者,必待教習撿柙;待教習撿柙,去天成者倍蓰矣。
高攀龍看法的譯文 • 貞潔的女子出於天性,由於每個人的天賦不一,多數人還是要經由教養和約束才能達到,然而終究與天性如此者大有不同。所以前面那段話主要是形容天性貞節的少數女子。〈李貞母墓誌銘〉
資料二:歸有光的文章 • 張母守寡時,兒子(秋官)才七歲。因為家境貧寒,張母以高明的紡紗手藝維持生計。白天送孩子跟老師讀書,晚上則一邊紡紗,一邊督促孩子唸書,母子共用微弱的燈火,通宵達旦。張母以一婦女辛苦持家,將孩子養大。秋官高中進士後,歷任要職,張母也獲得朝廷褒獎。秋官後來退休奉養母親。嘉靖二十年,張母八十歲時,獲得「安人」的命秩。(「安人」是六品的命婦稱號。)張母卻不改粗茶淡飯、紡紗度日的生活,兒子稍有過失時,她也依然不假辭色的責罵。
資料三:南安鄭允桓未婚妻郭氏,名宜娘。晉江郭宗觀女。桓往安南不能歸,付書遣嫁。宜娘曰:夫縱不返,氏終為鄭家婦。遂入門,躬績養老姑。桓竟歿安南。允子歸,宜娘撫之。現年六十四,蓋生平不識夫而終婦道焉。資料三:南安鄭允桓未婚妻郭氏,名宜娘。晉江郭宗觀女。桓往安南不能歸,付書遣嫁。宜娘曰:夫縱不返,氏終為鄭家婦。遂入門,躬績養老姑。桓竟歿安南。允子歸,宜娘撫之。現年六十四,蓋生平不識夫而終婦道焉。 參考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
資料四:盧氏,南坪人,自幼許字月嶺林中。未婚而中販洋吧國不返。母欲奪而嫁之。氏不從,奔往夫家,依姑守節。姑臥病在床十有餘載,氏衣不解帶,侍養至老不衰。其夫在吧寄兒回家,氏教督至於成立,娶婦生孫。從未見夫面,孝節備至,為鄉里所敬服云。乾隆四十年旌。資料四:盧氏,南坪人,自幼許字月嶺林中。未婚而中販洋吧國不返。母欲奪而嫁之。氏不從,奔往夫家,依姑守節。姑臥病在床十有餘載,氏衣不解帶,侍養至老不衰。其夫在吧寄兒回家,氏教督至於成立,娶婦生孫。從未見夫面,孝節備至,為鄉里所敬服云。乾隆四十年旌。 參考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
問題一: • 根據資料一,顯示明代士人對婦女的貞節觀念有怎樣的看法?
參考答案 • 基本的人性質素,會隨著每個人社會「身份」不同,構成相異的道德範疇。就子而言「是孝」,就臣而言是「忠」,就婦而言則是「貞」。就理學的角度,就是「理一分殊」。貞潔的女子出於天性,由於每個人的天賦不一,多數人還是要經由教養和約束才能達到。但因各人天性不同,有時教導、努力也無用,所以節義可貴。
問題二: • 根據資料一~四,顯示哪一份資料對於婦女作為的觀點不同於其他兩者?
參考答案 • 資料二,歸有光強調女性的自主選擇。高攀龍的立場則是理學的,對於道德有著極高的讚美,而這種讚美當然也容易成為道德壓力,強調婦女守貞的重要。
問題三: • 根據資料二、四的故事,一則說明寡母含辛茹苦扶養孩子長大,另一則說明未出嫁到夫家的女子受到鄉里人士的敬佩,還得到朝廷旌別的表揚。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故事,說明儒家與婦女間的關係如何 ?
參考答案 • 歸有光聽聞張母的故事,寫下文章褒揚寡母守節並辛苦扶養孩子的美德。這則故事說明儒家影響婦女守節外,更強調寡母教養孩子的重要,因為母子關係也是儒家重視的一個方面。另一則是盧氏這位女子,縱使未出嫁到夫家,但因為婚約而謹守婦節、奉養翁姑,甚至扶養其夫的孩子。
非選擇題—2007年廣東高考題 • 有研究者在論述“明朝婦女婚姻觀的兩重性”時,引用過下列材料: • 【材料一】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後不改節(節操)者,旌表門閭(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會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數字:《唐書》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萬餘人”。【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數字:《唐書》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萬餘人”。 —據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勝仙與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視,具各有情”,二人通過巧妙的自我介紹,訂下終身。【材料三】女子周勝仙與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視,具各有情”,二人通過巧妙的自我介紹,訂下終身。 —據明中後期小說《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樓喪夫後要改嫁,親戚及鄉鄰都贊同,“少女嫩婦的,你攔著不教他嫁人,留著他做什麼?”【材料四】孟玉樓喪夫後要改嫁,親戚及鄉鄰都贊同,“少女嫩婦的,你攔著不教他嫁人,留著他做什麼?” —據明中後期小說《金瓶梅》
問題 • (1)該研究者認為,明朝婦女的婚姻觀存在兩重性,即保守性與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來分別證明?
(2)結合明朝中後期的經濟、文化狀況,你認為,該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婦女婚姻自主性出現的原因是什麼?(2)結合明朝中後期的經濟、文化狀況,你認為,該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婦女婚姻自主性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 (3)上述材料分別來自官方文獻、學者著作和小說,你對該研究者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研究有何看法?
參考答案 • (1)材料一和材料二證明明朝婦女婚姻觀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證明明朝婦女婚姻觀的自主性。 • (2)明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明中後期、出現了反禮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婦女追求婚姻自主。
(3)可從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對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說是文學作品,作為史料使用,必須慎重。②材料三、四的現象是個案,而且出現在明中後期,不足以說明整個明朝婦女婚姻觀的自主性。(3)可從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對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說是文學作品,作為史料使用,必須慎重。②材料三、四的現象是個案,而且出現在明中後期,不足以說明整個明朝婦女婚姻觀的自主性。
說故事與歷史上的女性形象 • 在一次演講中聽到「透過文字,運用想像,觀看過去」的概念,這意味著故事是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因此接下來利用學生的作業,挑出學生所寫的故事,與學生討論關於女子「忠誠」的形象。
學生作業: • 以傳統道德上看來嫁與父子是一種不倫,受傳統教育又是書香世家的昭君怎能忍受這種恥辱?她當然向漢成帝求助,但因為漢帝的不允而忍辱再嫁。這是一種對皇帝、對國家的忠誠,否則她大可一死了之或設法逃脫,成功的機率不可謂沒有。但她忍下來了,遠離自己的家鄉,下嫁父子,雖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她勸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自此,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多年沒有發生戰爭。也因此,有人認為她在歷史上的功勞可與漢代名將霍去病齊名。
中國多少個朝代都曾使用和親一途來延續國運,這些下嫁的女子都以自己的自由換取帝國的盛世,或多或多少出於無奈,但仍遠赴他鄉,這種實際的行動,比起那些無病呻吟、貪贓枉法的所謂「清廉高官」,更忠誠於自己的主君、國家,以自己女性的特質及力量保衛國家,延續國粹。中國多少個朝代都曾使用和親一途來延續國運,這些下嫁的女子都以自己的自由換取帝國的盛世,或多或多少出於無奈,但仍遠赴他鄉,這種實際的行動,比起那些無病呻吟、貪贓枉法的所謂「清廉高官」,更忠誠於自己的主君、國家,以自己女性的特質及力量保衛國家,延續國粹。 王昭君出塞和親之後,長期紛擾的胡、漢兩國戰事為之停歇,總共維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這不可不說是王昭君的功勞。
討論 • 漢朝與匈奴婚姻觀念有何差異? • 再嫁是個忍辱的行為,這樣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 如何看待和親來維持漢匈和平的方式?
《漢書》-王昭君形象 • 王昭君因呼韓邪單于的請婚而出塞和親,與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呼韓邪死後,昭君因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習慣,而嫁給呼韓邪的兒子,生下兩女。記載中的王昭君是個肩負兩國和平的使者,但也呈現傳統中國統治下的女子,婚姻任人安排,不能自主,以及如何在環境中努力調適以求生存的形象。
民間故事-《琴操》 • 作者:東漢蔡邕或東晉孔衍 • 王昭君因美麗而被獻給漢元帝,不過漢元帝多年未曾聞問,於是昭君心生怨懟。等到單于請婚,昭君主動請行,嫁給單于。她與單于生下一子後,因單于死亡,依胡俗必須嫁給單于之子。因此,昭君無法接受吞藥自殺。
民間故事-《西京雜記》 • 作者:東晉葛洪 • 由於王昭君不願賄賂畫師,而被畫師畫醜。直至昭君被送去和親,漢元帝才看到昭君的美貌。但礙於君無戲言,只好忍痛送昭君和親,元帝最後將畫工棄市處死。
民間故事-唐代《王昭君變文》 • 透過邊疆景色與中原對照的描寫,來呈現昭君出塞的惆悵心情與單于娶美嬌娘的愉悅心情。由於昭君思念家鄉的惆悵心情,沒多久就香消玉殞的離開人世。之後,單于對其厚葬,而漢哀帝也遣使悼祭並追述其功。
關於王昭君書寫的形象變化 • 《漢書》的書寫,是以出塞和親與沒有自己的聲音為主軸。《琴操》則是表達昭君怨懟主動請行,為有自己想法的女子。《西京雜記》則是描述恃美不願賄賂畫工的昭君。《王昭君變文》則是描述昭君對中原思念不已而香消玉殞,單于厚葬到漢使悼祭等。 • 參考許孟怡,〈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代社會〉(師大碩論,2010年)
小結與問題 • 小結:這些書寫,對於昭君出塞的情節與其形象,有所增減與變化。 • 問題1:由於《漢書》是官方立場的史書,其對王昭君的描寫有什麼特別的考量? • 問題2:這些形象中,同學最喜歡的是哪種形象,為什麼?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頁(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h8.ht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頁(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h8.htm)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頁(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h8.ht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頁(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h8.htm)
梁高行拒聘 • 《列女傳》卷四:梁國有一寡婦,容貌與德行並佳。因丈夫早死,有許多貴人都來求婚,但都遭到她的拒絕。梁王風聞此事,也來下聘,婦人仍堅決不肯受聘,並且為了斷梁王的念頭,她持刀割掉了自己的鼻子,表示心意之堅。梁王受到了感動,便尊稱她為「高行」。 • 摘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頁
《列女傳》卷五:戰國時代齊宣王時,在路旁發現有人被殺死,經追查發現有兩兄弟是嫌犯。但這兩兄弟都說自己才是殺人兇手。地方官吏無法判決,於是上報齊王。齊王派人詢問兩兄弟的母親,究竟是誰有罪。他們母親請求齊王將幼子問罪,原因是幼子為她親生,長子則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她曾在丈夫過世前,答應丈夫善待長子。齊王深受感動,便赦免了他們,並且尊稱他們母為「義母」。《列女傳》卷五:戰國時代齊宣王時,在路旁發現有人被殺死,經追查發現有兩兄弟是嫌犯。但這兩兄弟都說自己才是殺人兇手。地方官吏無法判決,於是上報齊王。齊王派人詢問兩兄弟的母親,究竟是誰有罪。他們母親請求齊王將幼子問罪,原因是幼子為她親生,長子則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她曾在丈夫過世前,答應丈夫善待長子。齊王深受感動,便赦免了他們,並且尊稱他們母為「義母」。 • 摘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