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能量七号

能量七号. 源自“神七” 宇航科技的 健康大法. 能量七号领航人类健康. 能量七号领航国际高科技. 是国家正式申报的 863 计划项目; 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1996 年 7 月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1997 年 9 月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 是美国 FDA (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认证的产品; 2004 年获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 2007 年获得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中国发明专利证书 [ 专利号: ZL931.18918.1 美国发明专利证书 [ 专利号: 5.6687.469. 能量七号领航应用科学.

ez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能量七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能量七号

  2. 源自“神七”宇航科技的健康大法

  3. 能量七号领航人类健康

  4. 能量七号领航国际高科技 • 是国家正式申报的863计划项目; • 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 1996年7月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 1997年9月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 • 是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 认证的产品; • 2004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 • 2007年获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中国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931.18918.1 美国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5.6687.469

  5. 能量七号领航应用科学 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用于神七宇航员的能量补给 和宇航回归后的恢复治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6. 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用于中国奥运选手的能量补给和运动损伤的恢复治疗。会后正式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约,长期支持中国体育事业。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用于中国奥运选手的能量补给和运动损伤的恢复治疗。会后正式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约,长期支持中国体育事业。 奥体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

  7. 医学权威机构引进能量七号

  8. 能量七号的科技原理 • 能量七号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 能量七号属于稀土永磁高旋科技产物。稀土永磁材料是将钐、钕混合稀土金属与过渡金属(如钴、铁等)组成的合金,用粉末冶金方法压型烧结,经磁场充磁后制得的一种磁性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是现在已知的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它比十九世纪使用的磁钢的磁性能高100多倍,比铁氧体、铝镍钴性能优越得多,比昂贵的铂钴合金的磁性能还高一倍。

  9. 能量七号属于中国 • 近年来稀土永磁材料在国内的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应用于医疗、一般电机、大电机如磁力泵、磁选设备、永磁吊车和家用电器等方面; • 医药方面:1983年世界上的第一台MRI(核磁共振)进入了医院 ;1984年中国的MRI定位为永磁式;1989年,首台永磁MRI通过鉴定,投入应用。 • 权威组织预测:“永磁型核磁共振在中国大型医疗器械领域里,是近期惟一一个能够投入世界舞台,甚至有可能垄断世界市场的产品。” “中国企业生产永磁,具有资源上的优势,例如制作磁体的材料是稀土,而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到全球的70%,在中国研发永磁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10. 能量七号的临床价值 • 确效于骨关节、软组织疾患、风湿类风湿疾患、身体无菌性炎症、疼痛性疾患等,如骨质疏松症、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疾患、失眠症、亚健康综合症、运动损伤、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症)、骨折、骨不连、痛风、痔疮、各种疼痛等等。 • 对人体内血液、经脉、穴位进行全方位细胞级的活化理疗,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使细胞中的对人体有害的不良积聚物(乳酸、尿酸等细胞代谢物)加快分解,迅速排出; • 对肌肉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 对关节炎、肩周炎,以及各种器官炎症,有消炎止痛作用; • 对于人体骨骼,可增加钙通道,加快骨质对钙的吸收,增高骨密度,对骨折,骨裂的人可一加快骨愈合 。 • 专门用于各期的肿瘤物理治疗。 • 人体能量补给、提高免疫力、抗衰老。

  11. 能量七号专家团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是以高技术研究发展为主的电工专业科研基地型研究所,是以发展电工电能新技术为学科方向的国家科研机构,在全国电工科技布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工程技术 • 杜玉梅: 中科院电工所,著名磁专家; • 平家彪:中科院电工所,高工; • 王德文:中科三环,高工; • 宋涛: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部,主任研究员

  12. 能量七号专家团 辛育龄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国际电化学协会副主席、著名胸外科、血管瘤专家。 辛育龄教授关注有关磁场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通过多年与我公司的合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引进低频恒定磁场治疗仪,临床上治疗了1000余例各种原因引起的缺血性疼痛、骨关节病、腰腿痛、头痛等病人,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主持能量七号之低频恒定磁场治疗SARS后遗症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取得满意疗效。

  13. 能量七号专家团 • 施国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专家,博导。 • 郭国祯: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主任,博导;

  14. 能量七号专家团 • 关志成:清华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 • 胡维勤:中央保健局。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的保健医,正师级。

  15. 能量七号专家团 • 倪家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主任 • 赵之心:中国首席运动医学专家

  16. Advances in magnetic therapy: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附:能量七号研究进展:磁疗基础与临床

  17. 磁疗概况 • 磁疗(Magnetic therapy)是一种利用磁场对人体相关组织部位和整体进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 磁疗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非损伤性(non-invasive), 无健康危害(no health risk), 无副作用(no side-effects)和有效的非医学治疗手段(non-med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comfort) • 从西汉出年“自炼五石”治疾和古希腊医生利用磁石治疗腹泻开始,国内外磁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 近20年来,随着磁疗技术及其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磁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以磁疗工程技术、磁生物学、磁医学和磁保健学为核心的“当代磁疗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磁疗的概念已相当普及,磁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节段

  18. 磁体与磁场感应强度 • 磁体是磁疗磁作用的”动力“来源,通常依据其磁场性质不同,将其分为天然磁体和电磁体。根据磁场运动状态分为静态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和动态磁场(dynamic magnetic field,DMF)。其中,天然磁体和电磁体既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磁场,后者的磁场运动模式主要包括旋转运动、脉冲运动等。 • 对磁场感应强度的分析有两种计量单位制,即国际单位制(SI)和高斯单位制。在SI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为特斯拉(T),在高斯单位制中,磁场感应强度的单位为高斯(Gs),两者间的换算关系为:1T=10000Gs。在有些研究中也使用mT表示磁感应强度,1mT=10Gs

  19. 磁场增强效应 Michael McLean,et al. Static Magnetic Field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Epilepsy & Behavior 2, S74–S80 (2001)

  20. 永磁旋磁(Rotating permanent magnetic field) • 永磁旋磁是磁医学领域的一个习惯用语,它指的是“一种以永磁作磁源的交变磁场发生器 ”。与一般的静态永磁体不同,永磁旋磁的磁极是磁极交变的或动态变化的。

  21. 可控横磁旋磁技术的新构思

  22. 电磁场 -恒定磁场 -低频电磁 -时变磁场 -脉冲电磁 天然磁场 -恒定磁场 -双级旋磁 -单级旋磁 磁疗研究 当代磁疗学研究 • 因为无电磁幅射、节约能源等原因,天然磁场产品更加收到关注

  23. 基础研究 -微循环 -骨形成 -疼痛缓解 -血压控制 -关节炎 -能量代谢 临床研究 -骨质疏松 -风湿性和类风 湿性关节炎 -疼痛 -运动性疲劳 -运动损伤 -颈椎和腰椎疾病 主要研究领域 SMF和RMF主要研究领域 • 基础研究为磁疗技术在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证据

  24. 磁疗作用的主要理论假设 • 尽管目前还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们围绕磁疗的作用机理问题还是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假设: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电磁器官(electromagnetic organism) -4000年前地球磁场 感应强度是现在的10倍,现代人类生存在一个“缺磁”的时代 -对血管的作用: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氧含量、体液碱性化、基于细胞钙离子通道的血管舒张作用、减少血管壁胆固醇沉积 -对神经系统作用:变化神经脉冲、阻断神经细胞传导 -减小水肿 (fluid retention) -增加局部组织的氧含量 -增加内啡肽(endorphins ) -放松肌肉(relaxation of muscles) - 刺激细胞膜离子通道或者穴位(acupoints)

  25. 磁疗的安全性 • 带有内植金属医疗装置的人,如心脏起搏器、除纤颤器、胰岛素泵、肝动脉注射泵,不能使用磁疗,因为磁长可以影响这些设备的功能 People with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such as heart pacemakers, defibrillators, insulin pumps, or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pumps should avoid exposure to magnets, as magnets may affect the functioning of some equipment • 一些文献不鼓励怀孕期间、重症肌无力患者或者出血障碍的患者使用静态磁场或者电磁场;同时还指出磁场可以引起头晕、恶心、延缓创伤愈合和延长出血时间,科学研究对以上问题上的探讨是有限的 Some publications discourage the use of static magnets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rapy during pregnancy or in people with myasthenia gravis or bleeding disorders, and suggest that magnets may cause dizziness, nausea, or prolong poor wound healing or blee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s limited in these areas • 磁疗不是唯一有效的医疗手段,不能因为使用磁疗而耽搁诊断和其他有效的医学治疗 • Magnet therapy is not advised as the sole treatment for potentially seriou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should not delay the time to diagnosis or treatment with more proven methods 美国FDA安全标准:<4T;WHO安全标准:<2T

  26. Xu等以麻醉状态下的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luorescence epi-illumination检测系统观察了静态磁场和50Hz电磁场对小鼠骨骼肌血流的影响。实验所使用的静态磁场强度分别为0.3,1 和 10 mT ,电磁场强度分别为 50-Hz EMF 0.3 和 1 mT,磁暴露时间为10分钟。研究发现,在10mT强度条件下,暴露期和暴露后恢复期静态磁场组小鼠肌肉血流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在1mT强度条件下,静态磁场组和电磁组在暴露期和暴露后恢复期对肌肉血流峰值也有明显的影响,但二者间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SMF与微循环血流 • 微循环特指微动脉和微经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流,是控制组织血液供应和维持其生理学机能的关键机制,是国内外磁疗基础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 Shenzhi Xu, Hideyuki Okano , Chiyoji Ohkubo. Acute effects of whole-body exposure to static magnetic fields and 50-Hz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muscle microcirculation in anesthetized mice. Bioelectrochemistry 53 2000 127–135

  27. SMF与微循环血流 • Okano等就静态磁场(SMF)对意识清醒的家兔耳腔微循环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耳腔微循环血管运动采用光电微量血管容积检测技术(microphotoelectric plethysmography)连续监测。静态磁场作用的耳腔部位的磁场强度为1mT,时间10分值。实验分为五组,即SMF组、去甲肾上腺注射增加血管紧张性无SMF组、去甲肾上腺注射增加血管紧张性加SMF组、乙酰胆碱注射减小血管紧张性组无SMF组和乙酰胆碱注射减小血管紧张性组无SMF组。研究结果表面,SMF具有“双重血管运动控制”作用,即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高血管张力情况下增加血管舒张运动,而在乙酰胆碱引起的低血管张力情况下增加血管收缩运动,以维持微循环血量的相对恒定 Hideyuki Okano , Juraj Gmitrov , Chiyoji Ohkubo .Biphasic effects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s on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in rabbits. Bioelectromagnetics 20:161-171, 1999

  28. SMF改善微循环和抑制疼痛的生理机制 • Takeshiged等研究认为,静态磁场对肌肉血流的促进作用与其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有关,而对疼痛的抑制与其促进肌肉动脉胆碱能舒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增加有关,即通过改善局部肌肉血液循环和减少缺血肌肉组织的致痛类物质的积累。 C. Takeshige, M. Sato, Comparisons of pain relief mechanisms between needling to the muscles, static magnetic field, external qigong and needling to the acupuncture point,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21 1996 119–131.

  29. 肌肉微循环研究 • 2003年,美国Virginia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Cassandra Morris及其导师Thomas Skalak在由美国生理学会主办的“Experimental Biology 2003”上,报道了他们关于SMF对肌肉组织血管直径、血流阻力以及局部血流影响的研究。他们以在体的大鼠 spinotrapezius肌为研究对象,观察SMF(700G,15分钟)对肌肉微循环血流的影响。 • 研究发现,肌肉微循环血流状态受微血管张力的调节。初始状态的微血管如果处于舒张状态,则SMF暴露使其收缩;而初始状态的微血管如果处于收缩状态,则SMF使其舒张。SMF对微血管血流具有典型的“双向调节作用”。这一研究再次证明SMF具有稳定微循环血流的作用,这一作用对于应用SMF治疗各种缺血性疾病(如糖尿病足、落枕、肌肉捞损、软组织运动损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30. Virginia 大学的其他研究 • 由Ann Taylor Gill领衔的研究小组2002年报道了他们关于SMF对纤维肌痛(fibromyalgia )患者深部肌肉组织疼痛的作用,该项目得到了美国NIH的资助。他们将94名患者分为4组,即单磁极组、混合磁极组、无磁对照组和对照组。研究发现,在六个月的研究期间,大部分观察指标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组间差异,但前两组的疼痛水平明显低于后两组,证明SMF对于缓解深部肌肉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 • 在另外一项由NIH资助的项目中,Jeremy B. Tuttle 教授观察了SMF对人类成神经细胞瘤细胞(neuroblastoma cells)12600个基因的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约有100个基因的表达受到SMF的影响,而这100个基因大多是与细胞对损伤的反应有关的基因

  31. SMF暴露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 Okano等研究了局部SMF暴露对缓解药物引起的家兔耳腔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磁感应强度为1mT,磁暴露时间30分钟。实验分别在两种血压状态下进行,一种是采用钙离子抑制剂NIC引起的低血压,另外一种是在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引起的高血压状态下进行。研究发现:(1)SMF对NIC引起的低血压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2)对L-NAME引起的高血压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作者认为以上作用分别与SMF暴露对钙离子血管平滑肌通道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改变有关。 Hideyuki Okano and Chiyoji Ohkubo. Modulatory Effects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s on Blood Pressure in Rabbits. Bioelectromagnetics 22:408^418 (2001)

  32. 500-600Gs的SMF对正常人体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500-600Gs的SMF对正常人体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 SMF对人体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Martha R Hinman. Comparative effec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atic magnetic fields o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in healthy adults.Clin Rehabil.2002; 16; 669

  33. SMF对骨形成的影响 • 日本Kyoto University的Yan等通过给大鼠股骨手术植入磁棒的方法,观察12周SMF对股骨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影响。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同一个体左右对照组、不同个体植入磁棒与非植入组、对照组。股骨探测部位分为远段、中段和近段。研究结果显示,12周磁暴露具有明显的局部增加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作用 Q.C. Yan, N. Tomita, Y. Ikada. Effects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 on bone formation of rat femurs.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 (1998) 397–402

  34. RPMF对骨形成的影响 • 张宇等研究旋转磁场对去卵巢大鼠骨钙含量,以及反应骨生长的骨碱性磷酸酶(BAP) 和反应分解的尿脱氧吡啶交联(DPD) 的影响,并观察旋转磁场对雄性大鼠是否有同样的结果。结果发现无论雄鼠还是去卵巢的雌鼠,凡经磁场处理后(120分钟,15天),磁场组的骨钙含量和血清BAP 含量明显增加,同时DPD 下降。 张宇,张小云.旋转磁场对去卵巢大鼠骨钙含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 年9 月第26 卷第9 期. Bioelectromagnetics 27:1–9, 2006.

  35. SMF对关节炎的影响 • 日本Kinki University医学院东方医学系的Norimasa Taniguchi等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Mycobacterium butyrium制作大鼠关节炎模型。然后,将模型鼠分为SMF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磁暴露时间12周,磁场感应强度20-80mT。反应变量检测指标包括尾部表面温度、大鼠24h运动行为、血浆白蛋白、炎症标志物(唾液酸、可溶性糖蛋白)和骨密度(BMD)。研究发现,SMF暴露组大鼠的尾部稳定、24h运动行为和BMD明显高于非暴露组,而血液炎症标志物明显低于非磁暴露的关节炎大鼠。作者认为,以上SMF暴露对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与磁场改善动物微循环有关。 Norimasa Taniguchi.et al.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 for Adjuvant Arthritis Rats. eCAM 2004

  36. 170-200mT 21-30mT 0mT SMF对关节炎的作用:临床研究 • Tim Harlow等采用RCT方法研究了12周的SMG暴露(磁镯)对194名年龄45-80岁的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作用,疼痛评价工具为下肢骨关节炎疼痛量表(WOMAC A)。研究发现:“Pain from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 decreases when wearing magnetic bracelets.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this response is due to specific or non-specific (placebo) effects” Tim Harlow,et 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magnetic bracelets for relieving pain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 BMJ 2004;329:1450–4

  37. 对乳酸代谢的影响 • Daisuke等观察了交变电磁场对剧烈的Wingate运动后人体血乳酸消除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交变磁场对运动后早期血乳酸消除有明显的作用(相见原始论文) • 聂小云等研究了RMF对大鼠运动后肌肉乳酸和糖原含量的影响,发现RCSMF处理组的肌肉均浆内乳酸含量下降显著加快, 但肌糖元正常含量的恢复时间未受影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and health science.2,205-210,2004 聂小云等:旋转恒定强磁治疗运动后肌痛机理研究,深圳大学学报,100022618 (2005)

  38. RPMF加快无氧运动后血乳酸的消除速度 P=0.011 王健,等:RPMF加快运动后血乳酸消除速度的实验证据,待发表

  39. SMF对LBP的作用:RCT研究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 therapy in the relief of CLBP. • Design: A prospective, blind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 Subjects: Twelve CLBP patients (symptoms for more than 3 months) • Interventions: A belt (磁腰带)containing two small ‘Neomax’ disc magnets (either 1.20 0.05 T in the active or 0.5 0.05 T in the inactive group) was given to each • patient. This was applied continually for the 4 weeks of the trial. • Results: Ten subjects completed the study. VAS scores showed a strong trend (p = 0.05) towards a decrease in pain in the active magnet group. The results support a larger scale study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 applica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J. Langford, P.W. McCarthy.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magnet use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pilot study. Clinical Chiropractic (2005) 8, 13—19

  40. 对肩周炎患者的作用 • 40名肩周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SMF,另外一组为对照组,双盲实验设计。SMF组接受的磁场为铁氧体磁铁,130mT,3周。 • 研究发现:磁暴露组患者患部皮肤温度明显提高,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缓解可持续1周。作者认为SMF的作用与微循环改善有关 The Pain ClinicVolume 16, Number 2 / June, 2004

  41.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