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35 Views
第五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氧化: 生物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 CO 2 、 H 2 O 、释放能量的过程。 特点: 1. 化学本质上与体外氧化一样。 2. 在细胞内进行:常温、常压、 pH 近中性、多水环境。 3. 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能量逐步释放:大部分转移到 ATP 中去,一部分以热能散发,少量产生 H 2 O 。 4. 在酶催化下进行,需要辅因子 / 中间传递体。. 二、生物氧化中 CO 2 的生成: 代谢物脱氢、加水 ——> 含羧基的化合物 直接脱羧:特殊脱羧酶催化 氧化脱羧:脱羧伴随着氧化 ( 脱氢 )
E N D
第五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CO2、H2O、释放能量的过程。 特点: 1. 化学本质上与体外氧化一样。 2. 在细胞内进行:常温、常压、pH近中性、多水环境。 3. 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能量逐步释放:大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一部分以热能散发,少量产生H2O。 4. 在酶催化下进行,需要辅因子/中间传递体。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代谢物脱氢、加水——>含羧基的化合物 直接脱羧:特殊脱羧酶催化 氧化脱羧:脱羧伴随着氧化(脱氢) 三、生物氧化中H2O 的生成: 代谢物脱下的氢与吸入的氧结合形成水。 四、自由能和氧还电位 五、高能键水解时释放 >20.92 kJ/mol自由能。
第二节 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 1. Concept: 呼吸链是生物体内氧化还原链的一种,也叫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 氧化还原链:由 (被氧化的)代谢物、供氢体、传递体、最终受氢体及相应的酶系统组成的代谢途径。 包含:呼吸链、微粒体氧化体系、过氧化物酶氧化体系、 抗坏血酸氧化体系和多酚氧化酶体系(in plants)。 其中,呼吸链有ATP产生,将重点讲述。
第二节 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 1. Concept: • 呼吸链的最终受氢体:氧。 产生H2O。 • 呼吸链的中间传递体:H、H+、e三种。 • 呼吸链的分类: 根据最初供氢体<辅因子>的不同,分为两类 NADH+H+ respiratory chain FADH2 respiratory chain
2. components of respiratory chain: 1). Intracellular site
2. components of respiratory chain: 2). 5 components: • 烟酰胺脱氢酶类: 辅酶为NAD+ \ NADP+ • 黄素脱氢酶类: 辅基FMN \ FAD (分别为NADH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都含有Fe2+) • Fe S 蛋白: 非血红素的Fe、对酸不稳定的S (单个电子的传递体) • 辅酶Q: 唯一的非蛋白成分。广泛存在于生物中的(泛醌)、脂溶性的酚类物质,侧链以异戊二烯为单位。 递氢体:醌2H酚 • 细胞色素蛋白 (see also next page)
2. components of respiratory chain: • 细胞色素蛋白(cytochromes) 以血红素(含铁卟啉)为辅基的色素蛋白,是单个电子的传递体。 • 种类: cyt b、cyt c1、cyt c、cyt aa3。 5种cyt均含铁,cyt a3还含Cu+;除cyt c外,均与线粒体(mitochondrion)紧密结合。 • 形成2个酶: CoQH2-cyt c 还原酶:含cyt b、FeS、cyt c。 作用:催化电子由CoQH2传递给cyt c。 Cyt c 氧化酶:含cyt aa3。 作用:将电子由cyt c 传递给cyt aa3。
3). Sequences of transporters in respiratory chain Complex I SNADHFMNFeSCoQ SuccinateFAD cyt bFeScyt b1 cyt ccyt aa3O2 Complex II Complex III Complex IV
4. Product of ATP 3 steps: (3 enzyme complex) NADH CoQ (NADH的电势为-3.2V) CoQ cyt c Cyt c O2 呼吸链的电位由低到高(负正) 还原电势越负,则越容易失去电子。
5. Inhibition of electron transport • 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中断电子传递) • 此前为还原状态,此后为氧化状态。 • 常见的三类抑制剂及其作用部位: • 1) 鱼藤酮、阿米妥、戊巴比妥 (麻醉剂) • 阻断电子由FMN CoQ的传递 • 2) 抗霉素A • 抑制电子从cyt b cyt c1 • 2条呼吸链均无ATP产生 • 3) 氰化物、叠氮化物、CO、H2S (致命) • 抑制电子从cyt aa3 O2
4. Oxidation of NADH in cytoplasm • Reason: NADH could not cross through the membrane of mitochondrion. • 2 Shuttles: (Fig.) 苹果酸穿梭 (肝脏和心肌细胞) 3-P甘油穿梭 (肌肉和大脑细胞) NB: isoenzyme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Concept: 1). 氧化磷酸化 指代谢物氧化脱下来的H与呼吸链的ADP磷酸化生成ATP相偶联。 2). 分类 A.呼吸链的磷酸化作用 (需要氧) B.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作用 (不需要氧,有氧化和非氧化2种方式) 3). P/O 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P的mol数。
[ATP]+0.5[ADP] [ATP]+[ADP]+[AMP] 1. Concept: 4). 能荷(energy charge) (Atkinson, 1968) 在总的腺苷酸中所负荷(含有)的高能磷酸基的量。 即
2. Mechanism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1). 化学渗透假说 2). 电子传递和 ATP生成偶联及调节 3). 呼吸链磷酸化解偶联及抑制
1). 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Coupling hypothesis: chemical or conformational ~ (omitted) Key points of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chell, 1961) • 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中有着特定的不对称分布,递氢体与递电子体是间隔交替排列的,催化反应是定向的。 • 在电子-氢的传递中,复合物起着质子泵的作用,将H+从内膜内侧基质泵向内膜外侧,将(2e)电子传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 内膜两侧产生[H+]差质子浓度梯度、电位梯度(差) • 线粒体内膜对H+不透性形成质子浓度梯度(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使内膜内负外正。这种质子电化学梯度是推动ATP合成的原动力。
Key points of chemiosmotic hypothesis(Mitchell, 1961) ---- cont. • 强大的质子流通过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ATP合成酶(三联体)进入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TP合成。 • ATP合成酶复合体结构: 1)头部 F1催化ATP合成 2)柄部(OSCP)是能量转换通道,控制质子的流动速度 对寡酶素蛋白敏感 = = = >? 3)后基部(F0)横跨线粒体内膜,起到质子通道的作用 ATP生成与电子传递偶联。
Experimental evidences for the hypothesis • 线粒体悬浮于无氧的缓冲液中,通入O2,介质很快酸化。且每消耗1个O就移出4个(底物经FAD氧化)或6个(底物经NAD+氧化)H+。 • 将(内外翻转的)线粒体小泡悬浮于无氧的缓冲液中,通入O2,介质pH值上升。 • 质子不能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氧化磷酸化作用要求内膜完整。跨膜H+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不能形成(或一旦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就不能进行(或受到破坏)。 • 将嗜盐菌的紫膜蛋白和线粒体F0F1ATP合成酶嵌入脂质体,悬浮在含ADP和Pi的溶液中,照光,紫膜蛋白会摄取H+,生成ATP。
2). 电子传递和 ATP生成偶联及调节 了解寡酶素作用机制后,可知(寡酶素)抑制ATP生成,会间接抑制呼吸链电子传递。 偶联及其调节 偶联关系:ATP生成必须以电子传递为前提,只有ATP 生成才能推动电子传递。 生物氧化磷酸化的条件:电子传递、O2、ADP、Pi cf 能荷
3). 呼吸链磷酸化解偶联及抑制 此两种抑制剂对底物水平的磷酸化无影响 A.解偶联剂 只抑制或破坏ATP生成,但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 即泵出的H+经解偶联剂带回内侧,而不经ATP合成酶,无ATP形成。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any examples? 如:DNP (2,4二硝基(苯)酚),可作氢的载体,使H+返回内膜。 电子传递可进行,但无ATP生成。即解偶联。 B.呼吸链磷酸化的抑制剂 直接抑制ATP生成,间接抑制电子传递 如:寡酶素(已介绍) cf 前述呼吸链的三种抑制剂。