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09 Views
第十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的政治前提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途径. 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的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 政治前提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 一 )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和发 展起来
E N D
第十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的政治前提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途径
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的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一)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和发 展起来 (二)由于我国解放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社会,我们的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 社会主义革命
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途径 (一)没收---官僚资本 (二)赎买---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改造---个体私有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简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 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简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1.直接含义(开始阶段、不发达阶段) 2.特定含义(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3.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 1.历史依据: 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商品化程度都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社会制度可逾越,但社会制度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建设却不能逾越. • 2.现实依据: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普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等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一) 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新认识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 (三)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的形式
(一)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新认识 •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 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地位、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十五大报告
(二)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1.一般定义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 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是同高度社 会化的生产力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是有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 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二)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 2.重新认识 • (1)具体成分: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又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2)主体地位:其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1.国有经济 • 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集体经济 • 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形式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3.混合所有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一种多元的所有制经济,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所有制主体的投资组合而成。 •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公有制成份和非公有制成份在企业内部结合的经济形式。
三、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 1.个体所有制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以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 2.私营经济 • 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 3.外资经济 • 国外投资者根据我国有关涉外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大陆境内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类型 • 中外合资企业 • 中外合作企业 • 外国独资企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按劳分 配原则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个 人消费分配方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具体形式
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 1.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以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2.用来分配的劳动产品,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是在对社会产品作了各项扣除后,剩下的个人消费品部分 3.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是劳动,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产生 和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决定性条件。 第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劳 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 的个人消费分配方式 (一)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二)非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经济企业中,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是工资,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方式,同时以奖金和津贴作为报酬的辅助形式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经济企业中,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是工资,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方式,同时以奖金和津贴作为报酬的辅助形式 • 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形式通过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经营形式来实现 返回
主要包括:个体劳动收入、资金 分配收入、资本分配 收入、劳动力价值收 入、风险收入、土地 级差收入、福利性分配 等 .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或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 1.在权利义务方面,社会保险是双向的,社会成员交纳保险金额,这形成了社会保险基金,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经费支持 2.资金来源多样化,强调个人、社区或单位、国家三方面合理负担 3.社会保险是预防性的,而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都是被动性的 4.社会保险涉及的对象最为广泛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适度原则 (二)合理负担原则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四)城乡有别原则 (五)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