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203 Views
读叶圣陶 《 如果我当教师 》 有感 晋江市东石中心小学 蔡东曦. 感悟一:教育即习惯的培养 【 节录 】 如果我当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E N D
读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晋江市东石中心小学 蔡东曦
感悟一:教育即习惯的培养 • 【节录】如果我当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 ……
【反思】《人民教育》创办60周年时,中国少儿出版社的叶小沫曾撰文《爷爷教我们做人做事》以怀念她的爷爷叶圣陶先生。他说:“小的时候爷爷正是这样教我们的……我曾几次被爷爷叫住,要我把椅子搬起来重放,把门打开来重关,反复练习,直到养成了习惯。”我的弟弟有一次没有关好门,结果爷爷“硬是追到北屋,揪着耳朵把弟弟拽了回来,让他重新关门。从那以后,他就是再着急也不会随手甩门了。……我们的有些好习惯正是在爷爷不厌其烦的督促下养成的”。 “爷爷严于律己,从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每做一件事,只要开了头,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他16岁开始写日记,天天写,一直写了78年。他做事认真,小到写个信封,写个便条,大到读书、写文章、讲话,绝不马虎。他喜欢整洁,无论什么时候穿戴都清爽利落,办公桌面总是那么干净整齐,经常要用的东西都有归宿,一拿就到手,不用找来找去。他做事的时候总是为别人着想:把刀剪递给人家的时候,一定要让手柄向着对方,为的是好让人家好接;抄稿子的时候字写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为的是不让排字工人费力去猜;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为的是不影响别人的工作和生活……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这样中规中矩地做人不累吗?那我就用爷爷的话来回答他:‘习惯成自然’才是能力,一个人养成的好习惯越多,他的能力越强……对于爷爷来说,他的这些习惯已经化成了平日里自然而然的言行,当然不会觉得特别累。”
感悟二:力当学生的良师 • 【节录】我如果是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如果我当教师,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显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讲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既是感情冲动到怒不可及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反思】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反思咱们现在的教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们时常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也很难教育。难道是教育家想得太天真了吗?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真的出现了问题?不,可能是我们的思想和教法错了,当我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想到学生的自尊,想到自己的面孔太难看了?或许我们真应该试着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感悟三:愿当学生的朋友 • 【节录】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这与我的课程,假如是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似乎没有关系,可是谁能断言确实没有关系?我不仅在教室内与学生见面,当休闲的时候也要与他们接触,称心而谈,绝无矜饰,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如果到我家里来,我决不冷然的问:“你们来作什么?”他们如果有什么疑问,问得深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摇头说:“你们要懂得这个还早呢!”问得浅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带笑说:“这还要问吗?我正要考你们呢!”他们听了“你们来作什么”的问话,自己想想说不出来作什么,以后就再也不来了。他们见到问得深也不好,问得浅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样问才不深不浅,刚刚合式,以后就再也不问了。这种拒人千里的语言态度,对于不相识的人也不应该有,何况对于最相亲的朋友?
【反思】读这段话时,我脑中自然而然地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叶老教授和一群大学生如朋友般并肩而行,或促膝而谈。然后再把目光拉回现实,在小学的办公室里,却常常是这样的情形:怒气冲冲的教师旁边站一个或几个学生,低着头,听着老师的训斥。在小学老师眼中,学生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需要时时加以管教、引导,很难达到“称心而谈”“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这样的境界。因此,小学教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主动放下“长者”的架子,真正走近学生,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又让我想起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幕:主持人在和小朋友同台时,他们总会蹲下来,甚至是跪在地板上,和小朋友保持同等的视线进行交流。我们应时刻记住这样的画面,放下自己,亲近学生。 •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为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的工作。虽然这篇文章是叶老在1941年所写,但仍然对我们,对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