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k likes | 1.47k Views
智慧品 第 185 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第九品 智慧. 由果建立空性. 由因建立空性. 成立之摄义. 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生智慧之方法. 以智慧所得之事. 破除所断实执. 总说. 深入对境无我. 遮破能立. 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认识智慧之自性. 宣说能害. 平息世间八法. 185. 2 、别说五大因. ( 2 )破有无生因. 即观察果的理论. 出处:.
E N D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九品 智慧 由果建立空性 由因建立空性 成立之摄义 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生智慧之方法 以智慧所得之事 破除所断实执 总说 深入对境无我 遮破能立 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认识智慧之自性 宣说能害 平息世间八法 185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即观察果的理论 出处: 诸多经论中都说到这一因 譬如 《中论》中云: “有法不应生,无亦不能生。” 《十二门论》云: “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即观察果的理论 出处: 诸多经论中都说到这一因 譬如 《四百论·第十一品》云: “若执果先有,造宫舍严具,柱等则唐捐,果先无亦尔。” 《入智者门》云: “有果无须任何因,无者以因不可生,二俱非二亦无有,是故观察不成生。”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释词: 何为“有无生”? 果已有而生和先无后生 对此一一遮破的正理, 称为“破有无生因”。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释词: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说: “此种种有事显现(有法)无实有,远离自性有无生故。”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已有而生 无义生、无穷生 果法 因对果无作业 无者而生 因对果作业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已有而生 无义生、无穷生 果法 因对果无作业 比如认为“现在除了种子没有其它,到秋季时会长出过去没有的庄稼”, 无者而生 这一想法也不成立,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已有而生 无义生、无穷生 果法 因对果无作业 因为: 无者而生 要以因产生果,必定要对果作一种作业,如果对果什么也没有作,那“以因生果”的名称和意义,都不可能存在。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已有而生 无义生、无穷生 果法 因对果无作业 无者而生 因果同时 因对果作业 因先果后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不合理 没成立果的期间,因也不成立, 故没有任何作能生的作者; 因果同时 因成立之时,果也已经成立, 不必要对果作任何产生的作业。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因先果后 不合理 在因具有自性时,果尚未成立的缘故,何处也没有, 对这样的无者,因也作不到能生的作业,因为“无”的法不会成为任何利益和损害的依处,“因”、“果”彼此也没有接触,毕竟只是无关系而已。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因先果后 不合理 《四百论》云: “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 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 有不成有法,有不成无法; 无不成有法,无不成无法。”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因先果后 不合理 现在是“无”者,必定无法把它变成有事,因为一个“无”者,不论以何种因缘也不成为作业的对境, 如同 《入行论》所说: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因先果后 不合理 果不是已有而生,也不是前无而新生,那么,这些明明显现的果法是如何出生的呢? 《宝鬘论》云: “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世间如幻化,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因先果后 不合理 这个道理再推广到林林总总的内外显现法上,无一不是如此。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具体分析: 因先果后 不合理 并没有从任何地方新的产生 最初产生时 现在显现时 只是以习气力显现, 故没有任何自性存在; 也没有到任何地方去,仅仅是在远离二取的无分别智的境界中不显现而已。 最终不再显现时 消尽能所二取的习气
2、别说五大因 (2)破有无生因 摄义: 种种有事显现,无实有,远离自性有无生故。
破二边生 破二边灭 故成立空性 破有生 由果建立空性 破无生 无有非为所生 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185
此处从果法方面进行观察: 癸一、破有生: 假如果已存在了, 因还有什么必要呢?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 既然果已然形成, 它的因就成了无用。
颂云: “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果法本来是因缘所生,并非先存在它的本体,否则就有已生之法还要再生的过失。
《七十空性论》 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 果已生了不用再生,因为有的缘故; • 果未生的不能产生,因为无的缘故; • 所谓的正在生,只不过是分别念而已 ,真正的本体绝不存在。
《七十空性论》 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不要说是中观推理,现代物理学家通过“相对论”来观察,也认为现在的本体得不到。
此推理搞懂了以后, 对什么法均可依此类推。 癸一、破有生: • 看见别人生小孩, • 或者草地上长一朵花, 比如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通过破有无生因进行观察 这种产生虽然看得见、听得见,但就像镜中影像一样虚幻无实,根本不可能是实有。
因此 要想破除众生的无明实执, 中观推理不可缺少。 如果不懂中观推理,即使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大法师,所作所为也会被实执所牵,直接或间接造下堕入轮回的业。
不二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核心,我们修学者遇到这样的法门,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而应对无生之理生起稳固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核心,我们修学者遇到这样的法门,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而应对无生之理生起稳固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破二边生 破二边灭 故成立空性 破有生 由果建立空性 破无生 无有非为所生 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185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如果诸法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中论》也说: “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果的本体若不存在,积聚因缘来让它产生,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真正观察时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 有的果法已经生了, • 没有必要依靠因再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 没有的果法本体无实, • 依靠因也生不出来。 因此 有也不会产生,无也不会产生。
《四百论》云: 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 有法不生于有法, • 有法也不生于无法; • 无法不生于有法, • 无法也不生于无法。
《四百论》云: 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 看它的本体 • 是有者产生 有者不用生 • 还是无者产生 无者不可生
《四百论》云: 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 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四百论》云: 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尤其你以前学过中观、听过般若法门的话,当下开悟是很容易的。
破二边生 破二边灭 故成立空性 破有生 由果建立空性 破无生 无有非为所生 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185
本来没有的东西, 通过各种因缘聚合 可以产生。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比如 • 这里本来没有房子,有了砖瓦、木头、水泥、钢筋以后,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因此, “有实法可从无实法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本来无有的法,纵然以亿万种因缘聚合,也不可能转变成为有者, 就像无论聚集何种因缘, 也不可能让兔角变为有。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 自古以来没有产生过, 积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劳无益。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中论》里说过: “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自性成立无性的果法, 则不会有任何因, 因为它不观待任何法。
“无”不能成为“有”的原因有两种 “无”不舍自体而转变成“有”不应理 1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互绝相违 “有” “无”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不能起功用 能起功用 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 一者在时 另一者绝不可能存在
“无”不能成为“有”的原因有两种 “无”舍其相状而成为“有” 也不应理 2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因为,某法如果能成为有,这种法的本性,绝不会是“无”性法。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 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无”不能成为“有”的原因有两种 因此,无论从舍自体或不舍自体观察,所谓的无果转为有果,真实中绝不会成立。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故《十二门论》中云: “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对《十二门论》、《百论》等论典,汉传佛教以前十分重视,对《十二门论》、《百论》等论典,汉传佛教以前十分重视, 但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不重视这些有价值的古籍了。
以前汉地都有闻思这些论典的传统 如《续高僧传》中记载: 有一位法朗法师,自小对闻思很感兴趣,听过《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华严经》等诸多经论。 后来受皇帝邀请,他进宫传授佛法,听法者常有千余人。
现在人听受这些论典的不是特别多,即使听了,能背诵里面的教证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人比较少。现在人听受这些论典的不是特别多,即使听了,能背诵里面的教证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人比较少。 平时跟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互相谈论时,背教证的现象基本上没有,
很多人都是说“我想”、“我觉得”、“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认为”……很多人都是说“我想”、“我觉得”、“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认为”…… 可是如果没有把经论教证融入内心,光是说“我想”、“我认为”的话,恐怕也不一定非常正确。
总之 通过以上观察 有的东西不用产生, 无的东西不能产生, 有无二者相违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 既然生都不存在, 那么住、灭也无法安立。 《七十空性论》云: “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 仅仅依靠这个教证, 就可以将万法抉择为空性。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理解起来难,大家应该看自己懂了没有。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理解起来难,大家应该看自己懂了没有。 不懂的话,我传多少遍也起不到作用; 如果懂了,单单这一个教证,就能让你认识万法实相—— 首先抉择万法没有生,没有生的话,住和灭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不存在并不是单空,如此就会通达诸法离戏的空性法门。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如果尚未舍弃无实法的阶段,那么无实法之时不可能存在有实法,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 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既然如此,那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实法呢?
某种法正处于“无”的状态时,绝不会存在“有”的性质,某种法正处于“无”的状态时,绝不会存在“有”的性质,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就像我们这个星系中,现在没有第二个太阳,也即第二个太阳正处于“无”的状态,它没有丝毫“有”的性质。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 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没有丝毫的“有”性存在,这样的法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呢? 没有“有”性的法,如同龟毛兔角,任何时候也不可能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