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8 Views
云南省对赤水河流域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云南省水利厅 二○○九年十二月. 1 云南省赤水河流域概况. 1 .1 自然概况. 云南省境内的赤水河流域位于昭通市东北部,涉及昭通市镇雄和威信两县。云南省境内集水面积 1976.6km 2 ,占昭通市国土面积的 8.8% ,主要支流有倒流河、母享河、石坎河、新河等。 赤水河发源于镇雄县板桥镇,出境多年平均流量为 40.0m 3 /s 。. 赤水河流域地形起伏较大,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 11.3℃ ~ 13.3℃ 之间,河谷区年平均气温约 16.4℃ ,高山区约 7.5℃ 。山区湿度大,日照少,干旱指数小于 1 。
E N D
云南省对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云南省水利厅 二○○九年十二月
1 云南省赤水河流域概况 1 .1自然概况 • 云南省境内的赤水河流域位于昭通市东北部,涉及昭通市镇雄和威信两县。云南省境内集水面积1976.6km2,占昭通市国土面积的8.8%,主要支流有倒流河、母享河、石坎河、新河等。 • 赤水河发源于镇雄县板桥镇,出境多年平均流量为40.0m3/s。
赤水河流域地形起伏较大,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1.3℃~13.3℃之间,河谷区年平均气温约16.4℃,高山区约7.5℃。山区湿度大,日照少,干旱指数小于1。赤水河流域地形起伏较大,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1.3℃~13.3℃之间,河谷区年平均气温约16.4℃,高山区约7.5℃。山区湿度大,日照少,干旱指数小于1。 • 流域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
1 .2 社会经济概况 • 云南省境内赤水河流域涉及镇雄县14个乡镇,威信县4个乡镇,威信县城位于赤水河流域。 • 境内流域内总人口60.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306人/km2,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2.5倍。城镇人口9.41万人,城镇化率为15.6%;全流域GDP为13.16亿元,人均GDP仅2177元。 • 流域内现在耕地114.1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0.02万亩,有效灌溉程度仅8.8%; • 流域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烤烟、玉米、洋芋等,水稻只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坝区零星分布。 • 区域内旱灾频繁,并存冰雹灾害、洪患、涝灾、滑坡、泥石流等。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经济基础、闭塞的交通、众多的人口,加上种类多且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当地底子薄、贫困人口多的现实。
1.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云南境内赤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97.3mm,水资源总量为8.7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1450m3/人,为全省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的53.8%。 • 赤水河干流现状水质为Ⅲ类,石坎河城镇下游段污染较严重,现状水质为Ⅳ-Ⅴ类,倒流河现状水质为Ⅰ类,母享河现状水质为Ⅱ类。
赤水河流域(云南省境内)现状水利工程以引水工程为主,占供水量的86%,蓄水工程均为小型工程,总库容509万m3。赤水河流域(云南省境内)现状水利工程以引水工程为主,占供水量的86%,蓄水工程均为小型工程,总库容509万m3。 • 赤水河流域(云南省境内)总用水量为4370万m3,其中生活占35.0%;工业用水量203万m3,占4.6%;农业占总用水量的60.4%。说明赤水河流域工业很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以农业为主。 •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5.0%,低于全省6.4%的平均水平。
1.5 主要存在问题 • (1)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落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 (2)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 • (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威信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石坎河,造成河道水质恶化,水污染加剧。 • (4)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大,成为下游泥沙来源的主要地区之一。
2 对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 2.1 处理好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 赤水河流域为云南省贫困区域,人口密度大,两县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都比较薄弱,自身的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云南省赤水河地处上游,其生态保护对下游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不处理好流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就根本无法做好生态补偿工作。
2.2 概念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 • 通常进行生态保护规划时采取的措施为: • (1)产业结构调整。 • ① 农业:加快农业结构升级,由传统农业直接向生态农业发展。调整种植结构,避免推广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及杀虫剂的经济作物种类,控制蔬菜、花卉等施肥量大的作物发展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倾斜政策,严格控制农业用地不新增,保护基本农田。 • ② 工业:对工业项目建设进行适当限制。 • (2)以人为本,保障保护区居民的基本生存权,解决部分乡镇的集镇供水和农村居民饮水困难。
(3)居民生活、生产防污有关措施。 • ① 居民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建立集镇污水处理系统,作到达标排放;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在保护区以外建设垃圾填埋场,乡镇驻地建设小型垃圾中转站,各村委会建设垃圾集中清运点;推广农村家庭生态卫生旱厕。 • ② 农业生产防污措施:突出田间节水灌溉措施和作物平衡施肥,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和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化肥农药的流失量。 • ③ 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 • (3)水土保持措施。 • (4)长效补偿机制。 • (5)严格立法与执法。 • 鉴于生态补偿机制概念较为宏观,建议在制定时具体化概念,提高可操作性,区分好与其他常规已有措施的异同。
2.3 编制科学可行的流域规划 • 赤水河流域涉及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由于行政区划和管理的限制,流域的经济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区都制定有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规划,但这些规划缺乏流域综合规划的统筹指导,建议由流域机构统一研究制定上、下游、省际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为指导性各省开展工作的依据。 •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涉及水利、环保、林业、国土、农业等多部门,包含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森林保护、土地利用等研究内容。建议应由政府牵头实施,并形成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组织机构。
2.4 具体技术建议 • (1)若采用交界断面水量、水质作为补偿标准的建立依据,鉴于河流水系的复杂性,省际出入境支流交错的情况,应处理好仅以干流交界断面分析的不足。 • (2)交界断面的污染物指标较容易监测;但水量年内、年际丰枯变化明显,各种保证率的来水差异较大。若采用水量作为补偿指标时,应采用符合当地实际的原则、方法。
汇报结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