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11 Views
女性åƒèˆ‡ç¤¾å€ç…§é¡§ç¶“驗之探究. åœ‹ç«‹å½°åŒ–å¸«ç¯„å¤§å¸æ”¿æ²»å¸ç ”究所 許証æš. 壹ã€çºŒè«–. 一ã€ç ”究動機 (1/2) ( 一 ) 從作者æ¯è¦ªèˆ‡å¤–婆的照顧經驗出發,女性為何總是擔任照 顧者之角色。 ( 二 ) 國家有什麼辦法å¯ä»¥æ¸›è¼•å¥³æ€§ç…§é¡§å·¥ä½œçš„é‡æ“”,讓女性 能安心在è·å ´ä¸Šå·¥ä½œåŠä¸ç”¨æ“”憂家åºçš„照顧工作。 ( 三 ) 「社å€ç…§é¡§ã€â”€ç›¸é—œç…§é¡§æ”¿ç–之æå‡ºã€‚. 壹 ã€çºŒè«–. 一ã€ç ”究動機 (2/2) ( å›› ) 社å€å…¬å…±äº‹å‹™ä¹‹å…§å®¹ï¼Œå°±å—義而言,為社å€å…§æ”¸é—œå±…æ°‘çš„
E N D
女性參與社區照顧經驗之探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許証揚
壹、續論 一、研究動機(1/2) (一) 從作者母親與外婆的照顧經驗出發,女性為何總是擔任照 顧者之角色。 (二) 國家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女性照顧工作的重擔,讓女性 能安心在職場上工作及不用擔憂家庭的照顧工作。 (三)「社區照顧」─相關照顧政策之提出。 Page 2
壹、續論 一、研究動機(2/2) (四)社區公共事務之內容,就字義而言,為社區內攸關居民的 事務,範圍頗廣。小至公共區域的清潔維護,大至社區建 設及發展方向,均為社區公共事務包涵的範圍。 (五)故以女性參與社區照顧之經驗來探究,社區照顧政策 是否解決女性在家庭(私領域)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參與公 共事務的問題。 Page 3
壹、續論 二、研究背景(1/2) (一)內政部(2010)統計資料顯示,在2009年底我國老年人口 數為245萬7,648人,占總人口數的10.63%。 (二)經建會(2010)的人口推計呈現出我國當前人口趨勢有晚 婚及不婚的情形,進而影響生育率造成遲育與少育的趨 勢,2009年我國婦女的生育年齡延後2.6歲,生第二胎以 上的人比率減少8.3個百分點,已成為世界最低水準。 Page 4
壹、續論 二、研究背景(2/2) (三) 內政部(2011)公布的「98年老人狀況調查」,就家庭狀況 來說,民國98年6月底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0.5%,家中 有子女的比率占97.1%。家庭型態主要為三代家庭(37.9)與 二代家庭(29.8%),老人住在家裡的比率高達六成以上。 (四)家庭結構改變與女性勞動人口增加,家中老人的照顧工作 一 般家庭勢必無法負擔,於是長期照顧工作成為國家政策 需重視的政策之一。 Page 5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分析照顧國家化─社區照顧之提出。 (二)藉由訪談的方式來分析在社區提供照顧服務的女性第一線 服務人員與公共事務參與間的關係。 (三)探索政策可能發生的問題,提供具體建議 Page 6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二、研究問題(1/2) (一)社區照顧相關政策推展下的社區照顧工作兼具公領域與私 領域的特質,社區的照顧工作有沒有解決女性因家庭的照 顧工作而無法參與公領域的問題? (二)社區照顧相關政策的推展使女性照顧者得以在社區從事有 酬的照顧工作,但在社區的照顧工作是仍為家庭照顧工作 之「再製」? Page 7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二、研究問題(2/2) (三)女性照顧者在社區從事照顧工作時如何看待社區照顧相關 政策推動下之社區照顧與其性別角色扮演之間的關聯? (四)女性照顧者認為從事社區照顧工作的經驗視為公共事務之 參與? Page 8
參、公民參與理論(1/4) 一、M. Fagence(1977) 四個指標 (一)願意參與、有能力參與和涉入的民眾數目。 (二)參與者被要求對政治和規劃的瞭解程度。 (三)調節參與者貢獻的一般決策過程的能力。 (四)參與團體對規劃情況的正面和負面的態度。 Page 9
參、公民參與理論(2/4) 二、M.G. Kweit and R.W. Kweit(1981) (一)選舉參與(Elecotry Participation) (二)團體參與(Group Participation ) (三) 公民與政府接觸(Citizen Contacting) (四)公民實際參與政府的決策過程 (Actual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Page 10
參、公民參與理論(3/4) 三、Sanders(引自林暉月,2001:33) (一) 領導人士 (二) 專業工作人員 (三)外來協助地方上從事組織活動的專業工作人員 (四)多種目的的社區發展工作人員 Page 11
參、公民參與理論(4/4) 小結 本論文將揉合M. Fagence(1977) 四大指標、M.G. Kweit and R.W. Kweit(1981) 與Sanders在社區工作所運用之溝通裡論來觀察並檢視在社區提供照顧服務之女性照顧者,對於自身所從事之社區照顧工作有無意識到其為一公共事務的參與,國家所推行之社區照顧相關政策有無解決女性因私領域之照顧工作而無法參與公共事務之問題。 Page 12
肆、深度訪談之分析(1/3) 本文所強調「社區照顧」,也就是所謂社區的公共事務參與,女性照顧者參與就不再單純的只侷限於母職角色的延伸而已。本研究以訪談內容為基礎,分析整理出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三類動機如下: 一、個人目的為主 二、社會目的為主 三、其他目的 Page 13
肆、深度訪談之分析(2/3) 另外,藉由這些女性社區照顧的經濟探究,了解她們對社區事務之參與情形及認同感是呈現何種樣貌。 一、對於社區照顧的從事情形來看 (一)呈現肯定且滿意的態度 (二)呈現持平且表示其意見的態度 (三)呈現比較負面的的態度 Page 14
肆、深度訪談之分析(3/3) 二、從事社區照顧的認同感而言 在社區照顧的參與經驗來看,提供照顧的居陪員大都對基金會所推動的方案很滿意,對督導的媒合讓她們得以進入需要被幫助的家庭也很開心,並肯定基金會所從事的事業是一項公共事務,照顧到台灣女性同胞,也提供許多就業會。 Page 15
伍、結論(1/3) 本文以反思為其核心,檢視女性的社區照顧的經驗是否因國家推行的社區照顧相關政策而解決女性無法參與公共事務的困境,所以將以有限的資料與訪談的內容作分析,試圖回答本文的研究問題。 一、多數居陪員可以調配自己工作時間,雖然仍是從事照顧工 作 ,照顧視為一項有酬的工作,獲得經濟獨立外,更有 時間去從事自己想做的事,並無限制其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的機會,反而更有餘力、更快樂去從事服務的行列。 Page 16
伍、結論(2/3) 二、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社區照顧工作和家庭所從事的工作是不 同的,在家庭做家事或是照顧家人,她們感到比較安心與 愉快;在從事社區照顧時,居陪員和督導皆表示她們的照 顧只是「輔助」的角色、是對「人」的服務態度,建立起 雙方的信任後才對「事」。 Page 17
伍、結論(3/3) 三、「社區照顧」與性別角色扮演間之關聯 (一)女性在人生的任何時期都在從事照顧者的角色:所以基 金會居陪員仍是以陪訓女性為主,女性具有「照顧」的 特質。 (二)婦女擔負照顧責任,本來就有屬於倫理規範與文化制約 的用意;女性也因為主流意識的影響或經濟層面的考量 而認同這種照顧角色。 (三)公、私領域,職場與家庭,以及公共政策與私人照顧經 驗之間是相互關連、相互影響的。 Page 18
陸、參考文獻(1/4) 中文部分 吳英明(1994)。都市發展與市民參與-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 究。 內政部(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一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 內政部(2010)。老人福利與政策。 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內政部(2011)。「98年老人狀況調查。 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5061。 王惠玲(2006)。《台北市現任女性里長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9)。女性勞動力的崛起。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08191843971.doc。 行政院(2011)。長照服務 弱勢受惠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邱智欣(2004)。《女性社區工作、社區充權與社區互助產業之發展-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 協會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Page 19
陸、參考文獻(2/4) 李宛澍(1996)。《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 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姍姍(1996)。《社區進行環境行動之研究—以台北市興家社區環保媽媽為例》,台北,台 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增祿(1997)。《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巨流。 吳淑瓊(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政策〉,《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4期,頁5- 24。 周月清、林麗嬋、王增勇(2006)。老年婦女照顧負擔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智障者和精神障 礙者老年女性照顧者為例。內政部委託研究計劃。 吳幸蓉(2007)。《女性社區工作者增權展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婦女館婦女方案為例》,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稚君(1979)。《社區媽媽教室配合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家政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 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Page 20
陸、參考文獻(3/4) 林宜禎(2009)。《女性社區領導者推動社區婦女教育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嘉義,國 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其嫻(1995)。《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協會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 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偉(2008)。照顧工作外包化:照顧失能女性老人的家庭分工動態,社區發展季刊,第 110期,頁121-132。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24期,頁95-128。 陳秋麗(2005)。《標籤理論與成人心智障礙者之照護歷程-母親的觀點》,高雄:國立中山 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黃馨慧(1985)。《台灣省政府成人推廣教育實施之研究—社區媽媽教室與農會家政推廣教育 之比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敏(2002)。《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櫻瑾(2004)。由家庭結構與功能變遷之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06 期,頁150-159。 黃彥宜(2005)。照顧的難題:以一個婦女志工 成長團體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12 期,頁 51-88。 Page 21
陸、參考文獻(4/4) 勞研所(2011)。「台灣女性工作保護與國際接軌」--支持女性擁有平等與健康安全的工作環 境。 http://www.iosh.gov.tw/Publish.aspx?cnid=16&p=1971 經建會(2010)。2010 年至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key=&ex=+&ic=。 劉珠利(2004)。〈社區照顧與女性工作者〉,《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79-88。 蔡華芳(2009)。《橫山地區客家女性社區參與歷程之研究》,新竹,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芳(1992)。《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 中心。 英文部分 M. Fagence, 1977,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275-326. M.G. Kweit and R.W. Kweit,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 A Contingency Approach,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S.R. Arnstein, 1977,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y, pp.240-243. Page 22
感謝聆聽 請多指教 Pag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