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k likes | 1.88k Views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 第八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分析. 1.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2. DNA 的体外合成. 3. 核酸序列测定. 4. 分 子 杂 交. 5. 基因重组与表达.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2. 2014/9/25.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进行核酸结构还是功能研究,首先需要对核酸进行分离和纯化, 核酸样品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
E N D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
第八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分析 1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2 DNA的体外合成 3 核酸序列测定 4 分 子 杂 交 5 基因重组与表达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2 2014/9/25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进行核酸结构还是功能研究,首先需要对核酸进行分离和纯化,核酸样品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 核酸包括DNA、RNA两种分子,在细胞中都是以与蛋白质结合的状态存在,要纯化核酸就必须去除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以及多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去除其他不需要的核酸分子,同时要保持所要提取核酸分子的结构和活性不被破坏。 • 核酸的性质: • DNA为白色类似石棉样的纤维状物, RNA的纯品呈白色粉末或结晶。核酸和核苷酸大都呈酸味。 • DNA、RNA和核苷酸都是极性化合物,一般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它们的钠盐比游离酸易溶于水,呈黏性胶体溶液。在酸性溶液中,DNA、RNA易水解,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1. 核酸分离、纯化原则 • 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 意义: • 遗传信息全部储存在一级结构之中,核酸的一级结构还决定其高级结构的形式以及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的方式。 • 分离核酸原则: • 温度不要过高; • 控制一定的pH值范围(pH值5-9); • 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 • 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降解的机械剪切力。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1. 核酸分离、纯化原则 • 保持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 • 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能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破坏核酸一级结构。所用器械和一些试剂需高温灭菌,提取缓冲液中需加核酸酶抑制剂。 • DNA酶抑制剂 • 金属离子螯合剂:DNA酶需要金属二价离子Mg2+、Ca2+的激活,因此使用金属二价离子螯合剂,可抑制DNA酶活性。如EDTA、8-羟基喹啉; • 阴离于型表面活性剂:如SDS,该试剂除对核酸酶有抑制作用外,还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与变性蛋白结合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沉淀。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保持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 • RNA酶抑制剂。RNAase分布广泛,极易污染样品,而且耐高温、耐酸、耐碱,不宜失活。 • 皂土。 皂土带负电荷,能吸附RNase,使其失活。 • DEPC(二乙基焦碳酸盐)。粘性液体,强核酸酶抑制剂 • 作用机制:与蛋白质中His结合使蛋白变性。 • 使用注意: • DEPC也能破坏单链核酸中大部分腺嘌呤环。但浓度比使蛋白质变性的浓度大100~1000倍。 • 容易降解,保存在4 ℃或液氮中; • 提RNA时,0.1% DEPC浸泡器皿37℃ 2 h。 • 剧毒。 • 其它:肝素、复合硅酸盐、RNase阻抑蛋白、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2. 核酸提取的过程与原理 • 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为: • 裂解细胞。 • 去除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以及多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去除其他不需要的核酸分子,如提取DNA分子时,应去除RNA,反之亦然。 • 浓缩沉淀核酸。 • 纯化核酸,去除盐类,有机剂等杂质。 • 检测纯度与质量。 • 核酸的保存保存。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2. 核酸提取的过程与原理 • 细胞的破碎 • 细胞破碎的方法有: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玻璃匀浆器匀浆;超声波处理法;液氮研磨法;化学处理法(SDS、LDS,吐温80等);生化法(溶菌酶、纤维素酶等)。该过程要在低温下进行,并避免核酸酶对核酸的水解。 • 核蛋白的解聚、变性蛋白的去除 • 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力主要是正负静电吸力(核酸与碱性蛋白的结合)、氢键和非极性的范德华力。分离核酸最困难的是将与核酸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分开,同时避免核酸降解。 • 核蛋白有核糖核蛋白和脱氧核糖核蛋白两种,针对所提核酸的种类,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核蛋白的解聚、变性蛋白的去除 • 常用方法: • 加入浓盐溶液(如NaCl)。核酸-蛋白质加入NaCl后,破坏静电吸力,使氢键破坏,核蛋白解聚;常选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提取RNP,而选用1mol/L的氯化钠溶液提取DNP。 • 加入SDS。SDS除有破胞和抑制核酸酶的作用外,还具有使核酸从蛋白质上游离出来的功能; • 酚/氯仿抽提。酚/氯仿混合使用能增加去除蛋白的效果,并对核酸酶有抑制作用。氯仿比重大,能加速有机相与水相分层,减少残留在水相中的酚,同时氯仿具有去除植物色素和蔗糖的作用。可加上一定量的异戊醇可防止起泡和促使水相与有机相的分离(酚:氯:异戊醉=25:24:1)。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核酸的沉淀浓缩 • 核酸和蛋白质分离后,经离心后溶液分为三层:上中下分别是核酸溶液、变性蛋白质凝胶和氯仿。接下来要浓缩核酸,沉淀是浓缩核酸最常用的方法。沉淀的具体方法见第二章。 • 优点:改变核酸的溶解缓冲液;重新调整核酸的浓度;去除溶液中某些盐离子与杂质。 • 一般强调,核酸沉淀在低温长时间下进行。低温长时间沉淀,易导致盐与DNA共沉淀,影响以后的实验。一般使用0℃冰水,10-15min, DNA样品足可达到实验要求。 • 核酸的纯化 • 得到核酸沉淀后,还要要去除盐类,有机剂等杂质。通常是用乙醇洗涤,由于乙醇易挥发,最后只剩下比较纯的核酸。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核酸的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和RNA的含量 • 前提:核酸样品要较纯,无显著蛋白质、酚、琼脂糖及其他核酸污染。测定浓度应大于0.25 μg/ml 。 • 结论:在波长260nm紫外光下,1OD值的吸光度相当于双链DNA浓度为50μg/ml;单链DNA为37μg/ml;RNA为40μg/ml。 • 测DNA: • 纯的DNA样品OD260/OD280应为1.8,OD260m/OD230应大于2.0。 • OD260/OD280大于1.9时,表明有RNA污染。 • 小于1.6时,表明样品中存在蛋白质或酚污染; • OD260/OD230小于2.0时,表明溶液中有残存的盐和小分子杂质,如核苷酸、氨基酸、酚等。 • 可能出现既含蛋白质又含RNA的DNA溶液比值为1.8的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核酸的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和RNA的含量 • 测RNA • 纯RNA样品其OD260/OD280应介于1.7-2.0之间,OD260 /OD230比值应大于2.0。 • 若RNA样品OD260/OD280比值太小,有蛋白质或酚污染; • 比值大于2.0时,可能被异硫氰酸胍等污染; • OD260/OD230比值小于2.0时表明有小分子及盐存在。 • 溴乙锭荧光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 如果DNA和RNA的量很少或有较多杂质的情况下,其含量可用溴乙锭荧光法测定。此法的比较主要基于目测,是估计水平。 • 电泳检测核酸的含量和质量 • 通过电泳,可以观察所得核酸样品降解情况,也可以通过与标准Marker亮度比较来估计所得核酸含量。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核酸的保存 • DNA • DNA样品溶于pH8.0的TE,4 ℃或-20 ℃保存; • 长期保存样品中可加入一滴氯仿。 • RNA • RNA样品溶于0.3 mol/L NaAc (pH5.2)或双蒸灭菌水中,-70 ℃保存; • 长期保存可以沉淀形式贮于乙醇中; • 在RNA溶液中,加1滴0.2 mol/L VRC(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冻贮于-70℃,可保存数年。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3. 植物总DNA的提取(CTAB法) • 操作步骤: • 取 2g 清洗凉干的新鲜叶片于研钵中,加 1/3 药匙石英砂和 4mL 2 倍的 CTAB 提取液,迅速研磨。 • 将 1mL 研磨液转入 1.5mL 离心管中,置于65℃水浴中保温 20min,其间颠倒混匀2-3次。破碎细胞 • 12000r/min 离心 5min,取上清液700μL转到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混合液,充分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 5min。抽提去蛋白 • 将上清液移入新的1.5mL离心管内,加 600µL异丙醇。颠倒混匀,可见 DNA絮状沉淀。沉淀核酸 • 12000r/min,离心 1min,倒掉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干燥。 将沉淀回溶于20µL TE 缓冲液待测。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3. 植物总DNA的提取 • 注意事项: • 选取新鲜材料,研磨迅速彻底,研磨好的材料应与 CTAB 抽提液充分混匀; • 若提取产物有颜色,可能是材料中含有较多的多酚类物质,添加巯基乙醇,尽可能选取幼嫩的材料; • 收集 CTAB 与核酸形成的复合物时不要离心过度,否则沉淀再溶解难; • 为了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核酸,在分离制备过程中必须采用温和的条件,避免过酸过碱、剧烈地搅拌,防止热变性,同时还要避免核酸降解酶类的降解。 • 可加少量Rnase降解RNA。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4.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细菌质粒染色体外小型(1-200kb)的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cccDNA),能自主复制并能稳定遗传的遗传因子。常编码一些对宿主有利酶的基因,这些基因的表型包括抗生素抗性、产生抗生素、限制酶、修饰酶等。常用作基因重组的载体。 • 质粒提取要去除的物质:蛋白、基因组DNA、脂类及小分子杂质、RNA。常用的方法有碱裂解法、煮沸裂解等。 •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3个基本步骤: • 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 • 收集和裂解细菌; • 分离质粒DNA 。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4.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 碱裂解法的原理: • 碱裂解法主要是利用共价闭合环状质粒与线性染色质在拓扑学上的差异来分离它们,在碱性PH,DNA变性,恢复中性时,线性染色体DNA不能准确复性,与其它大分子共沉淀,而质粒DNA却可以准确复性,留在上清中。 • 碱性下,变性蛋白是可溶的,酸性、中性下变性蛋白不溶而沉淀。几乎所有纯化质粒的方法都用到质粒DNA分子相对较小和共价闭合环状这两个特性。由于操作原因提取的质粒可有三种结构:线形、开环、闭环超螺旋。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4.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 所用试剂: • 溶液I。作用:分散细胞,鳌合金属离子使金属酶失活 • 溶液II。作用:细胞壁肽聚糖碱性下水解,核酸和蛋白质变性。 • 溶液III。作用:酸性下质粒DNA复性,变性蛋白——SDS与线性DNA沉淀,K+可中和DNA • 酚/氯仿/异戊醇(25:24:1)。作用:氯仿可使蛋白质变性并有助于液相与有机相的分离。平衡酚pH7.8(酸性下DNA分配于有机相,酚的密度大),可使DNA在上清中。异戊醇有助于消除抽提过程中出现的泡沫) • 无水乙醇:除去DNA水化层,使DNA沉淀 • TE缓冲液:溶解DNA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4.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 所用试剂: • 溶液I。作用:分散细胞,鳌合金属离子使金属酶失活 • 溶液II。作用:细胞壁肽聚糖碱性下水解,核酸和蛋白质变性。 • 溶液III。作用:酸性下质粒DNA复性,变性蛋白——SDS与线性DNA沉淀,K+可中和DNA • 酚/氯仿/异戊醇(25:24:1)。作用:氯仿可使蛋白质变性并有助于液相与有机相的分离。平衡酚pH7.8(酸性下DNA分配于有机相,酚的密度大),可使DNA在上清中。异戊醇有助于消除抽提过程中出现的泡沫) • 无水乙醇:除去DNA水化层,使DNA沉淀 • TE缓冲液:溶解DNA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4.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 提取步骤: • 取1.5ml培养物倒入eppendorf管中,12000r/min,4℃离心30秒。 • 弃上清,将管倒置于吸水纸上使液体流尽。 • 将细菌沉淀悬浮于100μl溶液I中,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 加200μL溶液II(新鲜配制),盖紧eppendorf管,快速温和颠倒5次,混匀内容物,将Eppendorf管放在冰上5分钟。 • 加入150μL溶液III(冰上预冷),盖紧管口,颠倒数次使混匀,冰上放5min 。12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夜转至另一eppendorf管中。 • 在上清液中加入0.6倍体积的异丙醇,振荡混匀后置于-20℃冰箱中放置20分钟 ,然后4℃下离心10分钟. • 用1ml 70%乙醇洗涤质粒DNA沉淀,振荡并离心,倒去上清夜,真空抽干或室温干燥.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4.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 注意事项 • 制备质粒过程中,所有操作必须缓和,以避免机械剪切力对DNA的断裂作用。同时也应防止DNase引起DNA的降解。 • 用酚-氯仿混合液除蛋白的效果比单独使用酚或氯仿更好。为充分除去残余蛋白质,可进行多次抽提,直至两相间无絮状蛋白沉淀。 • 提取的各步操作尽量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冰浴上)。 • 提取用的菌体不宜太多,因菌体多杂酶也相应增加,给提取、纯化带来困难。电泳后得到的DNA条带不整齐。 • 电泳检测时,可以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质粒分子。 • 共价闭环超螺旋DNA(cccDNA)>直线DNA(LDNA,2条链发生断裂)>开环的双链环状DNA(ocDNA,1条链发生断裂)。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5. 核酸提取的其他方法 • 胍盐提取结合二氧化硅吸附法: • 二氧化硅具有特异吸附核酸的特性,异硫氰酸胍可使细胞裂解,因此在高浓度异硫氰酸胍存在下,从细胞(包括细菌)或病毒颗粒中释放出来的核酸成分可以结合在二氧化硅上,利用此特性可提取血液和尿液中DNA和RNA。 • TRIzol试剂提取RNA方法: • TRIzol试剂盒是由GIBCO BRI公司推出的产品,其操作方法简单方便,一小时内即可完成。用TRIzol试剂裂解细胞,再加入氯仿,离心后可见三层,上层为透明的水相含有RNA,中间层含DNA,下层为红色的有机相,含蛋白质。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 5. 核酸提取的其他方法 • 旋转离心柱提取: • 旋转离心柱技术是用于微量核酸分离纯化的较为简单的方法,属于硅吸附方法的一种。 • 利用裂解液促使细胞破碎,使细胞中的核酸释放出来。把释放出的核酸特异地吸附在特定的硅载体上,这种载体只对核酸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吸附力,对其他生化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脂类则基本不吸附,因而在离心时被甩出柱子。把吸附在特异载体上的核酸用洗脱液洗脱下来,分离得到纯化的核酸。 • 此法也可用于DNA测序前核酸的纯化,又叫过柱纯化。旋转离心柱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该产品可应用于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考古学、法医学等各方面的基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二节 DNA的体外合成 • DNA的化学合成 • DNA的化学合成广泛用于合成寡核苷酸探针和引物,有时也用于人工合成基因和反义寡核苷酸。目前寡核苷酸均是用DNA合成仪合成的,大多数DNA合成仪是以固相磷酰亚胺法为基础设 计制造的。 1. 合成的原理 • 核酸固相合成的基本原理是将所要合成的核酸链的末端核苷酸先固定在一种不溶性高分子固相载体上,然后再从此末端开始将其他核苷酸按顺序逐一接长。 • 每接长一个核苷酸残基则经历一轮相同的操作,由于接长的核酸链始终被固定在固相载体上,所以过量的未反应物或反应副产物可通过过滤或洗涤的方法除去。 • 合成至所需长度后的核酸链可从固相载体上切割下来并脱去各种保护基,再经纯化即可得到最终产物。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DNA的化学合成 1. 合成的原理 • 核酸固相磷酰亚胺法合成时,末端核苷酸的3′-OH与固相载体成共价键,5′-OH被4,4′-二甲氧基三苯甲基(DMTr)保护,下一个核苷酸的5′-OH亦被DMTr保护,3′-OH上的磷酸基上有 -N(C3H7)2和-OCH3两个基团。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每延伸一个核苷酸需四步化学反应: (2) 缩合:新生成的5′-OH 在四唑催化下与下一个核苷3′-磷酰亚胺单体缩合使链增长。 (1) 脱三苯甲基:末端核苷酸的DMTr用三氯乙酸/二氯甲烷溶液脱去,游离出5′-OH 。 (3) 盖帽:有少量(小于0.5%)未缩合的5′-OH 要在甲基咪唑或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用乙酸苷乙酰化封闭,以防进一步缩合造成错误延伸。 (4) 氧化:新增核苷酸链中的磷为三价亚磷,需用碘氧化成五价磷。 上述步骤循环一次,核苷酸链向5′方向延伸一个核苷酸。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DNA的化学合成 2. 合成后处理 • 合成后的寡核苷酸链仍结合在固相载体上,且各种活泼基团也被保护基封闭着,要经过以下合成后处理才能最后应用。 • 切割:合成的寡核苷酸链仍共价结合于固相载体上,用浓氨水可将其切割下来。切割后的寡核苷酸具有游离的3′-OH。 • 脱保护:切割后的寡核苷酸磷酸基及碱基上仍有一些保护基,这些保护基也必须完全脱去。磷酸基的保护基β-氰乙基在切割的同时即可脱掉,而碱基上的保护基苯甲酰基和异丁酰基则要在浓氨水中55℃放置15h左右方能脱掉。 • 纯化:纯化的目的主要是去掉短的寡核苷酸片段,盐及各种保护基等杂质。通常采用的纯化方法有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薄层色谱法等。纯化这一步操作是可以选择的,对要求不高的应用如PCR等可不纯化。 • 近年来发展了一些修饰试剂,可在合成寡核苷酸时,对某些核苷酸进行一定的修饰,为寡核苷酸探针的非放射性标记提供了新途径。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二节 DNA的体外合成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快速扩增特异DNA序列的技术。此技术于1985年由Mullis发明,1988年耐热TaqDNA聚合酶的发现令该技术使用更加方便、有效。 • PCR可以说是20世纪核酸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重大发明之一,这不仅表现在该方法本身的简单和巧妙,而且还表现在它的出现高速发展了大量在以前看来似乎不可能的生物学技术。 • Mullis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获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PCR的原理: • 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即在模板DNA、寡核苷酸引物、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底物和Mg2+存在的条件下,由耐热的TaqDNA聚合酶催化DNA的复制,合成靶DNA。PCR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 变性。加热模板使其解离成单链。 • 退火。降低温度使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模板 DNA 中所要扩增的靶序列的两侧按碱基配对原则相结合。 • 延伸。在适宜条件下,TaqDNA聚合酶利用dNTP使引物3′端向前延伸,合成与模板碱基完全互补的DNA链。这样变性、退火和延伸构成一个循环,每一次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经过30~35个循环后,界于两个引物之间的靶序列得到大量复制,拷贝数约增加106~107倍。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PCR的原理: • 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即在模板DNA、寡核苷酸引物、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底物和Mg2+存在的条件下,由耐热的TaqDNA聚合酶催化DNA的复制,合成靶DNA。PCR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 变性。加热模板使其解离成单链。 • 退火。降低温度使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模板 DNA 中所要扩增的靶序列的两侧按碱基配对原则相结合。 • 延伸。在适宜条件下,TaqDNA聚合酶利用dNTP使引物3′端向前延伸,合成与模板碱基完全互补的DNA链。这样变性、退火和延伸构成一个循环,每一次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经过30~35个循环后,界于两个引物之间的靶序列得到大量复制,拷贝数约增加106~107倍。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PCR的原理: • 这样变性、退火和延伸构成一个循环,每一次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经过30~35个循环后,界于两个引物之间的靶序列得到大量复制,拷贝数约增加106~107倍。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典型PCR的反应体系: • 耐热DNA聚合酶: • 耐热DNA聚合酶包括Taq DNA聚合酶,Tth DNA聚合酶,VENT DNA聚合酶 ,Sac DNA聚合酶。其中Taq聚合酶应用最广泛。Taq酶在92.5℃、95℃和97.5℃时半衰期分别为40min、30min和5-6min,故PCR中变性温度不宜高于95℃。Taq酶的最适温度是72 ℃,较高温度下的DNA合成错误率较低。因此一次加酶可满足PCR反应全过程的需要,使PCR 走向自动化。 • 纯化的Taq DNA聚合酶有5′→3′外切酶活性,而无3′→5′外切酶活性,无校对活性。因此在PCR中每2×104个核苷酸中有可能掺入一个错误核苷酸,这对一般的PCR产物分析不会有多少影响,但将PCR扩增产物用于分子克隆时,需使用更准确的DNA聚合酶。 • 在100μL反应体系中,一般需Taq DNA聚合酶0.5-5单位,酶浓度过高,可引起非特异产物的扩增,浓度过低则扩增产物量减少。Taq DNA酶可在-20℃贮存至少6个月。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典型PCR的反应体系: • PCR反应的缓冲液: • PCR的缓冲液一般制成10×,含有:500m mol/L KCl;100m mol/L Tris-HCl(pH8.3);15m mol/L MgCl2;0.1% 明胶。使用时要稀释10倍。 • 各组分的作用: • Tris-HCl可维持反应体系的pH; • KCl有利于引物退火,但浓度过高会抑制Taq DNA聚合酶活性; • 明胶可保护酶不变性失活; • Mg2+能影响Taq酶的活性,影响反应的特异性和扩增DNA的产率,因此要将Mg2+浓度调至最佳。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典型PCR的反应体系: • PCR引物: • PCR反应成功扩增的一个关键条件在于寡核苷酸引物的正确设计。引物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 引物长度。一般为15-30bp,引物太短,就可能同非靶序列杂交得到不需要的扩增产物 。 • G+C含量。G+C含量一般为40%-60%。引物的G+C含量和引物Tm值应该协调,按公式Tm=4(G+C)+2(A+T) 估计引物的Tm值。 • 碱基的随机分布。引物中4种碱基应随机分布,不要多个嘌呤或多个嘧啶连续出现。引物自身不应存在互补序列,以免自身折叠成发夹结构影响与模板的退火结合。两引物之间也不应有互补性,尤其是避免3′端的互补而形成引物二聚体,使靶序列的扩增量下降。 • 引物浓度。引物的浓度一般为0.1-0.5μmol/L,引物浓度偏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产物扩增。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典型PCR的反应体系: • dNTP: • dNTP常用的浓度为20-200μmol/L,而且4种dNTP的终浓度相等。dNTP浓度过高虽可加快反应速度,但会增加碱基的错误参入率,适当的低浓度会提高反应的精确度。另外,dNTP是磷酸根的来源,会与Mg2+结合,应注意协调Mg2+浓度和dNTP浓度之间的关系。 • 模板DNA: • 模板可以是基因组DNA、质粒DNA、扩增后的DNA、cDNA等,RNA的扩增需要首先逆转录成cDNA后才能进行正常PCR循环。含有靶序列的DNA可以单链或双链形式加入PCR混合液。通常小片段模板DNA的PCR效率要高于大分子DNA。 • PCR反应中模板加入量一般为102-105拷贝的靶序列。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典型PCR的反应体系: • 温度循环参数 • 变性温度一般为在90-95℃。变性所需的时间取决于DNA的复杂性,一般用94℃、30s对模板DNA进行变性,过高的温度及过长的时间会降低Taq酶的活性。 • 引物退火温度通过Tm=4(G+C)+2(A+T)计算得到,一般55-80℃ 30s。延伸温度选在70-75℃之间,此时Taq酶活性最高。 • 延伸反应的时间根据扩增片段的长度而定,一般1 kb以内延伸1 min,更长的片段需相应延长时间。 • PCR的循环次数取决于模板DNA的浓度,一般20-30次。循环次数越多,非特异性产物也越多。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二节 DNA的体外合成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PCR技术的扩展 • 典型的PCR经过一定的调整可用于特殊的研究工作,使PCR技术扩展到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较常用的技术扩展有: 1. “巢式”PCR • 先用一对引物对模板进行扩增,然后再用另一对引物扩增第一对引物扩增的产物,这一PCR 技术即巢式PCR。第一次扩增所用引物称外引物,第二次扩增作用的引物称内引物。 • 进行“巢式”PCR可将外引物设计得比内引物长一些,且用量较少,用外引物进行时,采用较高退火温度使内引物不能与模板结合,故只有外引物扩增。经过若干循环,待外引物基本消耗完毕后,只需降低退火温度即可直接进行内引物的PCR扩增。这种PCR技术被称为“中途进退式”PCR。 • “巢式”及“中途进退式”PCR主要用于极少量模板的扩增。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PCR技术的扩展 2. 反转录PCR(RT-PCR) • PCR由于Taq酶只能以DNA为模板,当待扩增模板为RNA时,需 • 先将其反转录为cDNA才能进行PCR扩增,这种PCR技术称为反转录PCR。RT-PCR常用于基因cDNA文库的构建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 该技术需要用到反转录酶。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PCR技术的扩展 3. 荧光定量PCR(RT-PCR) • 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的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结合相应的软件可以对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待测样品的初始模板量。 • 萤光定量PCR仪是一种带有激发光源和荧光信号检测系统的PCR仪,通常配有电脑系统及相应的分析软件。 • 荧光定量实时PCR的特点: • 实时在线监控。对样品扩增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实时地观察到产物的增加,直观地看到反应的对数期。 • 降低反应的非特异性。使用引物和荧光探针同时与模板特异性结合,提高PCR特异性。 • 增加定量的精确性。全程监控,准确定量。 • 结果分析更加快捷方便,无需跑胶。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3. 荧光定量PCR(RT-PCR) • 基本原理: • 通过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分析。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反应中,引入了一种荧光化学物质,随着PCR反应的进行,PCR 反应产物不断累计,荧光信号 强度也等比例增加。每经过一个循环,收集一个荧光强度信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荧光强度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 。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3. 荧光定量PCR(RT-PCR) • 基本原理: • 一般而言,荧光扩增曲线扩增曲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荧光背景信号阶段 , 荧光信号指数扩增阶段和平台期。只有在荧光信号指数扩增阶段, PCR 产物量的对数值与起始模板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选择在这个阶段进行定量分析。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 Ct值。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 Ct值与起始模板的关系。每个模板的Ct值与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可利用来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3. 荧光定量PCR(RT-PCR) • 基本原理: • 实时荧光定量PCR中荧光化学,荧光定量pcr所使用的荧光化学可分为两种:荧光探针和荧光染料。现将其原理简述如下: • TaqMan荧光探针:PCR扩增时在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特异性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为一寡核苷酸,两端分别标记一个报告荧光基团和一个淬灭荧光基团。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PCR扩增时,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条DNA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形成完全同步。 • SYBR荧光染料: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过量SYBR荧光染料,SYBR荧光染料特异性地掺入DNA双链后,发射荧光信号,而不掺入链中的SYBR染料分子不会发射任何荧光信号,从而保证荧光信号的增加与PCR产物的增加完全同步。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TaqMan荧光探针 SYBR荧光染料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PCR技术的扩展 4. 复合PCR • 在同一反应中用多组引物同时扩增几种基因片段的方法称复合PCR。复合PCR主要用于同一病原体分型及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此外也常用于多点突变性分子病的诊断。 5.不对称PCR • 两种引物比例相差较大的PCR称不对称PCR。不对称PCR可制备用于核酸序列分析的单链DNA片段或核酸杂交探针等。 6. 涂片PCR • 直接对载玻片上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进行PCR扩增的方法称涂片PCR。涂片PCR结合原位杂交技术特别适用于病理切片中含量较少的靶序列的PCR检测。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PCR技术的扩展 7. 反向PCR • 扩增引物相反方向DNA序列的PCR技术称反向PCR。在反向PCR中,要先将含有一段已知序列的感兴趣的未知DNA片段进行酶切和环化,然后直接进行PCR,也可将已知序列酶切后再进行PCR。反向PCR主要用于已知序列两翼未知DNA序列的扩增。 8. 锚定PCR • 用酶法在一通用引物反转录的cDNA 3′端加上一段已知序列,然后以此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对该cDNA进行PCR扩增称为锚定PCR,可用于未知cDNA的制备及低丰度cDNA文库的构建。 9. 修饰引物PCR • 为达到某些特殊应用目的如定向克隆、定点突变、体外转录及序列分析等,可在引物的5′-末端加上酶切位点、突变序列、转录启动子及序列分析物结合位点等,这种PCR技术称为修饰引物PCR。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三节 核酸序列测定 • DNA测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核苷酸排列方式。RNA测序则通常将RNA提取后,反转录为DNA后使用DNA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 •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 •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 •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 Maxam-Gilbert DNA化学降解法。 • 新技术:杂交测序法, 质谱法, 单分子测序法, 原子探针显微镜测序法,DNA 芯片法 。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三节 核酸序列测定 •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 基本原理: • 在模板指导下,DNA聚合酶不断将dNTP加到引物的3’-OH末端,使引物延长,合成出新的互补的DNA链,如果加入双脱氧三磷酸核苷(ddNTP),由于双脱氧核糖的3’位置上缺少一个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即形成一种全部具有相同5’-引物端和以ddNMP残基为3’端结尾的一系列长短不一片段的混合物。 • 由于双脱氧核苷酸在每个DNA分子中掺入的位置不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区分长度差一个核苷酸单链DNA,从而读取DNA核苷酸序列。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 基本原理: • 测序所用的ddNTP • ddNTPs 是反应终止剂,可以当作正常碱基参与复制,一旦链入DNA中,其后就不能再继续连接。反应体系中dNTPs的浓度远高于ddNTPs(一般1:3~4)。 • 在自动测序中将荧光素连在4种ddNTP上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 基本步骤: • 测序模板的纯化与定量 • 测序反应—PCR仪 • 测序反应产物纯化与变性 • 上样电泳—测序仪 • 分析结果 南京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