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k likes | 2.43k Views
第七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 CT 操作技术的基本参数、 CT 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常用图像处理技术、常见部位的 CT 检查。 2 . 熟悉 螺旋 CT 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参数,熟悉 CT 机的辐射防护。 3 . 了解 CT 的发明、进展和应用范围。. 本章所属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CT 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第三节 螺旋 CT 第四节 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第五节 CT 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 一 节 概 述. 一、 CT 的发明和进展 二、 CT 图像的特点 三、 CT 的应用范围.
E N D
本章学习目标 • 1.掌握CT操作技术的基本参数、CT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常用图像处理技术、常见部位的CT检查。 • 2.熟悉螺旋CT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参数,熟悉CT机的辐射防护。 • 3.了解CT的发明、进展和应用范围。
本章所属节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CT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 第三节 螺旋CT • 第四节 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 第五节 CT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 一 节 概 述 • 一、CT的发明和进展 • 二、CT图像的特点 • 三、CT的应用范围
一、CT的发明和进展 •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 1968年设计、1972年英国EMI公司制造。 普通CT 第一、二、三、四、五代CT 机型发展 单排螺旋CT 螺旋CT 双排、8排、10排、16排、32排、64排及128排CT 多排螺旋CT
第一代CT扫描方式 第二代CT扫描方式
第四代CT扫描方式 第三代CT扫描方式
二、CT图像的特点 • CT图像是 横断面 图像。 • 密度分辨力高,是CT的突出优点。 • CT值可作 定量分析。 • CT作多种图像处理。 • CT图像的 空间分辨力较低,中档CT机为10LP/cm, 高档CT为14LP/cm或更高。
三、CT的应用范围 • 影像学检查中,CT检查几乎可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 普通X线无法检查的软组织,CT能显示。 • 增强CT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进行穿刺活检定位,准确性优于常规透视下穿刺。进行穿刺活检定位,准确性优于常规透视下穿刺。 • 进行三维图像,为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途径提供影像学资料。 • 用于老年骨质疏松、心脏冠状动脉钙化测量。 • CT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和疗效评价。 标尺和距离测量软件 三维成像软件 定量测量软件
第二节 CT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一、CT基本结构 (硬件结构、软件结构两大部分)
(一)CT机的硬件结构 • 1.扫描系统 • 扫描架:孔径650∽700mm、倾斜角度±200∽±300。 • 检查床:运动精度误差小于±0.2mm。 • 高压发生器:功率大,高档CT一般为50~60kW。
X线管:管电流100~600mA,目前高档CT球管热容量为6~7MHU,焦点0.5~1.2mm。X线管:管电流100~600mA,目前高档CT球管热容量为6~7MHU,焦点0.5~1.2mm。 • 准直器:前后准直器的作用不同。 • 探测器性能要求:X线衰减效率高、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一致性好、余晖时间短、几何特性好,可紧密多层排列等。 • 滤过器作用:吸收低能X线,减少散射线,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2.计算机系统:有主控计算机和阵列处理计算机两部分组成。2.计算机系统:有主控计算机和阵列处理计算机两部分组成。 • 主控计算机是中央处理系统,阵列处理计算机是进行数据运算的系统。 • 3.光盘存储容量达700兆(Mb),可存储图像一千多幅。
(二)CT机的软件结构 • 包括基本功能软件和特殊功能软件。 • 基本功能软件:扫描、照相、图像储存和清盘等软件,作用是完成图像处理和机械故障分析等。 • 常用特殊软件有:动态扫描、快速连续扫描、定位扫描、目标扫描、图像过滤、高分辨力扫描、图像二维重建、图像三位重建、CT心脏成像、智能血管分析软件等。
普通X线检查图像形成过程 反投影法 迭代法 解析法 扇形束CT算法 螺旋CT算法 人体的矢状面冠状面 重叠的吸收系数值 荧光屏、胶片 重叠矢状面、冠状面像。 X线 旋转扫描获得多方位数据,为数学重建获得无重叠数据作准备 图像数学重建 探测数据、光电转换、放大、A/D转换 旋转扫描人体的横断面 重叠的吸收系数值 X线 无重叠横断面图像 X-CT 图 像 形 成 过 程
CT成像过程含: • 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图像显示三部分。
(一)X线束的衰减 X线穿过均匀物体 X线穿过非均匀物体
(二)数据的采集 • 一幅图像按纵横方向均划分为n个小容积元,按矩阵排列,表示为N×N。每个阵元称为像素,一幅图像由N×N个像素构成。该容积元就是像素。
要计算图像矩阵中N2个未知数,必须建立≥ N2个方程组成方程组。 • 测量一个方向的投影数据获得一个方程,欲重建一幅图像,需≥ N2个方向投影。 • 为此第一代CT采取平移-旋转方式完成180º的数据采集,目前CT采用扇形X线束,扫描范围扩展到了360º。
2×2矩阵(4个未知数/4个方程式) 3×3矩阵(9个未知数/9个方程式)
图像重建的算法(解方程): • 1.直接反投影法(总和法或线性叠加法):把所测到的投影值按其原路径反投影到每一个像素点上,各方向的投影值反投影完后,利用累加值计算各像素值,形成CT图像。 • 该方法的图像质量差,图像重建时间长,已不用。
2.迭代法(逐次近似法):先赋予各像素一假设初始值,利用此值计算射线穿过物体的可能投影值,再用可能投影值和实际投影值比较,获得修正值,去反复修正值假设值(反复迭代),直到计算值和实测值接近止。2.迭代法(逐次近似法):先赋予各像素一假设初始值,利用此值计算射线穿过物体的可能投影值,再用可能投影值和实际投影值比较,获得修正值,去反复修正值假设值(反复迭代),直到计算值和实测值接近止。 • 该法重建图像较为真实准确,但耗时太长,被淘汰。
3.解析法:目前普遍采用 • 包括二维傅里叶重建法、滤过反投影法和卷积反投影法。 • 特点:重建图像速度快,图像精确度高、质量好。
(四)图像显示 • 值—CT值。 • 1.CT值定义: • ( k一般为1000。) CT值单位:HU • CT范围是-1024~+3071HU,共4096个值。 • 各组织CT值(下表)
2.窗口技术: • 因常人最多识别60~80个灰阶,而CT值的范围是-1024~+3071HU,共4096个灰阶,若全部显现在显示器上,则密集压缩,人眼无法识别。 • 为解决此问题,数字图像处理采用了窗口技术。 • CT影像诊断范围内常按32个灰阶设计。
窗中心(窗位)是窗口中心的CT值。 • 窗宽是窗口的CT值范围。 • 窗口技术通过调节鼠标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实现。
窗宽窗位临床选择原则 • 选择窗位一般等于欲观察结构的平均CT值,窗宽决定影像的对比度和层次。 • 对于X线衰减差异较小的组织器官应适当减小窗宽;对于差异较大的部位应使用大窗宽。 • 如果显示部位的图像密度较低,可适当调低窗位,反之则调高窗位。
(五)扫描和重建参数 • 1.扫描参数 • 层厚: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 • 影响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针对不同病变,选择适当的层厚。
层间距: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 间距等于层厚,相邻上下两层面间无遗漏,用于常规扫描。 • 间距大于层厚,相邻两层面间有一定间隔,用于筛选扫描。 • 间距小于层厚,相邻两层面间有部分重叠,称为重叠扫描,用于重点观察处。 • 设置扫描参数要根据被扫器官和病灶大小来确定。
2.图像重建参数 • 重建矩阵:图像重建的代数矩阵。早期128×128,扩展到256×256和512×512,1024×1024。目前常用512×512。 • 视野(FOV):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正方形,等于被检部位感兴趣范围。 • 滤过算法:解析法中一种函数,含平滑算法、高分辨力算法等。骨骼通常采用高分辨力算法,软组织常用平滑算法。 • 重建卷积核(函数):解析法中一种函数。
分为 • 单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
一、单层螺旋CT • 与普通CT扫描技术相比,单螺旋CT扫描技术主要表现为: • 扫描方式、图像重建方法和成像参数不同。
(一)扫描方式 • 普通CT:逐层扫描,检查时间长,5~20分钟。 • 螺旋扫描:球管和探测器单向连续旋转+ 检查床同时平移,运动轨迹成螺旋形。扫描速度提高,缩短了检查时间。
(二)螺旋数据插值 • 普通扫描:区段采集数据 • 螺旋扫描:偏差区段采集数据
若用螺旋扫描偏差园的数据直接按普通CT的重建方法重建横断图像,会产生明显的条纹状伪影,图像质量差。若用螺旋扫描偏差园的数据直接按普通CT的重建方法重建横断图像,会产生明显的条纹状伪影,图像质量差。 • 对原始偏差园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来得到横断平面数据,然后采用类似普通CT的滤过反投影法或卷积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 • 线性插值法( LI):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应用较多。 • 全扫描内插法( FI)=360º线性插值(360ºLI):有效利用原始数据、广泛采用。 • 半扫描内插法( HI)=180º线性插值(180ºLI):有效利用原始数据、广泛采用。
(三)扫描和重建参数 • 1.床速: • (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 (球管旋转一周时间) • 其床速数据等于机架转一周床进距离。
2.螺距: P=d / s • ( d是机架运动一周床进的距离,s 是层厚。) • P=0:与常规CT相同。 • P=0.5:层厚数据的获取采用机架旋转两周的扫描。 • P=1.0:层厚的数据采用机架旋转一周的扫描。 • P=2.0:层厚的数据只得到机架旋转半周的扫描。
小螺距:重叠扫描,增加原始扫描数据量,图像质量高,但增加了扫描时间和被检者的辐射。小螺距:重叠扫描,增加原始扫描数据量,图像质量高,但增加了扫描时间和被检者的辐射。 • 大螺距:间隔扫描,增加了扫描范围,缩短曝光时间,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减少,图像质量下降。一般不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