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13 Views
第十八章 小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曾慧韵 E-mail: hlb21447@163.com. 第一节 解剖和生理概要. 小肠的解剖 小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在正常人体内成人全长约 5-7m ; 血供: 空肠和回肠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的静脉分布与动脉相似,最后集合成肠系膜上静脉,而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门静脉干。 小肠的生理 :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每天经小肠分泌的液体量可达 8L 。. 第 二 节. 肠梗阻.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即称为 肠梗阻.
E N D
第十八章 小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曾慧韵 E-mail: hlb21447@163.com
第一节 解剖和生理概要 • 小肠的解剖小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在正常人体内成人全长约5-7m; • 血供:空肠和回肠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的静脉分布与动脉相似,最后集合成肠系膜上静脉,而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门静脉干。 • 小肠的生理: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每天经小肠分泌的液体量可达8L。
第 二 节 肠梗阻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即称为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即称为肠梗阻
肠管局部的病理生理变化 1.肠蠕动增强 2.肠腔积气积液、扩张 3.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 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1.体液丢失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2.全身性感染和毒血症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护理评估 • 健康史 • 身心状况 • 诊断检查 • 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
病因和分类 按发生的基本原因 • 机械性肠梗阻 • 动力性肠梗阻 • 血运性肠梗阻 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 单纯性肠梗阻 • 绞窄性肠梗阻 按梗阻的程度 • 完全性肠梗阻 • 不完全性肠梗阻 按梗阻的部位 • 高位肠梗阻 • 低位肠梗阻
病因和分类 • 按梗阻基本原因分 1、机械性: A、肠腔堵塞(寄生虫、粪块、异物) B、肠管病变(炎症、肿瘤、先天闭锁) C、肠外压迫(疝、粘连、肠扭转、肠套叠) 2、动力性: A、麻痹性 B、痉挛性 3、血运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肠套叠 嵌顿 肿瘤 扭转 粪石 粘连
症状 腹痛、 呕吐、 腹胀、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体征 腹部体征 视:腹胀,肠型,蠕动波 触:腹块,腹膜刺激征 叩:鼓音,移动性浊音 听:肠鸣音亢进,减弱或消失 全身 脱水、休克(晚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腹痛 •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反复发作的、节律性的、阵发性腹部绞痛 • 绞窄性肠梗阻 • 腹痛间歇不断缩短 持续性腹痛 • 疼痛程度不断加重 • 麻痹性肠梗阻 持续性胀痛
临床表现——呕吐 • 高位肠梗阻 • 呕吐出现早、频繁,呈反射性 • 呕吐物主要为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 低位肠梗阻 • 呕吐出现较晚,为返流性 • 呕吐物常为带臭味的粪汁样物 • 血运障碍时,呕吐物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 • 麻痹性肠梗阻 • 呕吐呈溢出性
临床表现——腹胀 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 • 高位肠梗阻 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 • 低位或麻痹性肠梗阻 腹胀明显,遍及全腹
临床表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 完全性肠梗阻 停止排便排气 • 高位肠梗阻 梗阻以下的残留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 • 绞窄性肠梗阻 可排出血性或果酱样便
临床表现——体征 • 腹部体征 视:腹胀,肠型,蠕动波 触:腹块,腹膜刺激征 叩:鼓音,移动性浊音 听:肠鸣音亢进,减弱或消失 • 全身 脱水、休克(晚期)
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血电解质检查 • 指肠指检 • X 线检查:一般可见多个阶梯状液平
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 • 1.粘连性肠梗阻 • 临床上最常见,且以腹部手术后发生的肠粘连最多见,主要为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 2.肠扭转 • 最常发生于小肠,其次是乙状结肠
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在饱餐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而发病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在饱餐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而发病 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
3.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中回盲部肠套叠多见 幼儿型肠套叠: 腹痛、腹部包块和便血为三大典型症状 成人型肠套叠: 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和腹部包块
4.肠蛔虫堵塞 最多见于儿童,腹部常可扪及变形、变位的条索状团块
护理诊断 ㈠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肠梗阻致体液丧失有关 ㈡疼痛 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肠道障碍有关 ㈢舒适的改变 腹胀、呕吐,与肠梗阻致肠腔积液积气有关 ㈣体液不足 与呕吐、禁食、肠腔积液胃肠减压有关 ㈤电解质酸碱失衡 与肠腔积液,大量丢失胃肠道液体有关 ㈥潜在并发症 肠坏死、腹腔感染、休克 ㈦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呕吐有关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和纠正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 • 非手术治疗 •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 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 • 治疗:1.纠正水、电、酸、硷平衡紊乱。 2.禁食;胃肠减压; 3.防治感染和毒血症;应用抗生素。
梗阻解除的判断 • 自觉腹痛减轻或基本消失; • 排便排气、稀便,有多量的气体随便排出; • 排便排气后腹胀消失或减轻; • 平片示液平消失,小肠内气体减少,大量气体进入结肠。
手术治疗 •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 手术方法: 粘连松解术; 肠套叠/扭转复位术;肠切开取除异物 肠切除吻合术; 短路术; 肠造口术。 ① 去除病因; ② 处理病变肠管; ③ 肠通畅。
护理措施 •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 术后护理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 1.饮食: 应禁食,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 2.胃肠减压: 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注意胃管护理,待肛门排气后方可拔除。 • 3.体位: 生命体征平稳可取半卧位。 • 4.缓解疼痛: 无肠绞窄或肠麻痹可用抗胆碱药物缓解疼痛。 • 5.缓解腹胀:持续胃肠减压,如无肠绞窄,可从胃管注入石蜡油。 • 6.呕吐的护理: 呕吐时坐起或头侧向一边,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注意记录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和性状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 7.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 8.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 9.防治感染和毒血症。 • 10.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腹痛、腹胀、呕吐及腹部体征情况,注意绞窄性肠梗阻的出现。 • 11.配合医生做好病因治疗。
术后护理 • 体位: 生命体征平稳可取半卧位。 • 禁食;胃肠减压:注意胃管护理,待肛门排气后方可拔除。之后逐步恢复饮食。(流质-半流-普食)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BP,P,T,R的监测。 • 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引流管的护理:固定、通畅、量、质。 •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肺炎、出血、腹腔感染、肠瘘等)。 • 正确执行医嘱:抗炎、止血、镇痛、营养支持。
护理评价 • 病人疼痛是否缓解,疼痛主诉是否减少。 • 病人焦虑减轻程度,情绪是否稳定。 • 病人营养状况有无改善,水、电解质是否 维持平衡。 • 并发症是否得到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
肠瘘Intestinal Fistula • 肠瘘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 • 是腹部外科中的常见重症疾病之一。95%以上是后天发生的。 • 病死率高(15%-25%)。 • 按肠腔是否与体表相通: ◎瘘出体表者称为外瘘。◎通入另一肠襻或其它空腔脏器者称为内瘘。
1.丢失大量肠内消化液→水、电酸硷平衡失调→循环血量降低→肾功能障碍、末梢循环衰竭。2.肠内营养物质的丢失→营养不良→恶病质。3.消化道的肠液外瘘→瘘周围皮肤和组织糜烂→继发感染和出血、败血症。1.丢失大量肠内消化液→水、电酸硷平衡失调→循环血量降低→肾功能障碍、末梢循环衰竭。2.肠内营养物质的丢失→营养不良→恶病质。3.消化道的肠液外瘘→瘘周围皮肤和组织糜烂→继发感染和出血、败血症。 病理生理
多数肠瘘在发生后3~6个月以内自行愈合,不能愈合的特殊原因:1.瘘口较大;2.瘘口远侧端有肠道梗阻;3.肠管的粘膜翻出(唇状瘘),或瘘管内已有皮肤的上皮组织生长;4.肠瘘的内、外口之间存在脓肿而引流不畅,或瘘管附近有异物;5.继发肠道癌肿、结核、局限性肠炎等病理性肠瘘。多数肠瘘在发生后3~6个月以内自行愈合,不能愈合的特殊原因:1.瘘口较大;2.瘘口远侧端有肠道梗阻;3.肠管的粘膜翻出(唇状瘘),或瘘管内已有皮肤的上皮组织生长;4.肠瘘的内、外口之间存在脓肿而引流不畅,或瘘管附近有异物;5.继发肠道癌肿、结核、局限性肠炎等病理性肠瘘。
诊断 1.伤口或引流口出现肠液、粪便、气体、肠粘膜时诊断即可确立; ① 流出物的性质和数量取决于瘘口的部位高低和大小,高位瘘因肠液的大量丢失,短时间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的消耗。 ② 十二指肠瘘――含有胆汁、胰液,引起脱水、酸中毒、急性肾衰、恶病质。 ③ 空肠瘘――黄色蛋花样液,影响较上为小。 ④ 回肠瘘――肠内容物已经形成、刺激性较小。 ⑤ 结肠瘘――排出物为半成形或成形大便,对全身及瘘口周围皮肤影响不大。
2.瘘道造影: 向瘘管内注入造影剂、可以观察瘘的位置、瘘口的大小和深浅。3.GI/钡灌: 明确肠管病变的位置、性质、瘘口的确切位置。4.病理检查: 可以发现有无特异性感染和肿瘤,明确肠瘘不愈合的原因。
早期肠瘘,多用非手术治疗,不能自行愈合者,再手术。(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 经胃肠道补充营养(TEN):口服和管饲;高位瘘可从瘘口插入远端肠管/空肠造口给予;低位瘘则口服或经空肠插管造口。* 从静脉给予:深静脉高营养(TPN),可以满足且超过需要而达到正氮平衡。 肠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