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836 Views
背景知识六:菌种保藏技术.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微生物技术应用. 微生物会发生变化吗? 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吗? 怎样保存微生物?. 知识节点一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知识节点二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知识节点三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知识节点四 微生物育种技术 知识节点五 菌种保藏技术. 遗传: 变异: 遗传型 / 基因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E N D
背景知识六:菌种保藏技术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微生物技术应用
微生物会发生变化吗? • 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吗? • 怎样保存微生物?
知识节点一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知识节点二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知识节点三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知识节点四 微生物育种技术 知识节点五 菌种保藏技术
遗传: 变异: 遗传型/基因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饰变:指微生物的某些改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知识节点一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证实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三个经典实验证实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经典转化实验:
2、细菌培养试验 热死S菌 不生长 肺炎双球菌 活R菌 长出R菌 热死S菌+活R菌 长出大量R菌+10-6S菌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TMV重建实验示意图(箭头表示遗传信息的去向)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一)细胞水平 1 核染色体 2 质粒 (1)致育因子(F因子)又称致育因子或性因子 (2)抗性因子(R因子) 又称R质粒 (3)产细菌素因子 ( 4)诱癌质粒(Ti质粒) (5)巨大质粒(mega质粒) (6)降解性质粒 (二)分子水平 核酸(DNA、RNA)
知识节点二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基因重组:将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移到一个个体细胞内,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遗传性个体的过程。 获取外源DNA的方式 原核微生物 转化 裸露的DNA 基因重组的方式 转导 噬菌体作媒介 接合 细菌之间的接触 • 相同:基因转移导致遗传重组
一、转化 (一)定义 转化或转化作用: 转化因子:具有转化活性的外来DNA片段 转化子:转化后出现了供体性状的受体细胞 (二)转化微生物的种类 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奈瑟氏球菌属)、根瘤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黄单胞菌属
(三)转化的条件 能进行转化的受体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同时有外源DNA片段存在,才能实现其转化。 (四)转化过程 ((五)与转染区别) 链霉素敏感型基因strs 抗链霉素基因strr
二、转导 完全缺陷噬菌体: 转导噬菌体/转导颗粒 部分缺陷噬菌体: 转导子: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
(一)普遍转导 1 完全普遍转导
(二)局限转导 1. 低频转导 (LFT) ■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形成 ■当部分缺陷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并整合在宿主的核基因组上时,可使宿主细胞成为一个局限转导子(而不是一个溶源菌, 对λ噬菌体不具有免疫性)。
2. 高频转导 (HFT) 当双重溶源菌被紫外线等诱导时,其中的正常λ噬菌体的基因可补偿λdgal所缺失的部分基因功能,因而两种噬菌体就同时获得复制的机会。 • 因此由双重溶源菌所产生的裂解物中,含有等量的λ和λdgal粒子,这就称HFT(高频转导)裂解物
三、接合 (一)定义 接合: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子: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
(三)几种杂交的结果: 1.F+与F-的杂交 杂交的结果:供体菌和受体菌均成为F+细胞 没有供体菌染色体DNA的转移 2. Hfr 与F-的杂交 杂交后的受体细胞仍然是F- 部分供体菌DNA染色体转移到受体菌中 3. F′与F-杂交 受体细胞也就变成了F′ 部分宿主细胞的DNA随F′因子进入受体菌细胞
(四)原生质体融合 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过程 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和融合子的选择等步骤。
知识节点三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有性杂交 一般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二、准性生殖 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有性生殖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并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知识节点四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菌种选育途径:自然选育、定向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一、利用自发突变进行的育种 (一)自发突变原因 1.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 各种短波辐射和高温等 2.DNA复制 3.微生物自身产诱变物质
(二)自发突变与育种 1.自然选育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从而选育出优良菌种的过程 2.定向育种 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用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的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积累自发突变,并最终获得优良菌株的过程
二、诱变育种 指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使它们发生突变,再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突变菌株,供生产和科学实验用 (一)诱发突变原因——诱变剂 1.物理因素的诱变 (1)紫外线 (2)x射线和r射线 (3)热和激光等
2.化学因素的诱变 (1)碱基结构类似物 5-溴尿嘧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 (2)与核酸上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结果使A → H(次黄嘌呤) G → X(黄嘌呤) C → U(尿嘧啶) (3)移码突变
(二)诱变育种 •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如图: 1.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操作方法
3.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抗药性基因:选择性遗传标记、重要的生产菌种。 筛选方法: ( a)梯度平板法 :梯度平板法定向筛选抗异烟肼的吡多醇高产酵母菌突变株
4.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1)营养缺陷型 (2)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 完全培养基CM[+]: 补充培养基SM[A/B]: (3)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
(4)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 夹层培养法及其结果 影印接种法及其结果
知识节点五 菌种保藏技术 一、菌种衰退和菌种的复壮 • 1、什么是菌种的衰退? • 2、菌种衰退有怎样的表现? • 3、菌种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 4、如何防止菌种衰退? • 5、如何复壮菌种? 二、菌种保藏 • 1、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什么? • 2、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 • 3、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有哪些?各如何操作?
一、菌种衰退和菌种的复壮 1、菌种衰退:指生产菌株性状的劣化或遗传标记丢失的现象。 自发突变 传代增殖 纯菌种 不纯菌种 衰退菌种 原始个体 突变个体
2、菌种衰退表现 • 菌落和细胞形态改变 • 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 代谢产物生产能力下降,即出现负突变 • 致病菌对宿主侵染能力下降 • 对外界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下降等
3、菌种衰退的原因 • 基因变异--主要原因 菌种衰退的基本原因是有关基因发生负突变, • 连续传代--加速衰退 • 不适宜的培养和保藏条件--加速衰退
4、菌种衰退的防止 • 控制传代次数 •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 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移种传代 • 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 讲究菌种选育技术 • 定期进行分离纯化
5、菌种的复壮 狭义的复壮--消极的措施 是指在菌种已经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测定,从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广义的复壮--积极的措施 是指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突变个体。
菌种复壮的主要方法 纯种分离法:分离仍保持原有典型性状的单细胞 淘汰法:处理(如药物、低温、高温等)衰退菌种,淘汰已衰退个体 遗传育种法:退化的菌种重新进行遗传育种 宿主体内复壮法:对于寄生性微生物的衰退菌株,可通过接种到相应宿主体内来提高菌株的毒性
二、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是一种保持微生物菌株的生活力和原有性状的方法。 1、菌种保藏的目的 菌种保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尽可能保持其原有性状和活力的稳定,确保菌种不死亡、不被污染、不变异 变异不可避免,但可减缓变异速度。
2、菌种保藏的原理 人为地创造环境条件(如:干燥、低温和缺氧),使微生物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进行保藏,最好保藏它们的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孢等
菌种保藏技术 • (1)斜面低温保藏法 • (2)蒸馏水保藏法 • (3)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 • (4)液氮冷冻保藏法
(1)斜面低温保藏法--常用保藏法 菌种在适宜的斜面上 4℃冰箱中 生长完全 保藏 每隔一定时间(保藏期 1-6个月)后 新的斜面上 4 ℃ 生长 保藏 此法广泛适用于各大类微生物菌种的短期保藏
此法的主要保藏措施是低温。原理是低温抑制生长。此法的主要保藏措施是低温。原理是低温抑制生长。 • 优点是简便易行,容易推广,存活率高; • 缺点是保藏期短,传代次数多,菌种较容易发生变异和被污染。 • 螺旋口试管替代传统的棉塞、减少培养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2)蒸馏水保藏法: 菌种制备 —— 蒸馏水灭菌 —— 接入菌种 不要沾湿棉塞 塞紧 —— 室温保藏 螺旋口试管或加橡皮塞试管 10 ℃或18℃ • 可保藏1年左右 • 适用于丝状真菌、酵母型真菌及细菌中的肠道菌科。 思考: 原理、优缺点、改进
其原理是对菌丝体造成营养饥饿,从而抑制菌丝的生长。其原理是对菌丝体造成营养饥饿,从而抑制菌丝的生长。 • 简便,使用方便,取后剩余可继续保藏 • 也可用不含养分的溶液如0.25M磷酸缓冲液(Ph6.5)或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