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第十一讲 儒家美学观

第十一讲 儒家美学观. 一、 “ 比德 ” 为美. “比德”为美,是儒家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 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道德的某种象征; 自然物的美,不在于物体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道德意义。.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刘宝楠 《 论语正义 》 指出:“仁者乐山”,“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智者乐水”,刘宝楠 《 论语正义 》 引孔子语:“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孟子:“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讲 儒家美学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讲儒家美学观 www.themegallery.com

  2. 一、 “比德”为美 • “比德”为美,是儒家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 • 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道德的某种象征; • 自然物的美,不在于物体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道德意义。 www.themegallery.com

  3.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刘宝楠《论语正义》指出:“仁者乐山”,“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 “智者乐水”,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子语:“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www.themegallery.com

  4. 孟子:“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水之美,在于它有不竭的“源泉”,在于它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正如同“君子”有深厚的道德之“本”,道德修养循序渐进一样 www.themegallery.com

  5. 荀子借孔子之口,表述他比德为美的自然观。 • 如《荀子·法行》记载孔子以“玉”比德:“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也邪? • 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 www.themegallery.com

  6.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 • 坚刚而不屈,义也; • 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 • 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治也,有条理也)也。 • 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www.themegallery.com

  7. 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指出,山、水之美在其为“仁人志士” 进德修业的象征。 www.themegallery.com

  8. 周敦颐曾著《爱莲说》,塑造了“莲”出污泥而不染的美的形象周敦颐曾著《爱莲说》,塑造了“莲”出污泥而不染的美的形象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 www.themegallery.com

  9. 从先秦儒家、到汉儒,经隋唐儒家,到宋儒,自然比德为美的思想被不断继承、宣扬与传播,形成了儒家美学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从先秦儒家、到汉儒,经隋唐儒家,到宋儒,自然比德为美的思想被不断继承、宣扬与传播,形成了儒家美学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 www.themegallery.com

  10. 正是在这样的美学传统和审美语境下,产生了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图”、“岁寒三友”图,产生了中国诗赋和绘画中道德化了的自然美意象系列,如梅、兰、竹、菊、松、水仙、山水等。 www.themegallery.com

  11. 梅 王安石 •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www.themegallery.com

  12. 梅花绝句/陆游 •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www.themegallery.com

  13. 卜算子·咏梅 •   陆游(南宋) • 驿外断桥边,  •   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 •   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www.themegallery.com

  14.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www.themegallery.com

  15. 二、以“情”为美 • 中国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以“情”为美的思想。从学派属性和思想渊源来说,以“情”为美,属于儒家美学。 • 儒家就基本态度和总体倾向而言,是正视、承认情欲这一人性的客观存在的. www.themegallery.com

  16. 如孔子说:“因民所利而利之”, • 孟子主张因民“所欲”,“与之聚之”, • 荀子指出:“礼者养也”,“养人之欲,给人以求。” www.themegallery.com

  17. 董仲舒:“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董仲舒:“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 • 朱熹指出:“人心不全是不好”,“饥能不欲食乎?寒能不假衣乎?能令无生人之所欲乎?虽欲灭之,终不可得而灭也。” • 儒家对“情欲”的这一基本态度,奠定了中国美学以“情”为美的思想基础。 www.themegallery.com

  18. 中国古代美学以“情”为美,追寻源头,《礼记·乐记》可视作滥觞。中国古代美学以“情”为美,追寻源头,《礼记·乐记》可视作滥觞。 • 《乐记》认为,人生而有情,情得不到发泄和满足则不能无乱,而过分放纵情欲也会带来社会纷乱,所以圣人制礼作乐,用以有节度地泄导人情。 • 因此,音乐的第一项功能是使人快乐,使人求乐的情感得到满足;第二项功能是使情不逾礼失德,达到“美善相乐”。 www.themegallery.com

  19. 六朝时期,人们继承先秦儒家合礼之情为善为美的思想,“越名教而任自然”,将“情”从道德礼教的牢笼下独立出来,明确提出以“情”为美。六朝时期,人们继承先秦儒家合礼之情为善为美的思想,“越名教而任自然”,将“情”从道德礼教的牢笼下独立出来,明确提出以“情”为美。 • 晋陆机《文赋》: • “诗缘情而绮靡。”“言寡情而鲜爱。” www.themegallery.com

  20.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明确把“情”与“美”联系起来: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明确把“情”与“美”联系起来: • “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 • “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情性。” •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www.themegallery.com

  21. 晋挚虞《文章流别论》: • “情之发,因辞以形之”,诗“以情志为本”、“以情义为主”。 •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分析文学作品时指出“以情纬文”,“文以情变”。 www.themegallery.com

  22. 萧绎《立言》区别了“文”、“笔”之后指出:“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萧绎《立言》区别了“文”、“笔”之后指出:“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 • 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www.themegallery.com

  23. 明清之际奏出了情感美学的强音: •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称赞市井艳词,正在于“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 徐渭指出:“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 • 焦竑说:“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 www.themegallery.com

  24. 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动人。” • 章学诚说:“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 • 黄宗羲说:“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 王夫之说:“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www.themegallery.com

  25. 三、“中和”为美 • 儒家尚礼,“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为美,是儒家美学另一份独特贡献。 • 《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得好:“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之正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www.themegallery.com

  26. 由“礼”派生的“和”之美,在中国古代社会现实中有多种表现形态。由“礼”派生的“和”之美,在中国古代社会现实中有多种表现形态。 • 首先是天地之和,它是人间之和的本体和生成依据。 • 其次是作为“天地之和”必然反映的“天人之和”和“人人之和”。 • “人人之和”又表现为同辈之和、代间之和与社会之和。 www.themegallery.com

  27. 代间之和的原则是“以父统子”、“以长统幼”;代间之和的原则是“以父统子”、“以长统幼”; • 同代之和的原则是“以嫡统庶”、“以长统幼”、“以男统女”。 • 社会之和是由同辈人与不同辈人组成的人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社会。 www.themegallery.com

  28. 《礼记·礼运》描述的“大同世界”就是这种和谐社会。《礼记·礼运》描述的“大同世界”就是这种和谐社会。 • 按照“天地之和”实现“人人之和”、“天下之和”,关键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之和。 • 政治之和,一方面取决于下服从于上,也就是“大一统”; • 另一方面取决于上抚爱下。和谐的社会必以和谐的人为美。 www.themegallery.com

  29. 所谓“人和”,即社会中的成员必须遵守代间之和、同代之和以及政治之和、神人之和等一系列行为准则去行事,不可放纵任性,为所欲为。 • 为反对任性而为,孔子提出“中庸”之道。 www.themegallery.com

  30. 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要求: • “乐之务在于和心”, • “琴所首重者,和也”, • “温柔敦厚,诗教也”, • 都是以和为艺术美特质的著名命题。 www.themegallery.com

  31. 四、形式之美 • 与佛家、道家鄙薄文饰相比,儒家特别重视形式美。 • 以“文”为美是儒家美学的独特贡献。 • 在此之外,儒家还论述了内容的合适表现美——“合目的”的形式美: • 如孔子说:“辞达而已。”“辞多则史,少则不达。” • 刘熙载说:“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 www.themegallery.com

  32. 张戒说得更明确:“中的为工。” •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 • 荆轲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常人观之,语既不多,又无新巧,然而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此亦所谓中的也。 www.themegallery.com

  33. 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围绕着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美丑问题经常展开一系列争论: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围绕着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美丑问题经常展开一系列争论: • 文章的文辞是繁好还是简好? • 是深奥好还是浅显好? • 是骈偶好还是散行好? • 是华丽好还是朴素好? • 是含蓄好还是直露好? • 是老陈好还是生新好?等等。 www.themegallery.com

  34. 这些问题虽然属于形式美方面的问题,但必须结合文辞所蕴涵的意义来考察。这些问题虽然属于形式美方面的问题,但必须结合文辞所蕴涵的意义来考察。 • 当文辞合适地表达了意义的时候,这种文辞就是美的,溢出意思需要的淫靡之辞与不能充分地达意之辞,都是不美的。 • 如果离开文辞所蕴涵的意义,孤立地偏尚简约、朴素、散行、含蓄等等,只能是不得要领的皮相之见。 www.themegallery.com

  35. 散文文辞的繁与简、篇幅的长与短的论争,是由唐初史学家刘知几引起的。其影响所被,一 直扩展到诗歌领域。宋代,欧阳修与谢希深、尹师鲁作文竞相赛简一事,把这种论争推上了高潮。 • 此后,尚简尚短似成不易之论。尚简尚短,倘指言简意赅而言是不错的。问题产生于末流所被,仅从文章的繁简长短上评价文章优劣得失,好像繁长之文都不如简短之文好,这就犯形式主义的毛病了。 www.themegallery.com

  36. 较早发现这一弊病而给以批评的是金人王若虚。他一针见血地批评欧阳修等人的尚简偏向:“若以文章正理论之,亦惟适其宜而已,岂专以是为贵哉 ?盖简而不已,其弊将至于俭陋而不足观也已。”(《滹南诗话》) www.themegallery.com

  37. 清人钱大昕: • “ 文有繁有简。繁者不可减之使少,犹之简者不可增之使多。 • 左氏之繁胜于《公》 、《谷》之简,《史记》、《汉书》互有繁简, • 谓文未有繁而能工者,非通论也 。”(《潜研堂文集》卷三三) www.themegallery.com

  38. “鹤颈虽长,断之则非;凫颈虽短,续之 则忧。” • 繁”只要“句无可削”,“不余一言”,也是美的文辞,根本不应该非难;而“简”也只有在“不失一辞” 的前提下才是美的,否则就“陋不足观”。 • 元稹的《行宫》小诗,全诗只二十字,然意象具足,读者不嫌其短;白居易的《琵琶行》洋洋洒洒,然殆无长语,读者又何尝嫌其长? • 正所谓“繁简各有其宜也”。 www.themegallery.com

  39. 唐李德裕指出:“古人辞高者,盖以言妙而适情,不取于音韵;意尽而止,成篇不拘于只耦。 ”(《文章论》) • 清代程廷祚:“气盛者偶丽不为病。” www.themegallery.com

  40. 辞采的浓与淡、丽与朴,也是一对矛盾。 • 六朝宫体诗浓汝艳抹,片面追求文辞的浓丽,常常有乖事物的本色,固是一偏;但反过来,唯以朴素为美,认为华丽的文辞就不美,也未免矫 枉过正。 www.themegallery.com

  41. 宋人范温说得好:“文章当理与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一切则为长语。”(《潜溪诗眼》)宋人范温说得好:“文章当理与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一切则为长语。”(《潜溪诗眼》) • 程廷祚:“理充者华采不为累。” www.themegallery.com

  42. 关于用语的“新”与“陈”之间的关系,韩愈是主张“戛戛独造”的,黄庭坚、张戒则指出 “以故为新”、“点铁成金”说: •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www.themegallery.com

  43.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程廷祚说:理充气盛者,“陈言不足去,新言不足撰” www.themegallery.com

  44. 不追求新奇而只讲究辞达理顺,结果却能“不求奇而奇至矣”(张耒 《答李推官书》),这就叫“因事以出奇”,“至足之余,溢为奇怪”(苏轼)。 清代,由于以考据为文、学问为诗,人们比较崇尚用事的广博与行文的艰深。 焦循则指出 :文章不应以“深”、“博”为尚而应以“辞达”为尚:“文有达而无深与博。” www.themegallery.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