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93 Views
动荡不宁的巴以局势. 主要内容. 一、巴以冲突的深层原因 二、巴以冲突的发展演变 三、解决巴以冲突的曲折 四、巴以冲突难以解决的症结 五、我国对巴以冲突的原则立场. 一、巴以冲突的深层原因. (一)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 1 .迦南人最早定居在巴勒斯坦. 亚伯拉罕. 妻:撒拉 子:以撒. 妾:夏甲 子:易司马仪. 阿拉伯人. 雅各布伯. 犹太人. 2 .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的历史. ( 1 )曾建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 1025 年,以色列人的祖先 希伯来人 在迦南建立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并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
E N D
主要内容 一、巴以冲突的深层原因 二、巴以冲突的发展演变 三、解决巴以冲突的曲折 四、巴以冲突难以解决的症结 五、我国对巴以冲突的原则立场
1.迦南人最早定居在巴勒斯坦 亚伯拉罕 妻:撒拉 子:以撒 妾:夏甲 子:易司马仪 阿拉伯人 雅各布伯 犹太人
2.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的历史 (1)曾建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1025年,以色列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迦南建立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并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 公元前930年,希伯来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
(2)后被驱逐,失去国土与家园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被驱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们的国土与家园,在巴勒斯坦犹太人所剩无几。
3.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的历史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发动阿拉伯运动,当地居民大多皈依伊斯兰教,并与陆续迁入的阿拉伯人融合在一起,形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从此,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了下来。至今已1300余年。
耶路撒冷的“圣迹”重叠必然引发冲突 圣城 犹太教 以色列王国的首都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在此“登宵” 基督教 耶稣在此被钉死
(一)巴以冲突的产生 1.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 1897年8月29日~31日,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大会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纲领,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或国家”。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担任主席,被称为“犹太复国之父”。
威尔兹曼(后来成为以色列国的首任总统)建议把建国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但不是单纯的建国,而是名正言顺的“复国”。威尔兹曼(后来成为以色列国的首任总统)建议把建国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但不是单纯的建国,而是名正言顺的“复国”。 第一届全世界犹太人大会经过激烈辩论,决定把建国的地点定为巴勒斯坦,把奋斗的目标从“建立犹太国”改为“恢复犹太国”。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规模兴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踏上回归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定居。
这样,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土地争夺大战。这样,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土地争夺大战。 巴勒斯坦人认为是古迦南人的后裔,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在此生息繁衍,自然是巴勒斯坦这块地区的主人; 而犹太人则主张他们才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并建立过强盛的王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于1915年在《麦克马洪书简》中许诺阿拉伯在大战结束后建立阿拉伯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于1915年在《麦克马洪书简》中许诺阿拉伯在大战结束后建立阿拉伯国。 然而,它又于1917年11月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明确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英国的两面派政策,大大激化了要保卫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和要在巴勒斯坦复国的犹太人之间的矛盾。
1947年,联合国大会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做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 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同时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 国家 人口 面积 面积比 状况 阿拉伯人 120万 1.115 万43% 丘陵/被分割 犹太人 60万 1.52万 57% 肥沃/沿海 面积约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城由联合国管理。
联合国的决议满足了犹太人的愿望,他们乃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使消失近2000年的犹太国家得以复生,犹太复国主义的梦想成为现实。联合国的决议满足了犹太人的愿望,他们乃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使消失近2000年的犹太国家得以复生,犹太复国主义的梦想成为现实。 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就宣布承认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随后各国纷纷承认以色列建国。
4.巴勒斯坦人开始为领土和建国而战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因此,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181号决议而未能成立阿拉伯国。
(二)巴以冲突的进程 以色列国成立后,一直奉行亲西方和同阿拉伯国家敌对的政策。在美国支持下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从1948年至1982年,先后与阿拉伯国家以及巴勒斯坦人民发生5次大规模战争,侵占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
阿拉伯国家挑起 结果被以战败 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挑起 联合国干涉停火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 以色列挑起 占据巴所有领土 1967年的“六·五战争” 阿拉伯国家挑起 联合国干涉停火 1973年的“十月战争” 以色列挑起 联合国干涉停火 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
三、解决巴以冲突的曲折 巴以之间的隔离墙
(一)巴勒斯坦宣告建国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奋斗目标是“消灭以色列、夺回被占领土、重建巴勒斯坦国”。 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 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1974年11月,巴解组织开始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活动。1976年8月在第五届不结盟国家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同年9月被接纳为阿拉伯联盟成员。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在阿尔及利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同时表示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间接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1989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但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二)解决巴以冲突的曲折 1.“历史性握手”未能解决问题 1992年,以色列左翼拉宾领导的工党上台,以巴关系出现转机。1993年8月,拉宾和阿拉法特经过14轮艰苦磋商终于在挪威的奥斯陆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决议。
1993年11月13日,拉宾与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这就是“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确立。 二人同获当年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没过多久,被誉为“和平缔造者”的拉宾,于1995年11月4日夜晚,在位于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广场向10万人和平集会发表演说时,被以色列一右翼极端分子开枪击中,诀别了中东和平进程。
三不主义 2.“三不主义”使巴以和谈停滞不前 不谈耶路撒冷地位 不谈停建犹太人定居点 拉宾遇刺身亡后,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1995年出任总理。 不谈巴勒斯坦建国
2000年7月11日,举世关注的戴维营巴以美峰会在克林顿倡导下召开,但是由于会议先天不具备成功的条件而失败。 三方都处于弱势地位: 克林顿总统来日不多; 以巴首脑都受到内部反对势力的压力和掣肘,缺少做出历史性决定的机遇; 再是以巴双方在根本问题上分歧依旧。
主要分三个阶段 4.巴以和平路线图计划很快流产 2001年2月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当选以色列总理。2003年6月4日,巴以美三方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巴方打击恐怖活动 以方撤离占领的巴领土 巴以双方停火 过渡期 巴勒斯坦准备建国 2003年6月至12月 完成巴以最终谈判 建立巴勒斯坦国 2003年至2005年
(一)巴以双方互不让步 1.以色列三大政党政见不同 利库德集团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右翼政党,强硬派。主张吞并巴所有土地,反对巴建国,主张以安全换和平。 工党主席拉宾、佩雷茨。左翼政党,温和派。主张以土地换和平,不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 前进党主席沙龙、奥尔默特。中间派。主张单方面与巴勒斯坦脱离接触,撤除定居点。
2006年1月4日,沙龙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耶路撒冷哈达萨医院抢救,到现在没有恢复知觉。 目前,沙龙的总理职权已交给副总理奥尔默特代为行使。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加沙行动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加沙行动
加沙行动造成大批无辜平民伤亡,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加沙行动造成大批无辜平民伤亡,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 以色列的目的 逼哈马斯 让步议和 试探奥巴马对以色列的政策 洗雪2006年 被迫停火之耻
2.巴勒斯坦两大势力针锋相对 巴勒斯坦伊斯兰解放运动。1987年成立,激进组织。主张自杀式暴力斗争,用武力消灭以色列。2006年开始执政。 代表人物亚辛、哈尼亚。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65年成立,巴主流温和派。 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代表人物阿拉法特、阿巴斯
主要有四个原因 (二)美国政府偏袒以色列 美国是犹太人第二个民族家园 犹太人在美国占据重要地位 犹太人影响美国政府决策 国内亲以的强硬派势力占上风
(三)各大国中东战略的影响 两大方面 石油战略 地缘战略
(四)巴以冲突本身的复杂性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五个大的问题 领土边界划分问题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巴难民回归问题 水资源分配问题
(一)中国与巴以双方的关系 1.中国与以色列的交往由来已久 1920年,孙中山致信犹太复国运动领袖:“我对这场运动—当代最大的运动之一满怀同情之心,所有爱好民主的人士,对于复兴你们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会给予帮助和支持。”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要曾经表示可在中国划出一块土地,作为犹太人的家园。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表示支持犹太人建国,华北解放区的《冀中导报》发表社论祝贺:“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沙龙1998年7月应邀访问中国。 1999年4月以色列总统魏茨曼访华。 2000年4月12日,我国家主席江泽民抵达特拉维夫,开始对以色列 进行国事访问。
2.与巴勒斯坦保持密切交往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周恩来、邓小平都曾经会见阿拉法特。
1988年11月20日,我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两国同时建交。 2000年4月15日-16日,应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的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2001年8月14日-15日,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巴勒斯坦国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第14次访华。
胡锦涛主席发去唁电:阿拉法特主席是中巴关系的奠基人和积极推动者,为巩固与发展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 我相信,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继承阿拉法特主席未竟的事业,继续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政治解决中东问题而不懈努力。中方愿与巴方一道,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