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篇 总论.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 X 线 20世纪50 ~ 60年代,出现超声成像( USG) 70 ~ 80 年代,出现 DSA,CT,MRI,ECT,SPECT,PET, 介入 9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 CR,DR,PACS 等. 历史. 1895年 德国伦琴( R ö entgen) 发现 X 线 1896年 X 线始用于临床医学 1901年 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史. 1900~1930年 Röentgenology 专业化, radiologist. CT.

fair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篇 总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篇 总论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X线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超声成像(USG) 70~80年代,出现DSA,CT,MRI,ECT,SPECT,PET,介入 9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CR,DR,PACS等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 历史 1895年 德国伦琴(Röentgen)发现X线 1896年 X线始用于临床医学 1901年 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 历史 1900~1930年 Röentgenology专业化,radiologist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5. CT Computed Tomography 1969年英国Hounsfeild发明CT,72年公诸于世,79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6. CT 概念 CT是以X线束从多个方向沿着体部某一选定体层层面进行照射,测定透过的X线量, 数字化后经过计算得出该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 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7.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8. 三维成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9.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0.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973年美国Lautebur揭开了MRI在医学影像学方面应用的序幕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1. MRI 概念 磁共振成像 通过对外加静磁场中的人体给予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 radio-frequency, RF) ,使人体组织中的氢核(即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RF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受、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产生出MR图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2. MRI 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 T1WI) SE序列 采用短TR,短TE 主要反映组织间T1差别的作用 T1WI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3. MRI 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 SE序列 采用长TR,长TE 主要反映组织间T2差别的作用 T2WI有利于显示病变组织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4. MRI 质子密度像(protondensity image, PDI) SE序列 采用长TR,短TE 主要反映组织间质子密度多少差别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5. 功能成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6.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1977年美国Nudelman获得首张DSA图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7. 数字X线摄影 (CR) ——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8. 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 (PACS)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19. 第一章 X 线成像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0.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钼)靶时而产生。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1. (二)X线成像设备 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等。影像增强电视系统。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2. X线 X线机基本构造 • 支架 • 检查床 • X线管 • 变压器 • 操作台 • IITV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3. X线 X线机发生装置 X线管 变压器 操作台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4. (三)X线特性: X线是波长短的电磁波。 X线成像波长0.008~0.031nm。 1.穿透性 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 透视基础 3.摄影效应 摄影成像基础 4.电离效应 放疗和防护基础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5.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条件: 1.具有穿透力(这是X线检查能够诊断疾病的主要原因) 2.被穿透的组织存在密度和厚 度的差异 3.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需经过显像过程获得X线影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6. 几个概念1 物质密度:取决与物质的性质,与 其本身比重呈正比。术语:用密度的高、低来表达 影像的白与黑。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7. 2 人体密度:由高到低:骨骼 软组织(含液体) 脂肪 气体四类。3 影像密度:受物质密度+被照器 官与组织的厚度影响。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8. 由于人体的密度不同,X线穿透人体各种组织结构时,其穿透程度由强到弱的次序是:含气组织,脂肪,软组织(包括液体),骨骼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29. 4 天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5 人工对比:为显示某些脏器,必须在该脏器内或其周围注入高或低密度物质,增大其与周围组织的对比,称为人工对比。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0. 天然对比 骨骼 软组织 脂肪 气体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1. 人工对比 阳性对比剂:positive contrast media钡剂 , 碘剂 阴性对比剂: negative contrast media空气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2. 第二节 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是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后的投影总和,是该穿透路径上各个结构影像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3. 不同密度组织 (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关系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4. 不同厚度组织(密度相同) 与X线成像关系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5. 放大与虚影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6. 变形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7. 不同投照方位时影像变化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8.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 1.荧光透视: 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经济实用;可随意转动体位多角度观察;可了解器官动态变化。 缺点是没有客观记录;对比度、清晰度差,细微结构无法辨认;诊断结果与操作者责任、水平有直接关系。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39. 2. X线摄影: 资料可长久保存,对比度、清晰度好。费用较高,不能看动态变化。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0.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定义:是摄取人体某一层面组织的摄影方法。 基本原理:是投照时X线球管与X线胶片沿某一支点向相反方向移动,使某一选定层面清晰显示,而非选定层面模糊不清。 2.放大摄影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1.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2. 三、造影检查 定义:用人工方法将对比剂引入体内, 增大器官与组织间的密度差, 造成人工对比的方法称造影检查。 (一)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钡剂、碘剂 2.低密度对比剂:二氧化碳、氧、空气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3. (二)造影方式 1.直接引入: 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2.间接引入: 口服法、静脉注入后,通过分泌进入泌尿道或胆道。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4.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5.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了解有无禁忌症,做好解释工作,先做过敏实验,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6.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47.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1977年美国Nudelman获得首张DSA图像 东大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靳激扬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