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668 Views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夏孙青. 性质 原因 过程 意义 评价. 知青一代. 性质.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在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原因. ( 1 )把组织和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联系起来,开始给上山下乡注入了政治内容。 ( 2 )解决红卫兵带来的就业压力. 过程. 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
E N D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夏孙青
性质 原因 过程 意义 评价 知青一代
性质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在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原因 (1)把组织和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联系起来,开始给上山下乡注入了政治内容。 (2)解决红卫兵带来的就业压力
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
四叔常说:“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四叔常说:“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
意义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评价 正面: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 同时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民面貌。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
评价 负面: 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 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