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物理 》 (苏科版)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瑜. 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 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 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 新课程的的改革正在全面而艰难地进行着. 2001 年,教育部颁布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 (实验稿) 2002 年江苏省开始实验并使用新课标的教材 2005 年,全省所有初中按物理课标进行教学

ezhn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继承与创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继承与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苏科版)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瑜

  2. 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 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

  3. 新课程的的改革正在全面而艰难地进行着 • 200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2002年江苏省开始实验并使用新课标的教材 • 2005年,全省所有初中按物理课标进行教学 • 实践中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4. 2002年9月初中物理新教材首次在实验区试用 刚进入实验学校教师们为之耳目一新,学生们爱不释手,但时隔不久,人们就开始议论纷纷,连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反映物理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5. 有的老师说: • “运动还没有讲,学生连速度的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讲起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 • “教材中的题目这么少,怎么应付中考和高考?” • “这么多活动,教学任务怎么完成?” • “我们的教学资源这么少,怎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教材上的概念没有详尽的陈述和分析,学生怎么自学?又怎么理解概念?” • “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二节课上不完,安排三节课上不满,让我们怎么安排?”

  6. 对于当前初中课程改革应当有一个基本看法: • 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 我们现实状况是怎样的? • 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 • 我们应当怎样去实践?

  7. 理念是一种理想 • 现实两面性:使新课程的改革既感迫切,又面临很大困难。 • 追求:静态思考,我国还不具备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从发展的角度,新课程理念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 实践: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小结

  8. 积极面对课改中的问题 •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 • 只要社会在进步,课改的条件会不断改善,课程改革的方向就不会逆转 • 处理好理想、现实、追求和实践的关系 • 转变观念、坚持信念,脚踏实地地实施物理课程的改革

  9. 从课标到教材 • 体现标准的理念; • 进行二度创造; • 突出自身特点 (内容标准体系不是教学内容体系,更不是学生学习的体系)

  10. 我们怎样认识和反思 • 本次课改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新鲜的说法:“改变学科本位”、“试图打破学科体系”等。 • 这些说法的内涵是什么?

  11. 我们怎样认识和反思 • 影响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学科、社会和学生。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而产生了一定的课程。 • 课程和教材的设计都必须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因而如何看待这些要素的关系就反映了一定的课程观。

  12. 我们怎样认识和反思 • 我国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基本上是在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的,受西方课程的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受前苏联课程的影响,因此我国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特别是物理课程,十分关注科学概念的严谨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 可以说,“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长期影响着我国的中学理科教学。

  13. 我们怎样认识和反思 • 上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关于科学课程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 1、源于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深化 • 2、源于对科学素养认识的深化 • 3、源于对学习本质认识的深化

  14. 我们怎样认识和反思 • 人们认识到按学科逻辑组织的教材隐含三种弊端: • 1、学生所学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符号,这种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已经看到的、感受到的喜爱的事物缺乏有机的联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在学习方法上也只能是机械地套用。 • 2、学生在学习中所面对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从而使得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动机逐渐被削弱。 • 3、即使是用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你把他需要思考的全部或大部分都替他做完了,他还要去思考什么)。学生的推理、抽象和归纳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15. 我们怎样认识和反思 • 传统教材上的概念、分类等是把专家们取得的各种结论加以浓缩提炼而成的,这种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作初学者的起点的做法是极不合理的。 • 教材编制就是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的矛盾。 • 教材设计既必须考虑学科的逻辑结构,又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相矛盾的地方,应对学科的逻辑体系加以改造,重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展开顺序,使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谐统一。 • 结论是:物理教材的结构必须重新设计

  16. 对教材功能和性质的认识 • 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 • 教材应当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工具 • 教材应当成为开拓学生视野的窗口 • 教材应当成为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的桥梁 •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 • 教材不应是束缚教师的枷锁,而应是教师再创造的基石

  17. 教材设计的三维模型 科学文化 (X,Y,Z) 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

  18. 教材结构设计的思想 • 教材结构的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学科逻辑、学生认知、学生情感这三个因素,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统一。 • 不过于强调学科结构逻辑的严密性; • 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19. 电路与 电流定律 电功与 电功率 声、光、 热现象 运动和力 简单机械 电与磁的联系 物质世界 压强 与浮力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机械能 热与能 三套教材结构的比较 • 人教社教材的宏观结构:

  20. 声现象和光现象 物质性质与结构 电路, 欧姆定律 力和机械 运动和力压强浮力 机械功与机械能 电与磁的联系 电能与电功率 电磁波,能与能源 上科、粤教版

  21. 苏科版教材设计思考之一 • 突破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框架,构建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反映物理科学的基本思想、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结构体系。

  22. 整体设计的三条思路 • 1. 以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 量三大主题构成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体系,能量贯穿始终; • 2. 从自然、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在宽广的人文背景中展开,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 3. 展现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从结构上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处理探究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

  23. 教材整体结构的设计 能源与社会 能量转化与守恒 内能 能量 机械能 电磁能 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能量: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物体的运动 分子热运动 力 电与磁 探究 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质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粒子与宇宙

  24. 声现象、热现象(物 物质的性 力、 力与运动 态变化)、光现象 机械与功 质与结构 压强,浮力 物体运动 机械能 电路与 电功与 电磁与 能量与可 与内能 欧姆定律 电热 电磁波 持续发展 苏科版教材的宏观结构

  25. 苏科版教材结构特点 • 1、以声、光、热(物态)、运动中的现象和简单规律作为起始学习的内容; • 2、力学和电学部分的结构性比较强,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的作用; • 3、“能量”贯穿始终,特别是教材后面的部分,能量作为一条主线,将基本的概念、规律,以及生活、社会联系起来。

  26. 8年级两册教材的章目如下 • 引言——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 • 第一章:声现象——奇特的声 • 第二章:物态变化——漫游世界的小水滴 • 第三章:光现象——在明媚的阳光下 •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拓展视力的神镜 •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千里江陵一日还 •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走进物质世界 •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 第八章:力——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 • 第九章:力和运动——左右大自然运动的规律 •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意想不到的作用

  27. 9年级两册教材的章目如下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延伸人体的神臂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发动机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电,现代社会的“空气和水”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电路中的“道路交通”规则 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丰富多彩的电器世界 第十六章:电磁转换——探索电与磁的联系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8. 单元结构及微观呈现模式的讨论 • 学生对教材宏观结构的认识开始时是比较粗略的,学到一定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学过的知识,如同爬山到了山顶俯视全景,就会清晰得多。 • 对于微观知识学生会感觉比较实在,但却容易“井底观天”,看不清微观知识之间的联系。 • 因此,教材中观的单元结构的设计更为重要,它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知建构的量和质的水平。

  29. 单元结构设计 • 考虑但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低年段,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积极创设联系生活和社会的学习情景。 • 具体体现: • 1、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遵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建构的脉络。 • 2、让学生跨越现有认知局限形成的沟坎,向着“最近发展区”跃迁。

  30. 第十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第四节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第二章 物态变化 ---漫游世界的小水滴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第二节 汽化与液化 第三节 熔化与凝固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第五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沪教科版与苏科版的物态变化结构比较

  31. 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速度,平均速度(什么运动最简单,匀速直线运动;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平均速度) 路程与时间、速度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速度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小结,梳理本章知识

  33. 苏科版“物体的运动”结构特点 • 与一般结构顺序不同之处在于将概括抽象性很高的机械运动和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放在最后一节,因为学生已有以地面为参照的学习经验和基础,所以它并不影响前面内容的学习,而且有利于降低起始难度。 • 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一来易于调动学生动手的直觉兴趣,二来为下面的探究奠定技能的基础。 • 本单元最后运用梳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演绎性更强的逻辑结构。

  34. 一般教材(一种) 从光源发出的光怎样传播? 光的反射遵从什么样的规律?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 苏科版教材 光的直线传播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反射,两种结构的比较

  35. 第四章 多彩的光 光的折射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眼睛与视力矫正 神奇的“眼睛”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拓展视力的“神镜” 光的折射 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望远镜与显微镜 折射与透镜(沪教科版与苏科版的比较)

  36. 一般教材(一种) 标题:光的折射 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能成像吗?能成些什么像? 照相机,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 幻灯机、放大镜,凸透镜成放大实像、虚像的条件 苏科版教材 标题:拓展视力的神镜——透镜及其应用 观察透镜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望远镜与显微镜 光的折射 探究透镜的奥秘 光折射,两种结构的比较

  37. 除电器外的用电器 电热器 电源 内能 电能 内能+其他形式的能 电功=电能Q=IIRt 电功W=UIt 电功>电能 电功率P=W/t=UI 家庭电路

  38. 设计思考之二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景,力求避免形式化的“探究” 力求在情景设计中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合作学习的倡导和对重要知识的意义建构 创设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情景 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思考、动手的机会 设置较多的小型、简易的、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课堂探究活动 在探究程式上不求统一的模式。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对学生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程式

  39. 引言中的探究活动

  40. 声音是什么

  41. 视力的矫正

  42. 案例:技术设计 • 电路的设计 • 创设情景,提出设计任务; • 拟定目标:分组讨论 • 方案设计;器材选择和准备;工艺制作;调试; • 交流与评价:汇报,演示,质疑和答疑,评价。 • 类似案例:简单机械

  43. 返回

  44. 设计思考之三处理好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设计思考之三处理好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 将探究的过程与知识梳理相辅相成(设知识梳理栏目); • 方法技巧以隐性渗透为主,适当的显性点拨(设方法技巧栏目); • 某些重要的技能,应给学生反复训练和逐步提高的机会。

  45. 数方格的方法

  46. 不同乐器的波形

  47.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