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03 Views
发热待查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陈永平. 发 热 的 概 念. 定义: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 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 . 传染病学 . 第三版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 . 传染病学 . 第三版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发热的机制. 致 热 原.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E N D
发 热 的 概 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 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致 热 原 • 定义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1984年Beeson等首先发现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白细胞培育于无菌生理盐液中,能产生释放致热原,并称之为白细胞致热原(LP)。为表示其来自体内,又称之为内生致热原(EP)。
内 生 致 热 原 •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 前列腺素 • cAMP • Na+/Ca2+比值 •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 干扰素 • 肿瘤坏死因子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 单核细胞 发热激活物 直接 OVLT 下丘脑 Na+/Ca2+ cAMP PGE ② ③ “调定点”上移 EP ① 骨骼肌寒战 产热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④ 体温升高 发 热 的 基 本 环 节
发 热 待 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 定义:发热病人,经常规检查和治疗, 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 明确,称为发热待查。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诊断标准 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 经完整病史询问、详细体检后仍不能 明确诊断者。 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临床诊断步骤 •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 仔细追问病史 •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 实 验 室 检 查 • 诊断性治疗
临床诊断步骤(1)—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 热程短,有乏力、寒战,应用抗生素、病灶 切除、脓肿引流后停止发热,为感 染性疾病; • 热程中等,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肿瘤多见; • 热程长,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 现,为结缔组织病。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等,根据相应特点做出诊断 。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临床诊断步骤(2)—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发热病史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病 史 线 索(1)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病 史 线 索(2)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临床诊断步骤(3)——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 皮疹出现与消失时间短暂,随体温升降有所改变——Still病; • 淋巴结、肝、脾进行性肿大——恶性组织细胞病与淋巴瘤; • 脉络膜结核结节——粟粒性结核; • 心脏杂音改变——感染性心内膜炎。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临床诊断步骤(4)——实 验 室 检 查 • 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沉; • 血、尿细菌培养及胸片、B超; • 嗜异性凝集试验、肿瘤抗原、自身抗体; • CT、MRI、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临床诊断步骤(5)——诊断性治疗 • 在不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按可能性较大的病因进行诊断性治疗,期待获得疗效而做出临床诊断; • 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药物,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 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更换药物; • 常见诊断性治疗疾病(疟疾、结核病、阿米巴肝脓肿、淋巴瘤等)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引 起 发 热 的 常 见 病 因 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 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非 感 染 性 发 热
原 因 不 明 发 热 的 诊 断 步 骤 不是 热程大于2-3周,期间有数次体温大于38.5 ℃ 不能归属于发热不明发热 是 不是 口温、肛温同时测定,证实体温是升高的, 同时尿 伪装热 液温度也升高 是 有异常发现 重复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作相应诊断试验的追踪检查 无异常理学检查发现 全血常规、血沉、尿液检查与细菌培养、胸部X 线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冷凝素球蛋白、蛋白电 泳、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DNA抗体,LE细 作相应诊断试验的追踪检查 胞、大便隐血3次、大便寄生虫虫卵3次, 血培养 3次 一项或多项异常 无异常 无 患者情况是否恶化 随访、重复理学检查、追踪 异常发现 是
阳性 镓扫描、腹部CT 追踪相应的发现 阴性 阳性 肝、骨髓活组织检查或需氧厌氧培养、真菌培养 作相应检查 阴性 阳性发现 好像初次接触病人一样重复病史及理学检查,复习 追踪 所有 的实验室资料 阴性 阴性 病情加重 病人情况稳定 在可治疗的疾病中最相似的一种作治疗试验:血培养 作为FOU诊随访 阴性心内膜炎、血管炎,结核病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1)——感 染 性 发 热 • 结核病 • 伤寒和副伤寒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败血症 • 腹腔内脓肿或其他部位脓肿胆道感染 • 慢性尿路感染 • 艾滋病 • 其他各种感染:病毒、L型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感染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2)——肿瘤 • 淋巴瘤 • 恶性组织细胞病 • 白血病 • 肝肿瘤和其他实体肿瘤(肾肿瘤、肾上腺瘤、鼻咽癌、结肠癌等)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3)——结缔组织疾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 • 类风湿关节炎 • 药物热 • 亚急性甲状腺炎 • Still病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4)——其他 • 肉芽肿性疾病(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局限性回肠炎、老年性颞动脉炎等) • 伪装热 • 家族性地中海热 • 周期热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病例一 患者:女,60岁。2002年12月因“慢性乙型肝炎、肝 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同时结扎 三条胃底静脉。 术后:出现腹水、胸水,伴发热、畏寒、寒战,体 温最高达39.8℃。查腹水常规示细胞数 2700×106/L。单核细胞55%,多核细胞45%。 血常规示白细胞9.07× 109 /L,N 72.6%, Hb 96g/L。予菌必治、先锋必、复达欣等 治疗,疗效欠佳。
体检:神清,一般可,T 39.6℃ ,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可 见肝掌,右下肺湿啰音,肝区叩痛(+),移动性浊 音(+),双下肢轻度浮肿。 入院后,查胸片,两肺纹理增多,B超示慢肝,肝囊肿,盆 腔中度积液,腹部CT示肝脏多发囊肿,左膈下轻度 不规则强化,左膈下间隙脓肿形成。腹水常规:细 胞数1500×106/L,腹水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示 白细胞12.46× 109 /L , N 83%。 诊断:脾切除术后膈下脓肿。 处理:去甲万古霉素0.8BID +舒氨新3.75BID+灭滴灵0.5BID ,静脉滴注。 效果:一周后,体温下降至正常,腹水消退,继续抗感染治 疗一周,复查腹部CT,膈下脓肿消退,好转出院。
病例二 患者:女,20岁。2001年8月因“发热、寒战、伴全身皮疹, 四肢关节酸痛一周”入院。 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患者体 温最高达40℃ 。伴明显 畏寒、寒战 。并反复出现皮疹,同时伴有四肢关节 酸痛以及咽痛。查血常规: 白细胞13.6× 109 /L,N 85%。三次血培养,均无细菌生长。血沉45mm/h, 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增 高,予菌必治、先锋必、复达 欣等抗生素治疗,疗效 欠佳。后改用甲基强的松龙 30mgBID静脉滴注。一周 后,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 皮疹消退,关节酸痛症状缓解。继续用甲基强的松龙 30mgBID静脉滴注一周,查血沉降至正常,激素逐渐 减量,好转出院。 诊断:变应性亚败(Still’s病)
糖 皮 质 激 素 • 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 一般情况下不用,少数情况(疑有药物热、Still病等慎用); • 滥用改变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困难,长期应用加重原有感染性疾病或诱发二重感染,延误治疗。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抗 菌 药 物 • 对急性高热患者,疑为感染性发热且严重时,在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断以经验性抗菌治疗; • 滥用抗生素造成经济上浪费;降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导致药物热、二重感染;干扰原发病的诊断和处理。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发 热 的 处 理 原 则 • 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 适用于高热; • 持续发热不退者; • 伴有头痛、意识障碍、谵妄的中度发热; • 病因明确的长期发热性疾病等 • 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加重病体消耗) • 心肌梗塞或心肌劳损者(发热加重心肌负荷) • 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病人的护理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物 理 降 温 • 可作为紧急降温措施; • 酒精、温水擦浴,冰袋或冷水袋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部冷敷; • 降低室温(27 ℃)。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解 热 药 物 的 适 应 症 • 适用于高热; • 持续发热不退者; • 伴有头痛、意识障碍、谵妄的中度发热; • 病因明确的长期发热性疾病等。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解热镇痛抗炎药 定义:指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或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共同作用的基础:它们都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疗效。 杨世杰 主编. 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常 用 解 热 机制 • 针对发热病因 • 针对发热机制中心环节: • 干扰或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包括制止或减少激活物的产生或发挥作用 • 妨碍或对抗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 阻断发热介质的合成 • 以上措施可导致上升的调定点下降而退热 •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解热药包括化学解热药和类固醇解热药 杨世杰 主编. 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解 热 镇 痛 药 共 同 的 作 用 杨世杰 主编. 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退 热 药 的 作 用 机 制 • 解热镇痛药对PG合成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 • 解热镇痛药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恢复体温中枢的正常反应性 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释放减少 服用解热阵痛药物 抑制 体温恢复正常 PG合成酶(环加氧酶) 使外周血管扩张并排汗
常 用 退 热 药 物 分 类 • 苯胺类: •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 吡唑酮类: • 保泰松(布他酮)及其化谢产物羟基保泰松 • 水杨酸类: •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 有机酸类: • 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异丁苯丙酸) 杨世杰 主编. 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 对乙酰氨基酚为儿童安全退热药物 首选,具有安全系数高,疗效好的优点
应用解热镇痛药注意事项 • 老年体弱,幼儿及体温在40℃以上的发热病人,剂量宜小,宜选用退热作用缓和的药物,以免高热骤降,大量出汗等而引起虚脱。 • 一些解热镇痛药对消化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易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故消化道溃疡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 • 解热镇痛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 • 阿司匹林、水杨酸盐、消炎痛等易透过胎盘诱发畸胎,故孕妇应禁用。
1、简述发热待查的国内外定义。 • 2、简述发热的病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