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73 Views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徐士元 2013 年 8 月 25 日. 人有所长,人各有志,当 “ 志 ” 与 “ 长 ” 契合时,你的职业就是你的事业,愉快伴随着你,成就等待着你。 但在其过程中,要有勤奋、韧性、方法、协作。 为师者,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永无止境,而且可以乐在其中!. 提 纲 一、传道授业解惑 —— 师何以为 二、职业道德与师德 —— 何以为师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精神 —— 师者追求. 一、传道授业解惑 —— 师何以为 1 、大学之道 2 、师者何为 3 、职业特点
E N D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徐士元 2013年8月25日
人有所长,人各有志,当“志”与“长”契合时,你的职业就是你的事业,愉快伴随着你,成就等待着你。人有所长,人各有志,当“志”与“长”契合时,你的职业就是你的事业,愉快伴随着你,成就等待着你。 但在其过程中,要有勤奋、韧性、方法、协作。 为师者,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永无止境,而且可以乐在其中!
提 纲 一、传道授业解惑——师何以为 二、职业道德与师德——何以为师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精神——师者追求
一、传道授业解惑——师何以为 1、大学之道 2、师者何为 3、职业特点 4、《规范》出台
1、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以何为大? 大在大师、大爱、大美 …… 大在大学问、大视野、大作为…… 大在远大、神圣和崇高,志存高远、阳春白雪 大在形而上学,象牙之塔…… 不是小盆景、不是小市民,不是小打小闹、小里小气……
2、师者何为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什么:德性是基础,促其成人; 知识是载体,促其成才; 素质是目标,促其成功。 科学:知识、思想、方法、精神 生:生活常识,生存技能,生命意义。 师:学问之师,事业之师,人生之师。 师魂:爱生如子。
3、教师职业的特点 (1)圣贤先哲的赞誉 荀 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 快;有快则法度坏”。 杨 雄:“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 韩 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孙中山:“教育者,乃引导人群进化者”。 培 根: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 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威尔逊: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人物。
3、教师职业的特点 (2)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理想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 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 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 (《大学》)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3)当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 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 • 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 • 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 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 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 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背景 •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责任心、爱心、学风、学术道德等: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 (段振豪、肖传国、周祖德……) • 新形势的挑战: “三冲突”: 高要求与低认同、权威与尊重、合作与竞争
默契到成文——为何《规范》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于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教人〔2011〕11号印发。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敬业爱生(重点是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教书育人(重点是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 严谨治学(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的学术行为) • 服务社会(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社会的关系) • 为人师表(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的社会道德责任) • 爱国守法(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国家的关系)
二、职业道德与师德——何以为师 1、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的基本要求 3、师德的核心构成 4、实德的底线与修炼
1、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根据、传统1、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根据、传统 • (1)职业道德 •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 • (2)教师职业道德(师德) •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质。 •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据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据 普遍意义上而言: • 人格上的善可以使专业才能“锦上添花”; • 人格上的恶可以使专业才能“减分”; • “专业”本身具有道德意蕴,一个人选择和从事一种专业需要内在道德的参与,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具备。 具体而言: • 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 教师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相互重叠的。 • 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2、师德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主要规范) 师德的基本原则:乐教敬业 师德的主要规范: •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规范 • 教师与教师关系的道德规范 • 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的道德规范 • 教师与社会的道德规范: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道德规范 教师与社区的道德规范 教师与教育协作单位之间的道德规范 教师在从事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规范
2、师德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主要规范) 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 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3、师德的核心构成(善、爱、公正感、责任感)3、师德的核心构成(善、爱、公正感、责任感) 教师善。教师善的两个要件:第一,教师善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第二,教师善的动机与结果应该实现统一;以生为本。 教师的爱。教师爱的三元素:“亲近感、理解感、期望感”,“皮格马利翁”效应 亲其师,信其道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高震东) 教师的公正感。 教师公正就是指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予他。 教师的责任感。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教育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作为人的人品人格的评价、作为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评价、作为学者的学风学养的评价和作为劳动者的工作量工作绩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作为人的人品人格的评价、作为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评价、作为学者的学风学养的评价和作为劳动者的工作量工作绩效的评价。 • 缺乏对教师作为人、作为师者、作为学者质的评价,将教师教学和育人这种复杂劳动的评价管理等同于简单劳动的评价管理。因此,要“软硬”结合制定教师岗位职责。 • 引导教师育人自育、自我发展。助讲培养、知识更新、出国访学等制度安排。 • 坚持淡化短周期、强化长周期的原则,提倡教师坚守科学精神,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力,将高水平的创新和成果作为目标;坚持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特长和潜力;坚持研究和探索,在学术评价、周期设定、规章制定、考核评优、分配与激励上不断提高其科学性。
4、师德底线与修炼 师德底线的要求(五个规范、五对关系) • 教师与教育(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 师生关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宽容) • 教师之间(协作、尊重、团结、克服文人相轻) • 教师与领导(尊重、监督,参与学校发展) • 教师的言表风纪(语言、仪表、风度-稳重、可亲、可信) 教师道德修养手段:致知→内省→践行→慎独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精神——师者追求 1、职业与职业价值观 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精神
1、职业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从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角度把职业分为九大类: • 1、自由型(非工资工作者型) • 2、经济型(经理型) • 3、支配型(独断专行型) • 4、小康型 • 5、自我实现型 • 6、志愿型 • 7、技术型 • 8、合作型 • 9、享受型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人各有志”的“志”主要指职业价值观,就是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 • 职业价值观的作用机理: 职业期望→工作态度→绩效水平→职业发展
影响因素: 要决定哪些因素对你是重要与否,哪些是你优先考虑和选择的。 • 发展因素 • 保健因素 • 声望因素 职业价值观分类: • 收入与财富 • 兴趣特长 • 权力地位 • 自由独立 • 自我成长 • 自我实现 • 人际关系 • 身心健康 • 环境舒适 • 工作稳定 • 社会需要 • 追求新意 需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 职业价值观与金钱的关系 • 职业价值观与兴趣和特长的关系 • 职业价值观的排序与取舍的问题 • 职业价值观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淡泊名利与追逐名利的关系
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发展的价值判断,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是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它的形成与否,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方向,还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影响教育事业的成效。 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 教师职业信念:对事业的认识、态度、责任感上 • 教师的职业情感:理智感、道德感、教师的幸福感 • 教育工作的创造性以及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活力的展现,体现出教师特有的精神享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教育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终身职业时,他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2、教师的职业精神 (1)含义 教师职业精神是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2)形成机理: 职业责任→职业利益(整体利益)→社会义务→文化自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3)内涵 • 理论内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 • 实践内涵:敬业、专业、志业、乐业。
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精神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精神是一种信仰,只有在坚定的职业信念、深厚的职业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下才能形成敬业、专业、志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问题分析:谁的责任? 现行人才培养体系中,未真正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潜力挖掘、主体性植入培养方案和培养环境,学生主体性受限,得不到尊重和发挥,“培养方案”中诸多课业消解了学生生命的意义,人文教育的缺位,生活教育的放任,余下的只有教育过程的规训化,文化的缺失导致的教学异化,使其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在技术层面、工具层面、模式层面徘徊大批量、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从短期看是学校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但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看,人力资源低质化是教育的最大失误和巨大浪费。
部分高校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的泛化,很多学科专业无校本特色、对接行业需求无章法、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无条件,等等; 二是学生主体的虚化,翻了花样的教学改革,大多还是沿用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是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最低的硬件投入、最低的教师能力成本和时间投入,使得教学过程形式化; 四是教学评价的低效化,量化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只是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应试教育的“状元”、缺乏独立意志和鲜明个性的“乖孩子”,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的需求和回答好钱学森之问相去甚远。
大学教师的学高,不简单地等同于学历高、职称高、专业精深,还在于其应文理兼修,可为师者,足以为“师”。大学教师的学高,不简单地等同于学历高、职称高、专业精深,还在于其应文理兼修,可为师者,足以为“师”。 一是要能通过知识传习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过程,让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 三是要系统钻研和传授科学,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积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平时与考试成绩,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动机目的、学习态度行为、学习过程方法等综合评价,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投入、匠心独具的情景设计和亦师亦友的循循善诱。 教学有量质无穷
二十年从业思考 • 知道与体道的并重 • 树人与正己的统一 • 经师与人师的契合 为人:尽心,安身→立命,人生观,为人以诚待以信 为学:尽力,成才→成功,成功观,求得十年磨一剑 为师:尽职,经师→人师,苦乐观,教学有量质无穷 为业:尽责,职业→事业,事业观,明晰职业价值观
初为人师 千锤百炼志业敬业方可明理传知 结缘海院 厚积薄发专业乐业不愧教书育人 与新同事共勉 共建美好海大!
谢 谢! 徐士元 电 话:650799 电 邮:校内OA信箱 办公室:行政楼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