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62 Views
统计学原理. 主讲人:陈 杰.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系. 统 计 学 原 理 黄良文、陈仁恩主编.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五章 抽样估计. 第六章 假设检验. 第七章 相关分析. 第八章 指数分析.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第十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一章 统 计 总 论. 教 学 目 的
E N D
统计学原理 主讲人:陈杰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系
统 计 学 原 理 黄良文、陈仁恩主编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五章 抽样估计 第六章 假设检验 第七章 相关分析 第八章 指数分析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第十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一章 统 计 总 论 教 学 目 的 本章对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介绍,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工作过程、统计的职能、统计组织以及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本章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对统计学科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章 统计总论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及相互关系 •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 统计的职能和组织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统计实践活动,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 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工作 例如:要了解我国人口情况,统计部门首先就要编制调查 表,设计调查项目,然后派调查人员逐户调查,再对调查 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得出我国人口的各种总量指标、 构成指标及反映人口发展变化情况的指标等等,这一系列 的活动就是统计工作。 它是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 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资料 1998年北京市国民生产总 值2011.77亿元人民币, 比1997年增长9.8%。 各商业企业某月销售额资料 (单位:万元) 10,60,40,80,130,70 50,98,200……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 关系的科学 统计学 哪些是我们所需的资料? 应当怎样搜集所需的资料? 解决一切 问题所用的 方法均由统 计学提供 对搜集到的数字资料应 当进行怎样整理才能反 映资料的真实分布特征? 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数字资 料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反映 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三 种 涵 义 的 关 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经济 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学的 研究对象 例如:对我国人口状况进行研究 • 人口规模有多大? • 人口构成情况怎么样? • 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 人口数量有何变化? • 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何变化?… • 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统计学研究 对象的特点 社会性 • 从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来研究现象的量 • 社会经济统计活动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观 • 察,来认识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反映物 • 质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以及其它社会 • 关系 总体性 • 社会经济统计是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作为 • 自己的研究对象 变异性 •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总体的数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 • 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的各种特征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统 计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大量观察法 统计分组法 综合指标法 统计模型法 归纳推断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 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 研究方法。 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着各种综合指标来反映总体 内部的各种数量关系。如动态分析、因素分析、回 归与相关分析等。 统计模型法指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 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社会经济变量、基本关系式、模型参数 归纳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从事实到概括的一种推理方法, 推断是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观察,推断出总体的数量特征的 研究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统计工作搜集的资料都是样本资料,样 本资料分散、零碎,必须经过整理归纳才能据此推断总体 的数量特征。所以归纳推断法在统计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统计分组法指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 要求,将总体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的研究方法。 例如:人口按年龄分组、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类、国民 经济按部门分类等。 大量观察法指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 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全部和足 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 其表现只能是文字。 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其表现是数值,称为标志 值。 标志 具体性:经济理论规定了指标的内涵, 是客观现象量的具体反映。 可量性:统计指标均可用数值表现, 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 计指标。 综合性: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 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个别 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综合。 连续变量: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不能 以整数断开。如身高、体重、 产值等变量。 离散变量:其数值可以按一定顺序一一 列举出来,通常取整数形式。 如人数、企业数、机器台数 等变量。 统计指 标特点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现象的总规模、工作 总量。如总人口、企业总数等。 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现象的相对水平,或 工作质量。如平均工资、 人 口密度、出生率等。 指标 种类 变量 第一章 统计总论 根据总体包括的总体单位是否有限,统 计总体可以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无限多, 数不清。 有限总体: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有限多。 可以数清。 注意: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总体的范围可大可小,要根据研究目的 确定总体的范围,当总体确定了则相应 的总体单位也就确定了。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 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 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总体单位可以 是人、物,也可以是企业机构、地域或 状态、长度、时间等等。 例如:①了解城镇居民生活状况,城镇全部居民就构成统计总体,城镇每一位居民就是总体单位。 ②了解工业企业经营情况,全部工业企业就构成统计总体,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例如:职业是品质标志,标志表现具体为工人、 公务员、商业职工、教师等。 年龄是数量标志,标志表现具体为10岁、 20岁、30岁等。 单位标志:简称标志,指总体中所共同 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标志表现: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 变异:就是差异,指某个标志在总体 各单位表现的不同。 变量:一般把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 异 与 变 量 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 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 相互制约的关系。 统计指标: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总体某一综 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如工业总 产值、商品销售额等。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有何区别与联系?
专业统计 国务院各业务部门统计机构 系统构成 地方各级业务部门统计组织 基层单位 企事业单位统计组织 统计组织 乡镇统计组织 第一章 统计总论 统 计 的 职 能 国家统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主体,是国家管理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国家管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 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和监督系统,国家统计则兼有其 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三种系统的职能。 统 计 的 组 织 综合统计系统 专业统计系统 基层单位的统计组织 综合统计 国家统计局 系统构成 地方各级统计机构
第一章 统计总论 一、判 断 对 错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 )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 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 √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 × 5、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 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 √ 6、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 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 ×
第一章 统计总论 二、单 项 选 择 题 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D 2、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B 3、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 96分,“学生成绩”是(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B 4、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 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百分数 A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B
第一章 统计总论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要了解某地区的就业情况(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 E、反映每个人特征的职业是数量指标 A B D 2、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 A、1999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某台机床使用年限 C、某市年供水量 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 E、某学员平均成绩 A C D 3、在工业普查中(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B C E
第二章 统 计 调 查 教 学 目 的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搜集 统计数据资料的阶段。所搜集的数据资料的质量 状况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搜集统 计资料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方式、方法。本章对此 问题进行了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统 计调查的意义、种类,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各种统计调查方式、方法的应用条件。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的种类 •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 统计调查方法 • 统计调查资料的检查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及时性 准确性 统 计 调 查 的 种 类 按调查登记的时 间是否连续划分 根据被研究总 体的范围划分 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连续调查 非连续调查 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划分 直接调查 凭证调查 派员调查 问卷调查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方案是指导统计调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调查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调查数据的质量。 不同调查任务的调查方案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会 有一定的差别,但包括的主要内容大体是一致的。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 统计调查方案的 内 容 调查项目 调查表 调查时间和期限 调查的组织工作
第二章 统计调查 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调查?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调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意义? 调查目的的写作应简明扼要。 例如:我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为准确地查清我国在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构成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 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统一 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 况,提供可靠的资料”。
第二章 统计调查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 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 调查范围。 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 每一个单位,是搜集数据资 料的基本单位。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所解决的问题是: ——向谁调查? ——由谁来提供所需资料? 例如: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 注意: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某企业基本情况报表(表头) 制表机关: 调查项目 项目代码 计量单位 实际数值 甲 1 人 乙 2 台 丙 3 人 … … …… 表 体 说明:……(表外附加) 第二章 统计调查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是调查的具体内容 它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数量特征, 如一个人的年龄、收入,一个 企业的职工人数、产值; 也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某种属 性或特征如一个人的性别、 职业,一个企业的经济类型等。 调查表是用于登记调查数据的一种表格,一般由 表头、表体和表外附加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 统计调查 调查时间和时限 为确保调查资料的准确性,统计调查必须规定这两种时间 调查时间: 调查时限: 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即规定所调查的是哪个 时期或时点的资料。 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 即从调查工作开始到结 束的时间长度。 例如:第四次人口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1990年 7月1日0时”,并要求在“1990年7月1日至10日 完成普查的登记工作”。 1990年7月1日0时就是调查时间, 1990年7月1日至10日就是调查时限。 这项内容包括的比较多,如调查机构的确定, 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调查经费的来源和支 预算出,以及其它一些调查工作的准备等。 调查的组织 工 作
第二章 统计调查 普查是专门调查 特点 普查是全面调查 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 统计调查方法 普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涵义: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 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 普 查 普查通常是一次 性的或周期性的 普查必须规定 标准调查时间 作用:普查主要用来搜集那些反映国 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例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物资库存普查、 乡镇企业普查、商业饮食业普查等等。
第二章 统计调查 抽 样 调 查 •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 • 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断总体数量 • 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 涵 义 •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是又要 • 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 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优 点 经济性、时效性、 准确性、灵活性 特 点 • 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 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 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作 用 组 织 形 式 • 简单随机抽样 • 类型随机抽样 • 等距随机抽样 • 整群随机抽样 先对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进行分 类,再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为许多群,再 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选部分群 ,对中选群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对总体不进行任何整理,直接从总 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大 小顺序排列,然后依一定间 隔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统 计 报 表 什么是统计报表? 基本特点是什么? 有何作用? 有哪几种类型?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二 者 区 别 二者共同点 重点调查是对 总体中的重点 单位进行调查 都属于非 全面调查 根据客观标准 选择重点单位 在对现象分 析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选 择典型单位 重点单位指其某一主要标志 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标志总量 中占有绝大比重。 如:对大型钢铁基地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是对 总体中的典型 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单位指总体中具有典型 性的单位。如先进典型、落 后典型等,更重要的是能够 代表现象一般水平的典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检查方法 调查资料的检查 准确性 完整性 及时性 准确性检查就是对调查误差的检查 登记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 由于错误判断事实 或错误登记事实而 发生的误差。 这种误差可以避免 根据样本单位的数量 特征推断总体数量特 征时产生的误差。 这种误差不可避免 登记性误差:逻辑检查、计算检查 代表性误差:可计算出误差,并通过调整 一些条件控制误差的大小。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判 断 对 错 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到的资料是 否全面来划分的。( ) × 2、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报 送调查结果。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 ) × 3、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 填报单位是户。( ) √ 4、采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时,选择的调查单位是标志值较 大的单位。( ) × 5、统计调查误差就是指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者错误登记事 实而发生的误差。( ) × 6、典型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 反映的实际情况。( ) √ 7、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部 分单位的调查,来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 ×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二、单 项 选 择 题 1、连续调查与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 A、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 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C、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 D、调查资料的来源不同 B 2、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B 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D 4、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A、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B、推断总体总量 C、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B 5、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B、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C、对全面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D、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B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在工业设备普查中(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C、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B D E 2、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应确定( ) A、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 C、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D、调查资料的使用范围 E、调查的时间和时限 A B C E 3、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共同点是( ) A、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 B、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C、两者都按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D、两者都按非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E、两者都可以用来推断总体指标 A B 4、调查单位是( ) A、需要调查的总体 B、需要调查的总体单位负责人 C、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D、负责报告调查结果的单位 E、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 C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