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91 Views
党史讲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的发展. 李德良. 提 纲. 一、 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二、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三、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影响 。. 一、 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一)主题和主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 1 、 1840 年代后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 2 )如何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下造成的黑暗和愚昧? ( 3 )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走向繁荣富强?.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E N D
党史讲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的发展 李德良
提 纲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三、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影响。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一)主题和主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 1、1840年代后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1)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2)如何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下造成的黑暗和愚昧? (3)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走向繁荣富强?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2、救国富强与百舸争流 (1)救国富强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思潮汹涌、政党林立。 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400多种) 各种“主义”思想流派与政党组织(300多个)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3、人民在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诞生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一些西方学者和港台学者则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缺乏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俄共的强制移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很大弱点,难以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是一些知识分子,建党时没有多少工人党员,中国共产党不能算是无产阶级政党等等。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不是历史的必然。 • (一)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奠定了阶级基础) 2、十月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奠定了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这个趋势可以说明,国民党已“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已超过它的主观力量了”。 “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的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能它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一般新领袖对国民党均不满意。” ——蔡和森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2)与其他政党组织的区别 ●鲜明的政治纲领 ●严密的组织纪律 ●思想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社会底层的支持 ●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 ● 拥有一批有理想和信念的精英人物
(二)主流和本质: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党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探索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简称“三史”。(二)主流和本质: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党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探索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简称“三史”。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1、奋斗探索史 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探索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探索和开辟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组织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失误、曲折 • ●“二七惨案”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 ●苏区肃反问题(AB团) ●西路军问题 • ●抢救失足者运动 主要原因:①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斗争的经验。 ②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前更为严重。 ③党所处的斗争环境极为严酷,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巩固新政权与恢复国家经济 ●推行土地改革与社会革新 ●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初步努力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失误、曲折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庐山会议由纠“左”转为反右 ●中苏论战 ●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①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时间不长,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和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经验。②在党内,包括党的领袖,没能完全改变战争年代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③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对党中央、毛泽东确定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及各项方针政策产生重大影响。④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存在着弊端。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一是社会生产快速发展。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模式。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 二是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从人口大国成为经济大国;经济实力举足轻重。 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种田纳粮的历史已经终结。医疗逐步保障,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水平迈进。 四是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军事实力更加雄厚,世界大国的地位更加牢固。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2、理论创新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 (1)毛泽东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特色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特色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一脉相承:五个“同”:理论源泉,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共同事业,历史任务。 与时俱进: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问题,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特色理论之“特”。
一、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3、自身建设史 (1)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 (2)高度重视党的建设。 (3)高度重视党的理论武装。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1.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迫在眉睫。 一是世情所需。 三大: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两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二是国情所需。 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 经济发展的四个转变: 一是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 二是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转变; 三是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四是由建立体制向完善体制转变。 五个问题: 一是总需求潜力大,但内需相对不足; 二是在供给方面,传统竞争优势减弱; 三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日趋明显; 四是社会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五是深化改革任务艰巨,难度更大。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三是党情所需。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内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8个“一些”。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 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2、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以新的理论境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 努力掌握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这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二是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过去一直强调“发扬党内民主”; 十六大提到了“党的生命”的高度; 十七大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十七届四中全会: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本质: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 途径: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 目的: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三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干部队伍建设剥开了神秘的面纱,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从讲究艺术到讲究科学。 民主参与程度有限,公开范围有限,竞争程度有限,势必对“择优”形成制约。 特点: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是作为原则性要求提出来的; • 同时把它与机制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四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赖以存在、发展和发挥领导执政作用的载体。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 一是推进基层组织的工作创新; 二是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三是建设高素质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 四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五是以坚强党性为保证,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依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体现。 进一步明确当前党风建设的思路,“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六是推进制度创新,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历经运动反腐到办案反腐,再到制度反腐的探索历程。 当初作为一场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斗争”,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要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三、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1、否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只起破坏性 作用,只有资产阶级“启蒙”才有建设性意义。 2、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歧路。 3、宣传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 4、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能走多远。 5、把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
三、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影响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 1、历史虚无主义不管鼓吹什么,否定什么,其根 本上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 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思想。 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 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 人之材,湮(yan)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 祖宗,必先去其史。”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 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打开缺 口的。这是共产党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 3、历史虚无主义适应了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 4、历史虚无主义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三、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影响 (三)坚决抵制、批驳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要摆事实、讲道路,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只有对党的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使命。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是党史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本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