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55 Views
小学课堂教学案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起因和过程,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一下。 (教师问,学生答).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教师从各个角度归纳、板书,并穿插对学生的提问).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三条意义。现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代、起因、过 程和意义好好复习一遍。等会儿,我们要一起做个练习。 (学生看书复习,教师巡回检查).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E N D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起因和过程,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一下。 (教师问,学生答)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教师从各个角度归纳、板书,并穿插对学生的提问)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三条意义。现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代、起因、过 程和意义好好复习一遍。等会儿,我们要一起做个练习。 (学生看书复习,教师巡回检查)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 师:我们在上周已经看过一部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电影。今天我建议根据这部电影来讨论一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可以吗? • 生A:当然可以,不过,瞧着人的后脑勺讨论问题好象很困难。 • 生B:我们把课桌摆成一个圆圈怎么样? • 师生:OK! • (师生共同把课桌摆成一个圆圈) • 生C:坐在一个圆圈里感到挺滑稽。 • 生D:课堂好象不同了。 • 生E:我喜欢这种课堂。 • 生F:就象在家里一样。 • 生G:你家有这样大? • 生F:哦,没有这么大。 • (在学生议论过程中,教师保持着微笑,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 生A:老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讨论? • 师:我想,可以从很多途径开始。
生B:我认为,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小组,由小组来决定该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生B:我认为,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小组,由小组来决定该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 师:对小组做出决定的方式,我很感兴趣。但是,现在是不是可以决定讨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呢? 生E:我不同意。我觉得还应该继续讨论坐在一个圆圈中的感受。 (学生继续议论) 生A:我认为我们应该讨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了。 生D:不,我认为应该先谈谈影片中演员的表演。 生F:还有拍摄技巧。 生(大多数):同意! (学生继续讨论有关影片的问题,教师也参与议论) 生C:现在看来应该讨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了。 生B: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小组决定。 生A:让我们一致赞同:讨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生(全体):赞成。 生C:老师,能不能先向我们谈谈你的看法。 师:我不认为我有标准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师生共同讨论,观点不一,教师均以鼓励)
“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汽”的教学过程 1、教师指引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天气寒冷时窗玻璃上的云状花纹、一杯冰水留下的一个水圈、对着镜子呼吸留下的雾气。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将一些锡罐和立方体的冰块交给学生,让他们把冰块放进锡罐并用天平称称量一下加了冰块后的锡罐重量。 3、要求学生观察锡罐外侧有什么现象产生。 4、要求学生描绘他们的所见:“雾”“水滴”“锡罐底部的水圈”等。 5、询问学生:从他们的观察中可以做出什么推断?回答“液体是来自空气的水”, 6 、给学生另一种选择:它会不会是另一种液体?它是不是来自这个锡罐?人们怎样检验一个推断是否正确? 7、要求学生检验:“有什么根据说这种液体是水” 8、思考1:如果水是从锡罐中出来的,那么把水抹去后会怎样呢?回答“锡罐会轻些。” 9、思考2:如果 水来自罐外的空气,当它们聚集到锡罐上面以后,锡罐的重量又会怎样? 回答“锡罐的重量会增加”。 10、引导学生利用天平称检验。 11、要求学生陈述:①观察到什么;②做出什么判断;③怎样检验自己的推断。 12、向学生呈现另一个新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①他们所观察的;②他们所推断的;③他们对推断所采取的检验方法等三个方面来做出完整的陈述。
生产课本的工厂 1、让学生查看自己用的课本是哪个印刷厂印制的。 2、提供反映印刷厂生产流程的图片,让学生按照图片画出简单的印刷流程图(以车间名称或工序名称表示均可)。 3、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 4、将学生过去的各种作业发还给他们。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制作成一本书。 5、各小组讨论怎样分工合作,确定工作程序。 6、各小组制作书本,并绘制出本组的工作流程图。 7、各组展示自己的工作流程图,并交流分工与合作以及科学制定工作流程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分工与合作以及科学制定工作流程的普遍意义。
小学《语文》“两个银元”的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2.引人新课:简单介绍时代背景、故事情节。 3.讲读课文。 ①分段。 ②朗读。 ③讲解生字、新词。 ④划出重点词句。 ⑤归纳段落大意。 ⑥归纳中心思想。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5.朗读课文:分段读、全篇读、分角色读。 6.小结,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两个银元”的教学过程 师:我们都预习过“两个银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A:我们都懂了,不需要再讲什么。 生B:我想知道:“什么是银元?” 生C:还有银元是怎么来的? 生D:还有,一块银元抵人民币多少?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因为老师身边正好有一块银元。 (教师拿出银元,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 师:对于第二、第三两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作出正确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和大家一起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生共同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访案: ①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 ②**同学的父亲在银行工作,给他打个电话可以了解银元与人民币的比值。 (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弄清楚了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但是,它们同“两个银元” 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邓小平爷爷打破了老百姓一把茶壶,主动赔了远远超过茶壶价值的两个银元,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利益着想、 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革命纪律的高贵品质,并表示在生活中也要像邓小平爷爷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对待别人。
小学《数学》“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过程 1、播放录象:食堂负责人为搞好学生营养配餐,向同学们了解对菜肴的口味喜好情况。 2、提供材料:本校小学生营养午餐一周菜单。 3、分组调查:以6~8人为一组,(或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按上述菜单调查本组每位同学最爱吃的菜肴,按荤菜类、蔬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将三类菜肴的调查记录张贴在各自的指定位置。 4、资料统计:以两人为一组,任选一类菜肴为调查对象,根据大组的调查记录进行统计,并绘制出统计图表。(绘制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5、合理建议:在调查统计基础上,结合对营养健康的认识进行讨论,向食堂提出学生营养配餐的合理建议。 6、学习小结。 7、交流课外搜集的各种统计资料。 思考:在各种统计资料中,能分别得到什么信息?
研究人 研究日期 变化原因 治理方案 环保建议 标语设计 美丽的小路 1、出示小路的图(铺着五彩的鹅卵石,路面干净,路边鲜花盛开)。 口语交流:你看到的小路是怎样的,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你会做些什么? 2、出示另一幅小路的图(堆满垃圾,苍蝇乱飞)。 口语交流:现在我们看到的小路又是怎样的,你也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3、质疑。这两幅画画的都是鸭先生门前的那条小路, 4、探究。 ①发研究表 ②寻找变化原因。 A、独立研究: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鸭先生屋前的小路出现了这样大的变化? B、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C、汇报。 D、小组合作讨论:为了挽救这条小路,鸭先生、鹿先生、兔姑娘想通过森林电视台反映小路出现的问题, 并向广大森林居民求助,寻求解决的办法,你能为电视台拍摄这部电视片进行求助语言设计吗?
设计要求: Ⅰ、以鸭先生、鹿先生、兔姑娘或小路的角色语言表述(角色可以任选)。 Ⅱ、在提出求助要求时,必须说清楚小路面貌的变化情况和原因。 E、汇报设计结果:各组推选代表以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 ③提出解决办法。 A、独立研究:森林里的居民们听到求助信息后,纷纷开始动脑筋、想办法。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想出什么好点子 呢?请把想出的好点子填写在研究表中(最好能联系实际生活)。 B、口语交流:把自己想出的好点子告诉鸭先生。 Ⅰ、由老师扮演鸭先生。 Ⅱ、同学以森林中一种小动物的身份,也可以用自己的真实身份与鸭先生进行口语交流。 Ⅲ、可以自由选择打电话、当面说、座谈会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 C、联系课文,共同小结:鸭先生它们是怎样行动的,小路有没有恢复原来的面貌? ④提出环保建议。 A、朗读课文中鸭先生的话: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 B、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怎样才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对于生活垃圾应该怎么处理?把建议填写在研究表中。 (交流小结) 延伸。 ①查看有关资料,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环保行动。 ②学了课文,看了资料后,我们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自己想说的话设计成一句标语,为宣传环境保护服务: ③设计成果展示。
“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的两种教材处理思路 一般的做法是以反映飞机遇险时机舱内情景的三、四自然段作为重点。在教学时,通常总是先让学生读课文,并划出反映周恩来总理当时行为举止的句子;再认真读读这些句子,找出“立刻站起来”、“几步跨到”、“马上解开”、“亲切的鼓励”、“命令的口吻”等词语,并请学生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对周恩来这些行动的理解,从而感受到周恩来在危急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但是,一位教师却有了不同的思路。他把反映飞机遇险情景的第二段作为重点。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出描写险情的词句。然后在读中理解、交流“遇上寒流”、“蒙上薄冰”、“不断下降”、“失去平衡”等反映险情的词语。接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再读书,揣摩、感悟出“失去平衡——十分紧急”,并以此推出“遇上寒流、蒙上冰甲——三分紧急”、“不断下沉——七分紧急”,然后抓住“十分紧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读悟:“假如你是机场工作人员,你有什么感受?据此,该怎么读?”,“假如你是机组人员,你又有什么感受?据此,又该怎么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内化语言,对于课文的第三、第四段,则让学生自己去读和感悟。 教学结果反映:前一种设计思路达到了“使学生感受到周恩来在危急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这一教学目标。但总使人感觉到“语文味”,仍然存在着“以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这一长期捆扰着语文教学的问题。 第二种设计思路则不仅达到了“感受到周恩来高尚品德”的目的,而且具有较浓的“语文味”和“情韵味”。这是因为: 1、教学重点放在“飞机遇险”一段,让学生对飞机的“ 险”有各自的独特的体验,由此,对周恩来让伞包这一行为所反映出来的高尚品德就会不言自明。 2、这一段中有大量描写精彩的语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了对语言本体的学习。
在大熊猫的故乡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大熊猫的信息。 2、教师引导:我们已经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大熊猫的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信息分分类,好吗? 3、师生共同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4、教师引导:在我们搜集到的信息中,看来多数是反映大熊猫生活习性的。我们是不是先来研究这类信息?(学生同意) 5、教师引导:根据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我们能猜出大熊猫的故乡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吗? 6、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提出对大熊猫故乡特点的猜测。 7、教师引导:现在正好有一篇课文,题目就叫“在大熊猫的故乡”,我们可以对照这篇课文,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不是合理。 8、学生对照课文验证猜测,对与课文不一致之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文章结构角度提出了“哪些应该舍弃,哪些应该保留”的各种见解。 9、教师引导:根据大家对大熊猫故乡特点的了解,我们能不能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对游客进行介绍?提出对其进行语言文字介绍的表述方案。 10、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提出介绍大熊猫故乡的表述方案。 11、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方案同课文的表述方式比较一下,看看各有哪些优缺点,再想一想自己的表述方案可以做哪些调整。 12、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调整表述方案。
几何体的认识 1、教师时先准备好具有几何形状的生活中常见物品,并将它们放置在教室门口,上课前,让学生在教室门口任取一件物品。 2、请每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取物品的基本形状属于何种几何体,说错的由其他同学纠正。 3、提供软纸、硬纸、塑料泡沫等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取物品而形成的初步认识,制作各种几何体。 ①由学生自由选择制作对象,教师则通过暗示、鼓动等方式,使学生的选择趋于平衡,避免出现过于集中或缺失的现象。 ②制作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4、展示制作成果。 ③制作成功者须说出制作要点,失败者须分析原因。 ④其他同学对制作要点或失败原因提出补充意见。 ⑤成果展示及说明先在小组内进行,再挑选典型的在全班范围内进行。 5、结构提升:师生共同分析成功作品的制作要点和失败的原因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各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喷水娃的秘密”(目标设计) 结果性 目 标 了解空气受热膨胀后产生很大的压力 理解在不同条件下空气膨胀程度比水大得多 掌握类似于解释“喷水娃”喷水原因和给空了的“喷水娃”重新加水的思路 体验性 目 标 用穷举、试误的方法推测原因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模拟实验的设计体验 模拟实验的操作体验 实验设计、操作方法评价与选择
教学目标设计要素 • 结果性 • 目标 了解什么 理解什么 掌握什么 • 目标 • 体验性 怎样发现问题 怎样提出问题 怎样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和技能 方法评价和选择 向谁请教,跟谁交流,同谁合作 到何处搜集有关信息
在一堂小学科学课上,当教师按预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对某种现象成因的猜测是否成立时,在一堂小学科学课上,当教师按预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对某种现象成因的猜测是否成立时, 却出现了全班学生无人能设计的局面。这时教师便采取了下述做法: 1、教师加入到一个小组中去,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一个设计方案很快就形成了。 2、教师巡回于各组之间,并对各组学生说:“xx小组的同学已经设计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实验方案,你们可以去看一看, 想想能不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更好的方案”。 教师的这种做法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组学生在教师直接指导过的小组中得到了启发,很快就设计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其中有些还有新的创意。 (点上突破,面上互动)
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大家正在学习“丑小鸭”这篇课文。当老师要求学生仿照《幼儿成长手册》为“丑小鸭”设计一份“成长记录表”时,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大家正在学习“丑小鸭”这篇课文。当老师要求学生仿照《幼儿成长手册》为“丑小鸭”设计一份“成长记录表”时, 同学们为“丑小鸭”的母亲究竟是谁产生了争议。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我认为这只丑小鸭和xx同学一样,既有生母,有又有养母。鸭妈妈是丑小鸭养母,白天鹅才是它的生母。” 当其他同学都赞同这种意见时,xx同学却低头不语,他正在为自己失去亲生母亲而伤心。此时,教师走到他的身边,并抚摸着他的 头向全班同学说: “大家都很关心xx同学,你们觉得他现在的处境同丑小鸭一样吗?” 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意见: “不一样!丑小鸭因为谁也不喜欢它,才离家出走,而且出走后遭遇到许多不幸。xx同学有着温暖的家,爸爸、妈妈都待他很好, 哥哥也很关心他。” 教师顺势收尾:“那我们就希望xx同学努力学习,长大了成为人见人爱的——” 学生齐声接道:“白天鹅!” 此时,xx同学破涕而笑,课堂学习气氛更加和谐融洽。 (顺水推舟,人文牵引)
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兴趣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兴趣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路边放着一辆车,它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显然,教师是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推理并找到答案。这时有一位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当老师让他发言时,他特别认真地说:“把汽车开走就行了!” 对此,听课的老师全乐了,而执教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对这位学生说:“你想得真好!开走汽车再数一数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如果司机刚好不在,汽车不能开走,你还能想出新的办法吗?” 这就把学生引到了“找规律”的思路上,而整个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热烈了。 (正面激励,顺势启导)
一个实验 老师举起一个试管,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试管里盛的是尿,是人尿。科学的探索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你们先看我品尝尿液,然后请照我的做法去做。”教师尝尿。轮到学生们“品尝”时虽然个个面露难色,但还是照做了。这时老师告诉大家:“你们难道没有观察到我是用中指伸进试管,而品尝的却是食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