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96 Views
空山灵雨 走向诗佛 王维的生命皈依与艺术归依. 盛唐诗人王维,是唐代文化中最全才的艺术家,他诗、书、画、乐兼长,尤其是诗和画,能融而为一,曾获得苏轼盛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 )王维以其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获得了世人的赞誉,与李白、杜甫并占“天才、地才、人才”。.
E N D
空山灵雨 走向诗佛 王维的生命皈依与艺术归依
盛唐诗人王维,是唐代文化中最全才的艺术家,他诗、书、画、乐兼长,尤其是诗和画,能融而为一,曾获得苏轼盛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以其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获得了世人的赞誉,与李白、杜甫并占“天才、地才、人才”。盛唐诗人王维,是唐代文化中最全才的艺术家,他诗、书、画、乐兼长,尤其是诗和画,能融而为一,曾获得苏轼盛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以其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获得了世人的赞誉,与李白、杜甫并占“天才、地才、人才”。
在唐代,声名高、官职稳者莫如王维。从中国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考虑,王维很有机会实现中国文人的普遍理想。然而,大半生都生活在开放的充满激情的盛唐时代的诗人王维,却一步步退守田园和山林,一步步走向佛家的禅理禅心,最终成就了与“诗仙”、“诗圣”并称的“诗佛”的声名,他的人生轨迹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最终促使他成为了“诗佛”?在唐代,声名高、官职稳者莫如王维。从中国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考虑,王维很有机会实现中国文人的普遍理想。然而,大半生都生活在开放的充满激情的盛唐时代的诗人王维,却一步步退守田园和山林,一步步走向佛家的禅理禅心,最终成就了与“诗仙”、“诗圣”并称的“诗佛”的声名,他的人生轨迹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最终促使他成为了“诗佛”?
一、佛心浸染的少年时代 王维(701-761),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到蒲(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父亲王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王维幼时即遭父丧,所幸寡母崔氏出身赫赫有名的博陵大族,颇知诗书,王维与弟弟王缙依然得到很好的教育。王维“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新唐书·文艺中》)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大照禅师即普寂,是北禅宗神秀的大弟子。
在禅宗中土化的过程中,王维的母亲崔氏,拜在了五祖弘忍之上座弟子神秀的弟子普照门下(师承关系见下图)。在禅宗中土化的过程中,王维的母亲崔氏,拜在了五祖弘忍之上座弟子神秀的弟子普照门下(师承关系见下图)。 达摩菩提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五祖弘忍 ↙↘ (北宗)神秀 慧能(南宗) ↓ ↓ 普照 道光 ↓ ↓ 王母崔氏 神会 ↘ ↙ 王维
王维母亲在普照门下守戒习禅三十多年,当是佛学修养较高的北禅宗俗家弟子。王维父亲早死,兄弟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中生活,如此浓厚的佛教氛围,使得王维兄弟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影响下,“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旧唐书•王维传》)。王维母亲在普照门下守戒习禅三十多年,当是佛学修养较高的北禅宗俗家弟子。王维父亲早死,兄弟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中生活,如此浓厚的佛教氛围,使得王维兄弟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影响下,“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二、曾经的春风得意 王维兄弟聪明好学,幼年即已知名,初盛唐时期文人那种希望有所作为、企望建功立业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王维兄弟。大约在十五岁前后,王维和弟弟王缙就离开了家乡,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进行活动,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由于王维才华出众,来到两京之后,得到了达官显贵们的欢迎和鼓吹。据《新唐书》本传记载,王维进京后,受到“豪英贵人,虚左以迎”的待遇,“宁、薛诸王待若师友”。
《集异记》卷二有一则故事也可以说明王维当时受到重视的情况:《集异记》卷二有一则故事也可以说明王维当时受到重视的情况: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公主之门者,为其地,公主以词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于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新声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至吾。”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乃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
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籍,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巳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籍,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巳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据萧昕所作张九皋神道碑(全称《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带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张九皋天宝十四载(755)六月二十日卒于长安,卒年六十六岁,其生年当在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又说张九皋弱冠以“孝廉登科”,也即二十岁明经及第,也就是说,中宗景龙元年(709)明经及第。而王维进士及第在开元九年(721)。开元九年,张九皋已经明经及第十二年,不可能再与王维争解头。所以,《集异记》不足凭信。据萧昕所作张九皋神道碑(全称《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带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张九皋天宝十四载(755)六月二十日卒于长安,卒年六十六岁,其生年当在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又说张九皋弱冠以“孝廉登科”,也即二十岁明经及第,也就是说,中宗景龙元年(709)明经及第。而王维进士及第在开元九年(721)。开元九年,张九皋已经明经及第十二年,不可能再与王维争解头。所以,《集异记》不足凭信。
但争解头之事或许有之。从现存唐代可据资料中看,进士科考试重视推荐,推荐者的身份越高,被推荐者得中进士的几率越大,推为解头者尤为考官看重。或许,与王维争解头者另有其人。从王维集中现存《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王维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而他的得中状元,恐怕也确与岐王的竭力推荐有关,只是《集异记》可能把张九皋与王维联系到一起罢了,但它所反映的,正是唐朝达官显贵的举荐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但争解头之事或许有之。从现存唐代可据资料中看,进士科考试重视推荐,推荐者的身份越高,被推荐者得中进士的几率越大,推为解头者尤为考官看重。或许,与王维争解头者另有其人。从王维集中现存《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王维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而他的得中状元,恐怕也确与岐王的竭力推荐有关,只是《集异记》可能把张九皋与王维联系到一起罢了,但它所反映的,正是唐朝达官显贵的举荐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
初来京师就受到欢迎的王维心情畅快,精神抖擞,豪气冲天。他的《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代表了他早期的心态和早期的诗风:初来京师就受到欢迎的王维心情畅快,精神抖擞,豪气冲天。他的《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代表了他早期的心态和早期的诗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在这组杂曲歌词中不难感受到,王维侠骨英姿,意气风发。其所结交,均为皇帝身边之文臣武将,是在当时社会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气魄、功业等,直接影响了王维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让王维对未来、对社会、对自我,都充满了信心。在这组杂曲歌词中不难感受到,王维侠骨英姿,意气风发。其所结交,均为皇帝身边之文臣武将,是在当时社会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气魄、功业等,直接影响了王维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让王维对未来、对社会、对自我,都充满了信心。
《观猎》亦当作于此时。诗云: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有人因此诗的风格类似于王维的塞上作品,将此诗列在王维开元二十五年出使塞上之后的作品中,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这首诗说的是在“渭城”的打猎。崔希逸即使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回朝廷述职,之后在河南任职,距离陕西的渭城很远,不可能指崔希逸。更何况,王维并没有随崔希逸一起回来,仍留在边塞。所以,绝对不是开元二十五年以后的作品。
将军,究竟指谁,已未可知。可能指岐王、薛王之类的人。《旧唐书》卷九十五《睿宗诸子列传》:“睿宗践祚,(李范)进封岐王,又加实封五百户,拜太常卿,兼左羽林大将军。”“睿宗即位,(李业)进封薛王,加封满一千户,拜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睿宗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玄宗继位之初与他们关系很好,没有削他们职,可能仍在担任将军之职。而王维与他们交游甚密,当观看过这些羽林大将军的打猎活动,或是以打猎为名的军事演习活动。将军,究竟指谁,已未可知。可能指岐王、薛王之类的人。《旧唐书》卷九十五《睿宗诸子列传》:“睿宗践祚,(李范)进封岐王,又加实封五百户,拜太常卿,兼左羽林大将军。”“睿宗即位,(李业)进封薛王,加封满一千户,拜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睿宗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玄宗继位之初与他们关系很好,没有削他们职,可能仍在担任将军之职。而王维与他们交游甚密,当观看过这些羽林大将军的打猎活动,或是以打猎为名的军事演习活动。 这首诗,“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生风,鼻端出火,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顾安《唐律消夏录》卷三)
首联点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点出猎事。写法上,由声及人,未及写人,先着力写风呼、弓响,在大气势中托出将军,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昭昧詹言》)。 首联点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点出猎事。写法上,由声及人,未及写人,先着力写风呼、弓响,在大气势中托出将军,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昭昧詹言》)。 颔联承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猎事本身。“草枯”本凄迷衰事,而以衬托猎事,则恰现鹰之快疾。“雪尽”已失梨花美景,却正见马蹄之奔腾若飞。此处写猎事,借物写人,借事传情,不见将军形象,而将军形象尽出;不见赞美之语,赞美之意尽现。
颈联转折,“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写猎后还归。但我所谓“还归”非诗中文字之“还归”。诗中之“还归”,“还”字当读xuán,形容像旋风一般快疾,与“忽”字对。此联先写打猎队伍经过新丰的转瞬即逝,继写回归细柳的瞬息千里,将打猎的主角塑造成一位来去生风、虎虎生气、意气风发、英姿飒爽、颇具汉代名将周亚夫风采的将军形象,生发了“将军猎渭城”中的“将军”形象,也暗中透露了此次行猎的硕果辉煌。 颈联转折,“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写猎后还归。但我所谓“还归”非诗中文字之“还归”。诗中之“还归”,“还”字当读xuán,形容像旋风一般快疾,与“忽”字对。此联先写打猎队伍经过新丰的转瞬即逝,继写回归细柳的瞬息千里,将打猎的主角塑造成一位来去生风、虎虎生气、意气风发、英姿飒爽、颇具汉代名将周亚夫风采的将军形象,生发了“将军猎渭城”中的“将军”形象,也暗中透露了此次行猎的硕果辉煌。
尾联收束,“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写猎归回望。此联与首联互相呼应。首联先写景物后出人物,此联先写人物,后出景物,使小诗首尾两句俱以景物出之,照应得妙。首句出猎,急管繁弦,紧张热烈;尾句收猎,锣鼓不响,快捷轻松。“射雕”一语,出典自《北史·斛律光传》,传中云,斛律光校猎时,见云中一大鸟,射之,中其颈,身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雕”是凶猛猎物,能够射雕者,都武艺高强、箭法高妙,此言“射雕处”,暗赞将军武艺高超、英武非凡。而“回看”的动作,配以“暮云平”的影像,又是将军自谓得意、自诩成功、自命不凡的英雄形象的写照,它映出了将军心中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姿豪气,表达了效命疆场、建功立业亦不在话下的高亢情怀。范大士评曰:“如此结,便见适来驰骤空阔之甚,健儿骏马,精神都出。”(《历代诗发》卷九)何世璂评曰:“为诗结处总要健举,如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等气概!”尾联收束,“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写猎归回望。此联与首联互相呼应。首联先写景物后出人物,此联先写人物,后出景物,使小诗首尾两句俱以景物出之,照应得妙。首句出猎,急管繁弦,紧张热烈;尾句收猎,锣鼓不响,快捷轻松。“射雕”一语,出典自《北史·斛律光传》,传中云,斛律光校猎时,见云中一大鸟,射之,中其颈,身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雕”是凶猛猎物,能够射雕者,都武艺高强、箭法高妙,此言“射雕处”,暗赞将军武艺高超、英武非凡。而“回看”的动作,配以“暮云平”的影像,又是将军自谓得意、自诩成功、自命不凡的英雄形象的写照,它映出了将军心中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姿豪气,表达了效命疆场、建功立业亦不在话下的高亢情怀。范大士评曰:“如此结,便见适来驰骤空阔之甚,健儿骏马,精神都出。”(《历代诗发》卷九)何世璂评曰:“为诗结处总要健举,如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等气概!”
三、得意之后的挫败:第一次仕途受挫 开元九年(721年)中状元时,王维年仅21岁。中状元后,释褐(脱掉麻衣)为官,疑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为太乐丞,从此便在仕途上起起伏伏。 就在王维春风得意之时,危险开始向他靠近。为大乐丞后不到半年,就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司仓参军。《新唐书》记载:“调大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新唐书》未记具体原因。关于此事,主要有三说。一说因为刘知几写史书得罪当权者,因而累及儿子刘贶(当时的太乐令,王维的上司);二说因为玄宗打击兄弟的亲信;三说玉真公主欲霸占王维而不得。
关于刘知几累及儿子事。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执政者张说不满意刘知几、吴兢等所编《则天实录》中的直笔,但没有理由整治刘知几。恰逢刘知几儿子刘贶部下舞黄狮子事件,便借机打击刘氏父子。王维身为刘贶下属,因此受到牵连。关于刘知几累及儿子事。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执政者张说不满意刘知几、吴兢等所编《则天实录》中的直笔,但没有理由整治刘知几。恰逢刘知几儿子刘贶部下舞黄狮子事件,便借机打击刘氏父子。王维身为刘贶下属,因此受到牵连。 但这种说法有一定可疑之处。因为按照唐朝的律法,刘贶是太乐令,王维是太乐丞,如果是属下犯罪,他们作为主管官员,应受到同样的处罚。但是,王维与刘贶的处罚并不相同。
据《旧唐书·刘子玄传》记载:“长子贶,为太乐令,开元九年,犯事配流。”也就是说,刘贶被判的是流放的重刑。而王维仅仅是贬官,这不符合唐律疏议的处罚规定,说明刘贶与王维并非同案。时间也不对。如果王维开元九年中状元(时间在二三月间),“后调太乐丞”,恐怕也不会在开元九年。所以,可能是这种情况:刘贶是另案,而王维因舞黄狮子事件受牵累时的太乐令当另有其人。据《旧唐书·刘子玄传》记载:“长子贶,为太乐令,开元九年,犯事配流。”也就是说,刘贶被判的是流放的重刑。而王维仅仅是贬官,这不符合唐律疏议的处罚规定,说明刘贶与王维并非同案。时间也不对。如果王维开元九年中状元(时间在二三月间),“后调太乐丞”,恐怕也不会在开元九年。所以,可能是这种情况:刘贶是另案,而王维因舞黄狮子事件受牵累时的太乐令当另有其人。
关于玉真公主霸占说。此说于史无载,亦不见唐代的野史杂说,只是有些人根据王维中状元是因为玉真公主推荐,而且玉真公主很欣赏王维的诗歌,喜欢王维长得“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就由此设想了很多情节,说是王维被公主“奸污”了。他考中状元后被任命为太乐丞,也是因为玉真公主希望王维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地方方便而特意安置的。还说,王维与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不同,不愿意做玉真公主的玩物,并且私自娶了妻子,因此触忤了权势贵盛的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很生气,就借伶人舞黄狮子事件,让王维到偏远的济州(山东长清县)去进行“劳动改造”了。关于玉真公主霸占说。此说于史无载,亦不见唐代的野史杂说,只是有些人根据王维中状元是因为玉真公主推荐,而且玉真公主很欣赏王维的诗歌,喜欢王维长得“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就由此设想了很多情节,说是王维被公主“奸污”了。他考中状元后被任命为太乐丞,也是因为玉真公主希望王维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地方方便而特意安置的。还说,王维与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不同,不愿意做玉真公主的玩物,并且私自娶了妻子,因此触忤了权势贵盛的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很生气,就借伶人舞黄狮子事件,让王维到偏远的济州(山东长清县)去进行“劳动改造”了。
《新唐书》载有玉真公主的传记,只有短短一百几十字:《新唐书》载有玉真公主的传记,只有短短一百几十字: 玉真公主字持盈,始封崇昌县主。俄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天宝三载,上言曰:“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玄宗不许。又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帝知至意,乃许之。薨宝应时。(《新唐书》卷八十三《诸帝公主》) 从其他史料中知道,玉真公主拥有豪华道观,先是其父睿宗为女儿建,后有其兄玄宗为主持。尽管建道观还是玉真公主自己筹资,没有动用国库钱财,但为建道观,还是引起两次比较大的朝廷议论,有《旧唐书》中谏书谏言可证。
王维确实因玉真公主的推荐考中状元,但与玉真公主有没有人们所猜测的那种关系,的确没有任何依据的。玉真公主霸占王维说,纯属小说家言;王维是因为不肯成为玉真公主的男宠而被贬谪济州,亦不足为凭。不过,当初玉真公主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却是真实的。王维确实因玉真公主的推荐考中状元,但与玉真公主有没有人们所猜测的那种关系,的确没有任何依据的。玉真公主霸占王维说,纯属小说家言;王维是因为不肯成为玉真公主的男宠而被贬谪济州,亦不足为凭。不过,当初玉真公主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却是真实的。 右为云台山王维塑像
只是,让我们感到很难解释的是,济州归来的王维,却没有再找岐王、玉真公主这样的重要关系实现自己的仕途,而是通过向张九龄上书去实现,这是颇耐人寻味的。岐王过几年之后就死了,也许王维从济州回来,岐王的身体、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但玉真公主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呀!她在天宝年间还有玄宗为其主持建那么豪华的道观,所以,开元年间,她的地位不会有问题。那么,如果不是玉真公主的地位有问题,可能就是王维和玉真公主的关系有问题,以致王维不能再因公主进入仕途。也许,因为王维与睿宗诸子的关系,玉真公主不好再为他说话;也许,王维不肯依附玉真公主的小说家言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让我们感到很难解释的是,济州归来的王维,却没有再找岐王、玉真公主这样的重要关系实现自己的仕途,而是通过向张九龄上书去实现,这是颇耐人寻味的。岐王过几年之后就死了,也许王维从济州回来,岐王的身体、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但玉真公主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呀!她在天宝年间还有玄宗为其主持建那么豪华的道观,所以,开元年间,她的地位不会有问题。那么,如果不是玉真公主的地位有问题,可能就是王维和玉真公主的关系有问题,以致王维不能再因公主进入仕途。也许,因为王维与睿宗诸子的关系,玉真公主不好再为他说话;也许,王维不肯依附玉真公主的小说家言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玄宗打击兄弟的亲信。从史书记载和玄宗留下的诗歌看,玄宗似乎与历史上的皇帝很不相同,似乎他很看重兄弟情义。他当皇帝后,并不因为国事繁忙而忽视同弟兄们的的联络。关于玄宗打击兄弟的亲信。从史书记载和玄宗留下的诗歌看,玄宗似乎与历史上的皇帝很不相同,似乎他很看重兄弟情义。他当皇帝后,并不因为国事繁忙而忽视同弟兄们的的联络。 玄宗与兄弟们的和睦相处是有条件的,是在清除其党羽之后的。王维入仕以前,曾与宁王、薛王交往甚密,“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旧唐书·文苑下》,岐王又是极力推荐他的人,所以,王维有可能因为唐王朝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受到牵累,于是,执政者便找借口把他降职外放了,让他做了济州的司仓参军。
司仓参军是个什么职位呢?是从八品下的小官,负责公廨、度量、庖厨、租赋、征收、田园、市肆诸事,相当于今天各县的粮食局长并兼管维护市场秩序、收取赋税等。司仓参军是个什么职位呢?是从八品下的小官,负责公廨、度量、庖厨、租赋、征收、田园、市肆诸事,相当于今天各县的粮食局长并兼管维护市场秩序、收取赋税等。 王维从中央乐团副团长的职位降为县属管理工商和粮食的官员,离开了容易接近达官显贵的京都,离开了自己擅长的专业,王维第一次感受到政治风雨的残酷。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王维也在被赦之列。他离开济州,取道东都洛阳回京侯吏部选,吏部依资格量移使用,不久,可能改官卫州县丞(从八品下)。这时的王维,虽然对政治产生了畏惧之心,但尚未移心佛教,因为他还有很多俗物俗事抛不开,他担心家贫,小妹长成无钱陪嫁,弟弟成人无力娶妻,而且他自己也还有“奋飞”之志。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王维也在被赦之列。他离开济州,取道东都洛阳回京侯吏部选,吏部依资格量移使用,不久,可能改官卫州县丞(从八品下)。这时的王维,虽然对政治产生了畏惧之心,但尚未移心佛教,因为他还有很多俗物俗事抛不开,他担心家贫,小妹长成无钱陪嫁,弟弟成人无力娶妻,而且他自己也还有“奋飞”之志。
其《偶然作六首》之三写到: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大概因为官职低微,政治失意,诗人很难实现“奋飞”之志,也很难让家人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他还是辞去官职在淇上隐居了。
开元十八年,他回到长安,师从大荐褔寺道光禅师学习佛教顿悟学说。有人说,这是王维因为仕途失志,渴望超脱世俗,从而滋生了隐遁思想。但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人在失意之时,往往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生出远离尘世之想,这是可能的,但王维还是很希望有机会“欲奋飞”的,所以,他的修习顿悟说,可能是无所事事时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少年时期深受佛教濡染的一种惯性。开元十八年,他回到长安,师从大荐褔寺道光禅师学习佛教顿悟学说。有人说,这是王维因为仕途失志,渴望超脱世俗,从而滋生了隐遁思想。但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人在失意之时,往往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生出远离尘世之想,这是可能的,但王维还是很希望有机会“欲奋飞”的,所以,他的修习顿悟说,可能是无所事事时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少年时期深受佛教濡染的一种惯性。 这一年,王维的好友孟浩然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在长安逗留了一段时间,曾与闲居的王维相聚。
《绀珠集》记载了这个故事: 襄阳诗人孟浩然,颇为王维所知,待诏金銮殿,私召浩然入。忽上幸维所居,浩然遽匿床下。维不敢隐,具以闻。上欣然曰:‘朕素闻此人。’召见,索诗。浩然对以‘不携所业’。上令口诵。浩然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曰:‘朕未尝弃人,卿自不求仕耳。’放归南山,终身不得仕。
王维为什么能够待诏金銮殿,几则相关记载都含混不清,或许是因为他的名声,因为这一次他似乎没有通过岐王或玉真公主什么的谒见玄宗,他后来的诗作有“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说明他没有通过上述诸人打通关节。王维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玄宗召见,或许是商较诗文,或许有其他理由,而王维就自作主张把好友也一同带去,希望有机会引荐孟浩然。没有想到,玄宗皇帝竟然突发奇想,来到了王维待诏的地方,孟浩然觉得自己太唐突了,于是赶紧躲藏到“床”下了。王维为什么能够待诏金銮殿,几则相关记载都含混不清,或许是因为他的名声,因为这一次他似乎没有通过岐王或玉真公主什么的谒见玄宗,他后来的诗作有“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说明他没有通过上述诸人打通关节。王维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玄宗召见,或许是商较诗文,或许有其他理由,而王维就自作主张把好友也一同带去,希望有机会引荐孟浩然。没有想到,玄宗皇帝竟然突发奇想,来到了王维待诏的地方,孟浩然觉得自己太唐突了,于是赶紧躲藏到“床”下了。
当然这一次机会孟浩然没有抓住,他的那首诗出了问题,主要是首句“北阙休上书”和第三句:“不才明主弃”。你孟浩然来京城的目的就是要上书显示自己的才华,你却说“休上书”,而“休上书”的原因是因为你自恃才子,“明主”没有录用你,你就说:“上书干什么?人家又不用你!”唐玄宗一直自视是明主,自诩求贤纳士,你在才名满京洛的时候却说唐玄宗抛弃你,那不就等于说玄宗弃贤吗!你不上书,你不上书地球能停止转动吗?所以玄宗很生气,给了他一个他并不想得到的结果:“朕未尝弃人,卿自不求仕耳。”当然这一次机会孟浩然没有抓住,他的那首诗出了问题,主要是首句“北阙休上书”和第三句:“不才明主弃”。你孟浩然来京城的目的就是要上书显示自己的才华,你却说“休上书”,而“休上书”的原因是因为你自恃才子,“明主”没有录用你,你就说:“上书干什么?人家又不用你!”唐玄宗一直自视是明主,自诩求贤纳士,你在才名满京洛的时候却说唐玄宗抛弃你,那不就等于说玄宗弃贤吗!你不上书,你不上书地球能停止转动吗?所以玄宗很生气,给了他一个他并不想得到的结果:“朕未尝弃人,卿自不求仕耳。”
这一次,可能也影响了王维的仕途。玄宗虽然亲自到王维待诏的地方访王维,但并没有给王维官职,因为此后的王维依然过着隐居的生活,并在开元十九年(731)妻子去世后,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巴蜀、吴越之游,远离了唐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一次,可能也影响了王维的仕途。玄宗虽然亲自到王维待诏的地方访王维,但并没有给王维官职,因为此后的王维依然过着隐居的生活,并在开元十九年(731)妻子去世后,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巴蜀、吴越之游,远离了唐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有一件事情必须交代一下。开元十九年王维妻子死后,“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旧唐书》本传)。有人说这是王维情衷于妻子,不肯再娶;有人说王维信佛,不肯再娶;还有人说,是玉真公主霸占王维,不准再娶。有一件事情必须交代一下。开元十九年王维妻子死后,“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旧唐书》本传)。有人说这是王维情衷于妻子,不肯再娶;有人说王维信佛,不肯再娶;还有人说,是玉真公主霸占王维,不准再娶。 这三种说法,信佛之说应该比较靠谱,但真实的情况恐怕比较复杂。如果说王维情衷于妻子,可是王维集中我们又见不到他深情怀念妻子的作品;如果说是因为玉真公主霸占,史书明明写着“三十年孤居一室”,而且玉真公主似乎不是那么霸道的人。所以,信佛一说比较靠谱。
那么,为什么又说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呢?考虑到王维因玉真公主考中状元,却没有官职连升,而且,在王维被贬官时也不见诸王和玉真公主搭救,而且,王维贬官济州,一去就是四五年,直到玄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才能回京,且回京之后,他没有再通过岐王、玉真公主等的关系往上爬,这其中或许确实奥妙无穷。很多时候,有些“传闻”或“猜测”,或许不是空穴来风。比如王维妻子死后不再娶,如果玉真公主达不到目的,或许王维躲避玉真公主的重要托词只能是信佛,而信佛当然不能再娶,不能再娶,就只能“三十年孤居一室”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呢?考虑到王维因玉真公主考中状元,却没有官职连升,而且,在王维被贬官时也不见诸王和玉真公主搭救,而且,王维贬官济州,一去就是四五年,直到玄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才能回京,且回京之后,他没有再通过岐王、玉真公主等的关系往上爬,这其中或许确实奥妙无穷。很多时候,有些“传闻”或“猜测”,或许不是空穴来风。比如王维妻子死后不再娶,如果玉真公主达不到目的,或许王维躲避玉真公主的重要托词只能是信佛,而信佛当然不能再娶,不能再娶,就只能“三十年孤居一室”了。
四、在张九龄政治生命的起起伏伏中 开元二十二年(733年),朝廷内部发生了重要变化,著名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开始执政。张九龄以词臣而为相,这给颇具诗才的王维带来了希望。他追随张九龄到了东都洛阳,并留诗《上张令公》,希望张九龄引荐,随后就隐居于东都附近的嵩山,等待汲引。 张九龄非常爱才,也很欣赏王维,第二年就推荐王维做了右拾遗。这虽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却是“扈从乘舆”(跟随皇帝)的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推荐贤良。王维以为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来了,长期以来灰暗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为了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气节以及对张九龄的感激,他写了一首《献始兴公》。
《献始兴公》诗中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王维在诗中强调了自己“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也坚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的节操,这句话大有深意。本有用世志,原来也与诸王和公主交往,现在却说即使栖息林泉,也决不“崎岖见王侯”,或者这正是他虽因公主推荐而考中状元、却未因公主而贵盛的最好注脚?诗中还抒发了对张九龄的赞美,说张九龄是个不谋私利、为苍生谋福的“大君子”,自己则甘愿在这样的大君子帐下效命,以报张九龄的知遇之恩。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初夏,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出使凉州劳军。这次劳军,是因为三月份崔希逸与吐蕃交战大捷。《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的初夏,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出使凉州劳军。这次劳军,是因为三月份崔希逸与吐蕃交战大捷。《旧唐书·玄宗纪》记载: 三月乙(应为己)卯(初五),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二十五),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这次劳军,让王维眼界大开。他第一次来到塞外,第一次感受到大漠奇异的风光,他用生花妙笔,描述了这次北上大漠的奇特感受,也表达了对崔希逸取得战功的无限敬仰以及对唐王朝取得军事胜利的无比自豪。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从诗歌中宏伟壮观的意境可见出作者早期的理想抱负。 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 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
但是,就在王维出使凉州后没多长时间,朝廷政局就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张九龄为人正直,不屑逢迎谄媚,又屡次直言言事,得罪了玄宗,再加上李林甫口蜜腹剑,挑拨离间,谗言诬陷,到开元二十五年的四月,张九龄就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贬为荆州长史,黯然离开朝廷。李林甫趁机取而代之,占据了掌握国家前途命运的高位。从此,李唐王朝进入了李林甫专政的黑暗时期。但是,就在王维出使凉州后没多长时间,朝廷政局就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张九龄为人正直,不屑逢迎谄媚,又屡次直言言事,得罪了玄宗,再加上李林甫口蜜腹剑,挑拨离间,谗言诬陷,到开元二十五年的四月,张九龄就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贬为荆州长史,黯然离开朝廷。李林甫趁机取而代之,占据了掌握国家前途命运的高位。从此,李唐王朝进入了李林甫专政的黑暗时期。 崔希逸大约于开元二十五年五月回朝述职。崔希逸回朝述职后被封为河南尹,但崔希逸一直认为自己打击吐蕃是没有遵守盟约,心怀愧疚,不久即怀恨离开人间。这时的王维依然在边塞幕府中生活,大约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才返回京城。此时的张九龄已经被贬为荆州长史一年多。
边塞的新知崔希逸怀恨而逝,朝中的知音张九龄远贬荆州,回到朝中的王维感到异常孤独和失落,他在《寄荆州张丞相》中抒发了这种失落的心情:边塞的新知崔希逸怀恨而逝,朝中的知音张九龄远贬荆州,回到朝中的王维感到异常孤独和失落,他在《寄荆州张丞相》中抒发了这种失落的心情: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这是在崔希逸死后所写,言“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都是对张九龄所说。此时的王维,没有了新知崔希逸和恩相张九龄,竟然说“举世无相识”,那么,他曾经依托和熟识的那些王公贵主中,岐王、薛王虽死,而宁王、玉真公主,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史载,宁王病逝于开元二十九年,玉真公主死于宝应年间,王维为什么跟他们没有了联系?为什么不肯借助他们的力量重回朝廷?在这首诗里,我们似乎又一次嗅到了我们曾经提到的话题:王维和唐王室的关系确实再也没有当年那种“待若师友”的情况了。正是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的现实,使得王维心中归隐和入佛的思想又开始抬头。这是在崔希逸死后所写,言“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都是对张九龄所说。此时的王维,没有了新知崔希逸和恩相张九龄,竟然说“举世无相识”,那么,他曾经依托和熟识的那些王公贵主中,岐王、薛王虽死,而宁王、玉真公主,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史载,宁王病逝于开元二十九年,玉真公主死于宝应年间,王维为什么跟他们没有了联系?为什么不肯借助他们的力量重回朝廷?在这首诗里,我们似乎又一次嗅到了我们曾经提到的话题:王维和唐王室的关系确实再也没有当年那种“待若师友”的情况了。正是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的现实,使得王维心中归隐和入佛的思想又开始抬头。
但王维并没有真正归隐和全心礼佛。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迁官殿中侍御史。秋天,被派往岭南主持当地选拔地方官的事物。这一年夏天,好友孟浩然去世。但王维并没有真正归隐和全心礼佛。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迁官殿中侍御史。秋天,被派往岭南主持当地选拔地方官的事物。这一年夏天,好友孟浩然去世。 孟浩然的去世,是一个意外。《孟浩然集序》中说,孟浩然“疾疹发背”,将要好的时候,王昌龄来襄阳游玩,二人“相得甚欢,浪情宴谑”,结果,导致孟浩然疾病复发而亡。 王维路经襄阳,为好友的去世痛哭失声,写有《哭孟浩然》诗: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诗中以汉水东流比喻人之生命一去不返,以“江山空蔡州”比喻孟浩然的人生价值。
五、李林甫专权时的进退依违 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从知南选的岭南回来。好友孟浩然的溘然长逝,恩相张九龄的抑郁而终,新知崔希逸的在悔恨中丧命,使得他突然感到人生的寂寞和政治的无常,他再一次萌生了退隐之心,并开始经营终南别业,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其《终南别业》(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诗写到: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王维写给友人的诗歌,诗歌卸去了一切雕饰,向友人平静地讲述自己归山隐居的缘由和隐居生活的快意和自得。第三联是全诗的精华,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诗人最怡然自得的境界,他已经完全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就在这大自然中体味着心与物遇、我与物冥的境界。那种忘却我执、摆脱烦恼后的心态,已经是无往而不适了。这是王维写给友人的诗歌,诗歌卸去了一切雕饰,向友人平静地讲述自己归山隐居的缘由和隐居生活的快意和自得。第三联是全诗的精华,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诗人最怡然自得的境界,他已经完全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就在这大自然中体味着心与物遇、我与物冥的境界。那种忘却我执、摆脱烦恼后的心态,已经是无往而不适了。
天宝元年(742),王维转为左补阙,这是一个从七品上的官职,收入有所增加。大约到天宝二载,王维得到了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天宝元年(742),王维转为左补阙,这是一个从七品上的官职,收入有所增加。大约到天宝二载,王维得到了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 虽然没有去职,但在辋川的生活让王维真正体味到了山居的安宁,也让他更真实地体味到清修给人心灵带来的平静,他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创作了许多描写山居生活和颇富禅心禅趣的名篇,如《山居秋瞑》、《积雨辋川庄作》、《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这些诗歌基本是山水田园诗歌,主要写他隐居在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这些诗歌都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这些诗歌基本是山水田园诗歌,主要写他隐居在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这些诗歌都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从静态的角度写出了山居的自然美。 颈联: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居的自然美。 颔联:写出了山居的人情美。 尾联:借用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出山,反其意而行之。 诗歌中比兴含蓄蕴藉,意境优美,韵律悠扬,用自然美既寄予了理想中的社会美,又表现了诗的人格美。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