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21 Views
第八章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 第一节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8-1 分类 :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按物相分五类); 液固相非催反应(按物相分五类) . 8-2 特点 : ①反应类型的多样性:类型不同,工艺流程不同,工程操作 参数不同,反应器不同。 ②固相物料的多样性:固相物料物性不同,对输送、供料、在反 应器中流动状况不同,并影响反应体系的宏观动力学行为。 ③反应器型式的多样性: ④固体颗粒的转化率高:不应使用固相返混严重的反应器,须采 用逆流接触设备→须兼备传热效率高、固体转化率良好的反应器。 对可逆放热气固相非催化反应,存在最佳温度问题。
E N D
第一节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 8-1 分类: •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按物相分五类); • 液固相非催反应(按物相分五类). • 8-2 特点: • ①反应类型的多样性:类型不同,工艺流程不同,工程操作 参数不同,反应器不同。 • ②固相物料的多样性:固相物料物性不同,对输送、供料、在反 应器中流动状况不同,并影响反应体系的宏观动力学行为。 • ③反应器型式的多样性: • ④固体颗粒的转化率高:不应使用固相返混严重的反应器,须采 用逆流接触设备→须兼备传热效率高、固体转化率良好的反应器。 对可逆放热气固相非催化反应,存在最佳温度问题。 • ⑤气-固相非催化反应温度高;
8-3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 器内过程:化学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问题); • 传递过程(物理效应或宏观传递效应) • 研究步骤: • ①反应模型(主要模型:收缩未反应芯模型;整体反应 模型;有限厚度反应区模型;微粒模型;单孔模型;破裂芯 模型)。 • ②用模拟方法——冷模试验研究两相流动行为,测验有 关数据,建立经验或半径验数学方程(模型过于简化,常与 实际不一致)。用逐级效大法。 • ③热模试验研究反应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获取设计 参数,检验反应动力学和冷模试验结果。
第二节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模型 • 8-4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缩芯模型) • 1、要点:反应只在固体颗粒内部产物与未反应固体的界 面上进行;反应表面由表及里不断向固体颗粒中心收缩,未 反应芯逐渐缩小。
8-4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缩芯模型) • 2、两种情况: • ①颗粒大小不变(反应过程中 有固相惰性物残留或有新的固相 产物生成),反应界面不断内移。 ――固体反应物无孔时或反应速 率很快、流体扩散非常慢时。) • ②颗粒不断缩小――不生成固 体产物,无惰性物残留;产物仅 为流体。
8-4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缩芯模型) • 对情况①:与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类似, • 整个反应过程由5个步骤组成: • a反应物外扩散过程 • b反应物内扩散过程 • c表面化学反应过程 • d产物内扩散过程 • e产物外扩散过程。(无流体产 • 物,仅有固相应物时:仅有a、b、c) • 对情况②:仅有a、b、c三步。
第三节 粒径不变时缩芯模型的总体速率 • 8-8 宏观反应速率 • 对流固相非催化反应:A(f)+bB(s) →fF(f)+sS(s) • 假设:等温球形颗粒;拟定态过程(反应界面不动的定 态过程;界面移动速度<<流体反应物扩散速率);对A 为 一级不可逆反应。 • 一、外扩散速率、内扩散速率、表面化学反应速率:
8-8 宏观反应速率 • 二、总体速率的一般计算式: • 式(8-2)中 可由A的扩散过程的物料衡算导得: • (8-7) • 据加和法则:式(8-9)
8-8 宏观反应速率 • 三、未反应芯半径Rc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据(8-11) • 和 • *导得: (8-12) • 联立(8-9)、(8-11)并积分:
8-8 宏观反应速率 四、固相反应物B的转化率XB与Rc的关系: 据XB定义: (8-13) 五、 的关系:将(8-13)带入(8-16): 可见,当颗粒完全反应时, 故
8-9 流体滞流膜扩散控制 • A的浓度分布: • 对不可逆反应, • 注:由(8-21)知:若 • 强化总体速率措施: 。
8-10 固体产物层(或惰性残留物层)内扩散控制8-10 固体产物层(或惰性残留物层)内扩散控制 • *A的浓度分布: • 对不可逆反应, • Note:由(8-25)知:若 • 强化总体速率措施: 。
8-11 化学反应控制 • A的浓度分布: • 对不可逆反应, • * • * • * • Note:由(8-29)知:若 • 强化总体速率措施: 。
第四节 颗粒缩小时综芯模型的总体速率 • A(f)+bB(s) →fF(f) • 两个步骤:气膜扩散;外表面化学反应 • 由8-9得,球形颗粒:
8-12 流体滞流膜扩散控制 • 特点: • ①扩散面积随颗粒缩小而缩小; • ②外扩散传质系数因颗粒缩小也随之改变。 • * • * • (8-36)
8-13 化学反应控制: • 与颗粒大小不变时相同 (8-28)适用 • 8-14 宏观反应过程与控制阶段的判别: • * 总体速率:颗粒不变(8-9);颗粒缩小(8-38)
8-14 宏观反应过程与控制阶段的判别 • 反应控制步骤的判别: • 由实验观察温度、反应时间、颗粒大小对过程的影响。 ①考察温度对不同控制步骤及总体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 反应速率影响最明显。
8-14 宏观反应过程与控制阶段的判别 ②考察气速对总体速率的影响: 总影响显高,则为外扩散控制。 ③考察 关系: • 否则,内扩散控制
8-14 宏观反应过程与控制阶段的判别 • ④观察 关系:
第六节 超细颗粒的化学气相合成与液相合成 8-18 超细颗粒化学气相合成: • 化学气相淀积法(CVD):用固体原料,在气相中通过化学 反应合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再经过成核和生长两阶段合成粒 子,薄膜、晶须和晶体等固体材料的工艺过程。 一、CVD的基本类型: 一般式五种类型: ①热解②还原 ③氧化④置换⑤歧化
8-18 超细颗粒化学气相合成: 二、CVD的主要技术:据化学反应的激活能形式不同,分四种: ①常压化学气相沉淀技术(热能激活) ②减压化学气沉淀技术(热能激活) ③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低温等离子体中的载能电子激活) ④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
8-19 超细颗粒的化学液相合成 • 一、通过液相反应生成沉淀: • ①沉淀法:合成金属氧化物。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 • ②醇盐水解法: • ③溶胶似胶法(sol-gel法):4步 • ④水热合成法: • ⑤非水液相合成法: • 二、溶剂蒸发法: • ①喷雾干燥法: • ②喷雾热解法: • ③冷冻干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